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名《詩》,自漢朝起被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本書另收錄之注解文字為趙人毛公所注。。
欲了解古代的民間風情與社會思想,《詩經》是一項重要的依據。詩中使用了大量蟲鳥花卉的名稱與象徵隱喻,能充實語言內容,更能作為外交辭令。故孔子曾道:「不學《詩》,無以言。」
莎士比亞做為西方文學史的代表,以劇作、十四行詩,與其他詩歌傳頌於世。其劇作自十七世紀以來在劇院裡傳唱不輟,持續滋養、啟發新舊創作家與讀者。十四行詩有別於形式多變的劇本創作,以固定的體裁和韻律,結構嚴謹卻又情感豐沛的展現了詩人對於愛情,最虔敬的歌詠與遐思。本書共分作三部分,作者邱錦榮教授首先從莎士比亞...
★ 詩人余光中經典之作《蓮的聯想》,絕版多年後九歌重新包裝,大師之作,不容錯過! ★ 特別收錄作者自譯中英對照四首、余光中二○○七年九歌最新版序、《蓮的聯想》相關評論索引。 ★ 中文世界最令人懷念典藏的詩集,值得細心珍藏。 「《蓮的聯想》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現,是我漫漫詩途的一大轉折,...
《詩經》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名《詩》,自漢朝起被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
內文共有305首,除此之外另有6首有題無辭的詩,稱為笙詩六篇,餘下仍統稱「詩三百」。最早的詩大約作於西周初期,寫作先後為:周頌、大雅、小雅、商頌、魯頌、國風。
欲了解古代的民間風情與社會思想,《詩經》是一項重要的依據。詩中使用了大量蟲鳥花卉的名稱與象徵隱喻,能充實語言內容,更能作為外交辭令。故孔子曾道:「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的內文來源很多,但整理並集結成書的作者已佚失。大多數詩為民間詩歌,作者多是平民,但也有個別貴族。
關於《詩經》收集與編選有三種說法:王官采詩、孔子刪詩、諸侯獻詩。關於第二種說法,傳說《詩經》原有三千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其中三百篇,這是較具有爭議的說法。
今多採用的說法為:帝王為觀民風而遣人自民間蒐集民謠與下令諸侯獻詩,本書另收錄之注解文字為趙人毛公所注。。
目錄
序
國風
小雅
大雅
周頌
魯頌
商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