希特勒掌權前夕、威瑪共和最後的燦爛黃昏,年輕的英國人伊薛伍德來到柏林,教英文維生,從工人階級到猶太巨賈,他都交遊,像一台時常自曝情感的照相機,捕捉柏林紙醉金迷的崩世光景,始終維持紳士風度的社會寫實小說。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諷刺小說,也可視為具有政治意涵的歷史小說。它又是一部影射小說,小說以狀元金雯青與名妓傅彩雲爲主線,所寫人物,以兩百七十餘位現實人物為原型,而多所影射。或許為了迎合讀者趣味,譴責小說之外,這部作品兼有狎妓小說的特點。
餘燼悶燒,騷亂滋生,都城要報復。 燃燒的女孩飛矢點燃, 星火即將騰空...... 當抽籤抽到妹妹小櫻,凱妮絲取而代之,進入競技場,以為這就能保護妹妹。但這時,她終將了解,妹妹早已受到傷害。 她在競技場上奮力求生,但回到第十二區,她開始計畫逃亡。她終將了解,她在競技場上獲勝其實...
第一次見面,怎樣語出驚人地介紹自己,創造與別不同的深刻印象?怎樣用一句說話,兩個動作,就可以讓她笑得彎下腰來? 怎樣把搭訕,Mind Reading,Nlp,戀愛心理,一切人性技巧,實際運用在人際溝通上?確切的步驟,真實的故事,打破你以往的錯誤觀念! 首本傳記式應用心理真實紀錄! 今次出版的《惡...
最好最完整的中法英唯一版本 全球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最佳書籍 《小王子》是一則童話般的故事,作者因一次飛機失事,認識了一位彷彿從天上掉下來的小男孩。小王子的星球很小很小,一天可以看四十三次的夕陽,星球上有幾顆巴歐巴樹和一朵驕傲的玫瑰,對小王子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小心不要讓綿羊吃...
莎士比亞中期的創作,以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最為知名。四大悲劇討論人類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不幸。《哈姆雷特》即《漢姆萊脫》,是四大悲劇最早完成的創作,其悲劇的形成,肇因於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點。劇中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
「我是一台不閉快門的相機,完全被動,不斷記錄,毫不思考。」
黑夜降臨前最燦爛的黃昏
「精確描繪出一個正邁向沉淪的社會。」
─喬治歐威爾
《時代雜誌》、美國國家圖書館皆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單身》作者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最知名的代表作,以冷靜旁觀之眼,觀察芸芸眾生伴隨納粹崛起前的德國邁向沉淪,一窺柏林紙醉金迷卻黑影暗伏的生活。
小說出版於1939年,為一本半自傳體小說,筆觸冷靜尖刻卻栩栩如生。小說家正逢第一次大戰後德國社會歌舞昇平,卻面臨經濟崩潰與政治動盪陰影逐漸逼近的年代,透過幾位不同階層的人士折射出納粹崛起前夕柏林的社會氛圍。此書後來與同樣描寫30年代柏林的《Mr. Norris Changes Trains》(1935)被合稱為《柏林故事集》(The Berlin Stories),並同時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誌》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再見,柏林》於1951年首度被改編為百老匯舞台劇《我是照相機》(I Am A Camera),接著1955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但更為轟動的是1966年根據同書改編,並獲得東尼獎的音樂劇《酒店》(Cabaret)。1972年知名導演鮑伯佛西重新融合音樂劇及小說菁華,拍成電影版《酒店》,並找來麗莎明妮莉扮演全片重心莎莉鮑爾斯,塑造出影史最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之一。隔年在奧斯卡獎與《教父》同台競技,獲最佳導演與女主角等八項大獎,攜手與《教父》成為影史經典。
本書共分六章,每章聚焦於不同的人物,可以短篇小說觀之。全書以英國作家伊薛伍德在柏林的生活經歷和對周遭人物的觀察貫串,大略按時序層層推展,人物在章節間穿插,並隱隱帶出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動,因此亦是一本完整的長篇小說。
第一章概觀伊薛伍德在柏林落腳的出租公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三姑六婆的房東施洛德、酒吧的調酒師巴比、歌手麥爾及伴遊小姐柯斯特,幾人在公寓中上演猶如舞台劇的生活。
第二章則將焦點放在英國女孩莎莉鮑爾斯身上。她在柏林的俱樂部唱歌,一心想成為大明星,不斷追求名聲、金錢與愛,卻屢屢遭受挫折與背叛。作者描繪出一個既純真又世故,既堅強又脆弱,現實拜金卻又活在夢幻中的女人,塑造了文學史甚至電影史上都令人永難忘懷的女主角。
第三章描述英國人彼得和德國人奧托兩個男人間的同志情感,他們倆個性、背景、觀念都大不相同,彼此需要卻又難以相處,不管是兩人的性格或整個社會環境都注定了這段感情的結局。
伊薛伍德於第四章所敘述的這段時間中,出於經濟因素寄居在貧困的諾瓦克家。諾瓦克一家人為生活所困,成天吵鬧不休。最後做為家庭支柱的母親入住療養院,整個家庭也逐漸分崩離析。
不同於前一章描繪下層階級,第五章則觀察上流社會的猶太人:在柏林擁有連鎖百貨的豪門藍道爾家。主要人物為我行我素的千金小姐娜塔莉亞,及自傲卻背負著猶太人黑暗過去的堂兄伯恩哈德。他們擁有一切,卻也隨時可能失去一切。
最後一章綜觀納粹掌權前後不久的社會轉變。有人失勢,有人得勢;有人離去,有人留下,也有人消失。而整個德國與世界的沉淪已無可挽回。
想知道更多本書的資訊,請造訪一人出版社
http://alonepublishing.blogspot.tw/2013/06/blog-post.html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
出生於英國西北的切希爾。曾就讀劍橋大學,但中途輟學。也曾短暫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習醫學,但1929年決定隨詩人好友奧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當地待了四年,正好見證納粹在德國的興起。離開德國後曾旅居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於1939年來到美國加州,二次大戰也隨即爆發,餘生即定居於此。
伊薛伍德與洛杉磯藝文界多所往來,也曾參與編劇工作,並持續寫下多本小說。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同志身分亦廣為人知,與畫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至死不渝的戀情蔚為佳話。
伊薛伍德的作品以自傳色彩濃厚著稱,甚至不避諱直接以作者本名作為書中敘述者的姓名,但也曾謂書中的伊薛伍德未必就等同於現實中的伊薛伍德。其餘代表作品包括《單身》(新經典文化)、Mr. Norris Changes Trains(又名The Last of Mr. Norris)、All the Conspirators、Prater Violet、Down There on a Visit、A Meeting by the River以及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說。
譯者簡介
劉霽
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英國Essex大學文學與電影碩士,以讀小說看電影為本分。創立一人出版社,總是把創作與出版混為一談。譯有《影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