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音樂探觸靈魂,聽見人類文明中最複雜、最美好的聲音……
喜愛音樂,不是件「自然」的事,而是努力的結果,沒有其他條件配合,能夠「自然」被美好音樂吸引的人,不到百分之一。
古典音樂的配合條件之一,是一顆想要與外面嘈雜環境隔絕開來的心。也就是說,先要認知我們一般活在嘈嘩惡劣聲音環境裡,先懂得討厭缺乏音樂性的混亂聲音,才有辦法開始接近音樂。
遙想音樂的古典年代,經典名曲的深邃與悠揚,彷彿穿透紙頁而來…… 楊照介紹了自己喜愛的五○首經典曲目,包括晶瑩清響的鋼琴獨奏曲、深沉雋永的大提琴曲、層次豐盈的小提琴協奏曲、浪漫精采的鋼琴協奏曲,以及氣勢澎湃的交響曲。他透過長年累積的音樂深度,書寫樂曲創作故事、時代背景和樂段精華,讓人得以感受樂聲...
你知道「安魂曲」除了莫札特外,還有幾位作者嗎? 最受李斯特熱愛的音樂主題,竟然是「魔鬼」?! 蕭邦為什麼只獨愛鋼琴? 當你最傷心、最難過的時候,該聽哪一首音樂呢? 一夜之間紅透威尼斯、人人都會哼唱的詠嘆調是哪一首? 如果你沒有聽過這些故事,也不曉得它們的典故, 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焦元溥繼《聽見蕭邦》後,睽違四年新作──《樂之本事》!張懸設計統籌! 愛和音樂是最美的同義詞 穿越古典樂的迷思高牆 你將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主題曲
本書從八個不同的角度來介紹西歐古典音樂,背後邏輯或許可視為分類歸納一線性推演的思考模式,從結構性的概念,來認識理解所謂的「古典音樂」。或許,以此方式閱讀這本書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神經內科醫師薩克斯研究發現,音樂比語言占用更多腦細胞。音樂「讓人起舞、影響情緒、引起購買慾,勾起回憶……音樂代表著心靈與感受,超乎經驗,無法形容」。
為什麼巴哈的作品留傳了兩百多年仍然經典雋永?
為什麼小提琴名家約夏‧貝爾在紐約地鐵站拉琴,卻少有人駐足聆聽?
為什麼幾乎所有知名鋼琴家,都可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弟子」?
楊照從歷史來看古典音樂,講述巴哈、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等音樂家的故事,還原古典音樂風貌,探觸作曲家創作的靈魂,更用宏觀角度看待古典音樂數百年來的發展。他更教我們如何打開耳朵,訓練聽覺,反覆聆聽思索,重新認識古典音樂的精巧與美妙。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