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供奉的神像,除了神性,還充滿著「人性」。神像的形體是來自工匠對神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往往反映出人的情感與個性。這樣的「人性」絲毫不減神像的神聖與威嚴,反而讓神像更能與信眾產生共鳴。本期《觀.臺灣》以「出神人化」為主題,談談神像從製作到退神的一生,從物質史的角度,重新凝視這些仿若你我的神像。
原本無相的神明,有了造像的傳統之後,透過工匠巧藝之手,神話與經典中的神明開始立體化,開始有了清晰而具體的形象,成為人們與上天溝通的媒介。
隨著神像在人們想像的衍變,加上有些神明是由人成神,漸漸地工匠將「神像」想像成「人」,神像的造型不但加入七情六慾的情感表現,甚至仿造人的五臟六腑。退神後的神像則走入人間,成為藝術品,神像在收藏者的眼中有了人的容顏。
為呼應這一趟神像生命旅程,本期將成語出神入化中的「入」改為「人」,命名為「出神人化」,談的是神像從工匠手中誕生後的生命旅程,精彩內容包括〈神像的前世今生——六則由人成神的故事〉、〈「大家樂」下的意外犧牲者——落難神明〉、〈大廟中的經典老神像派別圖解〉、以及遇見遷居臺灣的日本石佛、越南土地公、專業神像研究者的「快問快答」,並收錄有150年前老照片上色、823砲戰圖解、〈清代千金出嫁的帳單〉等文章,期望與讀者們一同品味。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