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話取代對立,以共識取代衝突,
落實多元、包容、尊重的整合型思維,
鄭文燦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桃園!
桃園的翻轉跟建設,是桃園團隊全力以赴,一天當三天用,一起完成的成績。這當中,鄭文燦市長的領導風格,推動政務的決心跟毅力,當然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在說明桃園市如何在過去這段時間,凝聚進步共識,超越政治對立,創造出地方治理的新典範。――中華民國總統 蔡英文
「中華民國的外交官,沒有悲觀的權利。」 半世紀的記憶,道盡台灣國際關係的特殊性。 「『中道』(moderation)與『審慎』(prudence)是個人一生職涯的四字箴言。」──李大維
★全書內含16頁彩色照片 出版十週年.全新導讀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竟然是政治! 問世十年後,仍是解釋力最強的經典之作 窮國之所以窮,不是因為地理或文化,而是制度選擇的結果! 『應該列為政治人物及所有關心經濟發展的人的必讀書目。』 ────賈德.戴蒙,《槍炮、...
☆★如果明天就是臺海戰爭,世界將如何回應「臺灣有事」? ☆★統整臺灣國防部及日本防衛省軍事動態數據,以新聞圖表呈現解放軍海空擾臺的真實狀況與變化 ☆★重要專家的關鍵訪談,從國防策略、歷史、思想、民間意向到公民社會,多角度呈現臺日沖之間對「臺灣有事」的觀點歧異與對話可能
「我還沒講完,手都還沒放下,這邊就來兩個人,那邊也來了幾個人,在我後面拉,我就知道大概要被趕出去,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不要跌倒,我一定不要跌倒。不是說會住院,或是怕骨折什麽的,而是,我絕對不要在你前面倒下。」——花崗國中教師「葉霸」葉春蓮(摘自書中訪談) 「既然我們生在這塊土地,就有責任去守...
為何習近平要收緊私企政策,壯大國有經濟?為何蘇聯東歐各國的共產政權因經濟崩潰而紛紛垮台時,中國仍屹立不搖? 許成鋼透過「制度基因」的架構,解釋中西憲政發展與極權演變的前因與後果。 本書探討中國制度和共產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和演變,並引入「制度基因」這個分析概念,以研究從蘇俄來的制度基因如何與中國帝制的...
因為相信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因為選擇願意承擔 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種來自心底自我召喚的行動 沒有人叫他們站出來,但他們自己選擇不冷漠 他們選擇用行動證明信念仍然存在 他們不是英雄 大罷免運動真正令人動容的是一群人 他們選擇相信這片土地還值得守護
《黑手》一書結合了詳盡的研究與獨特的洞見,揭穿中國共產黨試圖顛覆世界的計畫,以及該黨對民主所造成的威脅。我們已經忽略太多警訊,是時候要清醒過來了。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
歐洲民主守護者梅克爾唯一親筆回憶錄 橫跨兩個德國的傳奇人生 收錄珍貴私人照片 台灣同步上市 「我希望讓人們理解政治如何運作, 有哪些原則、機制存在,以及是什麼引導著我。」 ──安格拉.梅克爾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政治人物傳記, 講述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 如何從一位化學家、一位東德牧師女兒的身分, 走到了政治領域,擔任總理的位置, 並成為一股引領西方、歐洲世界不容忽視的力量。 本書由廣受自讚譽的傳記家、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記者凱蒂‧...
有多少秘辛值得國人一探究竟? 有多少心得值得年輕外交官或有志從事外交工作的年輕人做為指引? 有多少事件讓不爭氣、不思改革的外交部意圖掩盡天下耳目? 有多少值得新政府外交政策及施政引以為鑑、做為參考的內容?
《國家的決斷》作者張國城教授是知名的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他詳細分析從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在這當中國家的興衰起伏與權力的消長更迭。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地位...
本書記述高玉樹家世、童年、母親,東瀛讀書、工作,三十八歲開始參選從政,宦海半世紀的精彩人生。在恐怖獨裁時代,為台灣勤奮打拚,並與外來政權鬥爭,有血有淚,有挫折有勝利的忠實記錄,也是一部傑出的口述歷史著作。
市長就任時,我特別用客語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叫〈天光囉〉,象徵著我們的桃園市要邁向大發展、大進步。市長的這本書,除了講述他從學運到從政,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也說明了桃園在天光前後的故事,以及整個城市的進步軌跡。――台灣文學之母 鍾肇政
「鄭文燦模式」是代表了逆轉勝,代表了一種思維,一種改變的方法。鄭文燦走過的政治路,讓他以一種溫暖包容的方式,翻轉桃園,讓市民的幸福感提升。
在農村家庭長大,樸素又肯吃苦的生活態度,讓鄭文燦成為民主化過程一個代表性的新生代。一九九○年的野百合學運,改變台灣,也改變了鄭文燦和他的世代。
二○○九年第一次競選桃園縣長,二○一四年首屆桃園市市長選舉的勝出,代表了鄭文燦已經成為桃園人可以期待的選擇。
從幕僚到首長,從議員到市長,從黨職到公職,從台北的新聞局長及發言人,到深耕桃園。鄭文燦的故事,也值得大家一讀。
秉持「市長的高度與市民的角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理念,鄭文燦一步一腳印,在桃園市民中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地位。
鄭文燦經營桃園的方法,是多元、包容且有價值方向,他推動育兒津貼、社會住宅、多元文化、原住民轉型正義、青年創業、運動中心、河川整治、下水道系統、公園建設、鐵路地下化、機場捷運、台灣燈會、地景藝術節、桃園農博、航空城計畫、亞洲•矽谷、綠能低碳、生態保育、農業轉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每一項工作,都讓人Surprise,就如同他的選舉一樣。
究竟是如何辦到的,「鄭文燦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作者簡介
鄭文燦/口述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海基會副祕書長、民主進步黨發言人,現任桃園市長。
一九六七年於桃園市八德區的農村家庭出生。大學時期,正逢台灣民主化的浪潮,擔任台大學生會副會長,參與野百合學運。一九九八年,三十歲當選桃園縣議員,獲得全縣第一高票。二○○六年,三十九歲,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成為最年輕的閣員之一。
二○○九年,在選前兩個月臨危受命,參選桃園縣長,最終以不到五萬票之差惜敗,被稱為「58天的奇蹟」。二○一四年,從不被看好到逆轉勝,當選升格後第一屆桃園市長,翻轉了桃園的政治版圖,也成為當年六都中最年輕的市長。
張瓊方/採訪整理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任職《台灣光華雜誌》二十餘年,現任「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雜誌特約主編。
曾獲第十一屆「兩岸新聞報導獎」雜誌報導佳作;第二屆「好『媒』人優良平面兒少新聞報導獎」第二名。
著有《鄭文燦模式:超越對立,翻轉桃園》(由天下文化出版)。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 專文推薦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