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一層一層地砌上,面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依然生生不息
前東德最著名作家克里斯塔.沃爾夫成名之作
睽違逾半世紀首度在台出版
賴香吟專文推薦
「天空至少不能被他們拆散。」曼弗雷德嘲諷地說。
天空?這整片希望與渴望、愛與憂傷的穹頂?「是啊。」她輕輕地說。「天空是最先分裂的。」
1922年,紅色政權席捲蘇聯。 一位帝俄時期的青年貴族, 被迫在莫斯科一家豪華飯店度過餘生。 他以紳士風度對抗遭囚禁的命運,用品味緬懷過往的美好, 在劇變的時代,成為最不自由也最幸運的人。
風將會摧毀這座鏡子之城,將它從人類的記憶抹去, 所有的一切從一開始到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一次, 因為遭詛咒百年孤寂的家族在世界上不會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出版50週年,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全新翻譯!
他不是魔鬼的代言人,但魔鬼也攔不住他; 他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但他卻是天生贏家。 宮廷就是他的競技場,罪惡是力量的來源; 然而只要走錯一小步,就有可能萬劫不復… ★ 2009年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 2009年全美書評人小說獎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專文推薦 李若庸(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人生就像一段有目的地的漂流 ——想去某個地方,卻往往不得不去另一個地方 歐巴馬2021年度最愛小說 比爾.蓋茲2022年夏季書單 銷售破1,000,000冊,賣出30國語言版權
十九歲的麗塔,住在純樸的小村莊,從來沒談過戀愛,夢想是成為一名老師。二十九歲的化學博士曼弗雷德,為了休養一陣子,從大城市來到這個小村莊。在一場舞會中,他們一見鐘情,溫暖的麗塔融化了性格冰冷愛挖苦別人的曼弗雷德。
隨著日子過去,當初促使這段戀情的差異開始成為溝通的障礙。最大的衝突是,麗塔熱愛社會主義中那腳踏實地的感覺,而曼弗雷德則期許有一天能在資本主義中飛黃騰達。從相遇的那一刻起,他們便注定陷入矛盾和衝突之中。站在一邊是愛情,一邊是理想的分岔路口,少女麗塔會往哪裡走?
這是克里斯塔•沃爾夫的首部長篇小說,以倒敘手法、時態切換及不同敘事角度,帶讀者回朔一開始麗塔與曼弗雷德的相戀,到最後兩人面對不同的信念時,如何在愛情與理想間取捨。
原著出版於一九六三年的東德,旋即獲得文壇矚目,奠定克里斯塔.沃爾夫的社會主義文學家代表地位。雖然故事開頭載明「本書人物與情節皆為虛構」,但描寫動盪時代中愛情的作品,亦透露出年輕沃爾夫對社會主義,以及找出衝突體制間共同理想的期待。
作者簡介
克里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 1929-2011)
1929年生於德國布蘭登堡省,二戰後,布蘭登堡省納入波蘭,遂隨家人遷至今位於德國東北部的梅克蘭堡。之後加入德國統一社會黨,並於耶拿大學與萊比錫大學攻讀日耳曼語文學系。大學畢業後,先後於出版社擔任編輯、主編及雜誌社文學評論。1962年起成為專職作家,隔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一舉獲得德語文壇矚目,奠定日後文學地位。
克里斯塔•沃爾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畢希納獎、德國圖書獎、湯瑪斯‧曼獎等,她是東德文學代表作家,也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德語文學家之一。2011 年 12 月 1 日,沃爾夫病逝於德國柏林家中,享壽 82 歲。
著名的小說包括《關於克里斯塔•T的思索》(Nachdenken über Christa T., 1968)、《童年典範》(Kindheitsmuster, 1976)、《卡珊德拉》(Kassandra, 1983)、《所剩為何》(Was bleibt, 1990)、《天使之城或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Stadt der Engel oder The Overcoat of Dr. Freud, 2010)。
譯者簡介
彤雅立
擺盪在台北與柏林兩座城市之間,以寫作、文學翻譯與電影研究為業。著有詩集《邊地微光》、《月照無眠》,譯有《卡夫卡中短篇全集》、《被帽子吞噬的男人》、《美妙時光》、《我戴著黃星星》等書。2015年獲邀參加中德文學翻譯工作坊,2017年於柏林與波蘭進行文學翻譯駐村計畫。
它明白顯示了沃爾夫的起點,也證明再怎麼不同體制,人心仍有相近之處,也永遠有人懷抱理想。──賴香吟
從東德角度看待兩德分裂的作品中,最深入與最淒美的一本。──《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作者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
當兩德為僵化的意識形態對峙著,劍拔弩張時,她書寫卓越的寓言式小說、記述自身的傷痛,跨越分裂,這些作品將流傳於世。──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
沃爾夫的作品揭示和體現了獨裁統治中,權力與創造力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既嚴謹又人性,探索在一個動蕩的世紀裡,成為一個人的意義。她所依賴的是一個不合時宜,但有力的信念:文學是重要的;她的作品證明寫作是認識自己、深入人心的最佳途徑。──英國獨立報
自從她去世那天,人們便不斷地說:「不會再有第二個這麼出名的德國女作家了。」不論是談柏林圍牆、納粹歷史、追求烏托邦理想、女權或環境問題,她的影響力歸功於政治和時代背景,因為只有在專制國家,作家這個角色才會如此重要。她的讀書會,通常在教堂舉行,因為這是東德時期,少數能讓民眾自由聚會的場所,且不論在牆倒下之前或之後,都吸引了成千上百的人參與。──紐約客雜誌
這本實為政治寓言的小說,裡面的素材,包括其象徵性的結局:社會主義勝過其他體系,讓克里斯塔.沃爾夫成為東德的文學天才。──The Culture Trip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