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以文獻證據求得歷史真相,而「口述歷史」正是歷史真相尚未泯滅之前最佳的活證據。本書以1947年宜蘭地區 228事件的當事人及其遺族和見證者為口述歷史為對象,從目擊事件的背景、人物、時間和過程,敘述228 事件的始末。本書的出版,必能帶動台灣各地區有系統地記錄228事件的口述歷史,而為此一事件逐漸求得歷史的真相。
王育霖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州,曾在日本和台灣擔任檢察官。二二八事件爆發不久,3月14日下午,在家中遭六名配槍軍人強行押走,時年僅27歲,至今遺體猶不知在何方。
本書自1929年出版至今,諸多立論已成學界定說,是日治臺灣研究的標竿之作。作者矢內原忠雄統整分析了1895年之後的整體史事,而著重能夠解釋全局的經濟議題。身為東京帝大經濟學教授,他敏銳的看出殖民政府必須讓臺灣對帝國有利,於是努力引進資本主義並百般維護,一切政策皆由此核心擘劃實行。以此觀點,日治時...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著重在整...
《霧社事件寫真帖》發行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二月十日,作者海老原興(耕平),記述霧社件始末,書中附錄林寫真館館主進入霧社戰地攝影及總督府警務局提供的戰場照片約一百張,以影像記錄霧社事件。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封面照片說明:
郭章垣(1914-1947),嘉義人,日本慶應大學醫科畢業,愛好棒球。畢業後在慶應大學附屬醫院擔任外科醫師,
戰後回台,曾受邀至台大任教,後選擇接掌省立宜蘭醫院院長。228事件爆發,被選為宜蘭228事件處理委員會主席,實則大部分時間都忙於照料病患。3月
初,友人通知郭章垣名列黑名單,遂下鄉避風頭,但為了不連累他人,兩、三天後又返家。翌(19)日凌晨,兵仔破門而入,以領帶蒙住他的眼睛,將僅著衛生衣
的郭章垣強行押走。20日晨被發現陳屍頭城媽祖廟前。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