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工作輾轉各處,無法安定?一生漂泊的蘇東坡,「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的不公不義,是無法迴避的。「人生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淡然。 ◎如何活在當下?「詩酒趁年華」,被貶官三次的蘇東坡選擇這樣過人生。 漂泊、衝突、煩惱、挫折……人人都會有,怎麼面對? 蘇東坡用三件事療癒了自己: 一張...
兩屆布克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故事在哪裡?故事在黑暗裡。 靈感來時是靈光一現。進入敘事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靈感之井是一口向下通往地底的洞……
最受歡迎的獨特國文課! 有用,感動! 預習我們未來的人生 在低沉沮喪時,讓人看見你的優雅起身
★ 會考學測出題方式越來越新穎,讀透課文背後的故事才能活用解題得分!本書用最潮的網路用語及角度重新詮釋國學奧妙,精闢說書讓你拍案叫絕,隨手皆可應用! ★ 詩詞歌賦都是古人的人生經歷與智慧,以古鑑今,讀通古文才能通透人生使用方式!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從西周留下來一個傳統的重要標準,就是時間,也就是一個人可以被記得多久。 楊照讀《史記》,永不過時的千古之書 解譯司馬遷不可思議的精密心靈 穿透兩千年時空的普世價值 彌補天命之不平,叩問權力本質,洞悉抉擇關鍵點
當代國際知名作家、創意寫作導師 寫給所有青年寫作者的超實用寫作指南 美國國家圖書獎、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雙料得主aka.故事交換組織創辦人, 最受用的創意寫作撇步和身心整頓良方, 寫小說,真的就這樣!
★厭世國文老師化身古文偵探,從五大方向解析考題,用推理思維拆解學測難題,代替死背強記,找出「破案」關鍵也能快狠準! ★「調查指南」提示各章重點,hashtag讓關鍵詞不漏接,精采結語提升閱讀醍醐味! ★針對108課綱古文考題,掌握應試趨勢!
原來這國文課,講的都是人生、 以及每一個生命關卡,自我的抉擇!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作者 羊咩老師最新精彩佳作 一堂照見自我、眾生、天地的國文課 淘洗與沉澱出你我如沙金般的初衷與信念
•將24節氣化為生活節奏,在忙碌中尋回安頓身心的力量。 •精選節氣詩詞並解析意境與情感,領略自然之美,同時提升文學素養與審美力。 •內頁搭配插畫家陳宛昀,精心繪製繪節氣插圖,豐富閱讀與視覺感受。
本書是賴俊雄教授為華語文學界所撰寫的專著。縱論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的理論現象、大師巨作,以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方向。賴教授是臺灣英美文學領軍者之一,致力理論研究多年,在新作裡他不僅介紹晚近西方學界眾聲喧譁的流派,同時思考立足臺灣的我們與世界理論對話的可能。……此書可謂多年來僅見的大型...
★ 臺大網站總點閱數超過410萬,華人世界最受歡迎的《紅樓夢》線上課程 ★ 臺大中文系教授歐麗娟權威導讀,推出至今最完整、最翔實、最精彩的公開課文字紀錄!
好小說,不會只說故事而已! 「純屬虛構」的故事,如何讓人越陷越深、欲罷不能? 美國文學評論大師 湯瑪斯.佛斯特教授最新力作 國內英美文學權威 陳超明教授專文導讀 各界名人 肆一、譚光磊、郝譽翔、許榮哲、王聰威、陳珊妮、張靜之好評推薦 小說愛讀者與未來新銳作家必備的「小說教戰手冊」!
六神磊磊,本名王曉磊,2013年開設「六神磊磊讀金庸」公眾號,文章閱讀數均超過10萬次, 被中國權威數據機構「新榜」,評選為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之一。 六神磊磊表示金庸小說總共12部,但總結只有兩句話,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透過電子郵件,作家吉奈向艾諾提出關於寫作的提問。 從說明自己對於寫作形式的探索,談到身為階級「叛逃者」的罪惡感;從如何看待文學,談到她想寫下現實的慾望;從描述自己喚醒記憶的方式,談到人們對精神分析之於寫作的誤解;從每本作品各自的成書過程,談到她的日記與訂定寫作計劃的方法;從她對超...
無論是進行什麼領域、什麼層面的學術研究,報刊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本材料。本書作者指出:現代報刊一方面是歷史材料,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歷史建構。本書旨在疏理香港文藝報刊的脈絡,同時研究這些報刊如何呈現香港,從而對香港報刊文學史進行深入的剖析。 本書作者查閱無數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圖書館館藏,完成這本研究香...
語言伴隨著人成長,從無到有,實際上是慢慢浸入人的血液、骨骼、肉體,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是比思維和思想更深層的東西,思想本質上是語言的延伸。
本書依主題與研究方向劃分為四輯十八章,二十五萬字。四輯定為「哲學文本的詩學化進程」、「符號與詩學:泛符號詩學芻議」、「詩史、詩辯與詩藝」、「跨文本詩學的實踐」。就具體內容而言,筆者聚焦於「現代」詩學文本的各個面向與層次。走出西方,回顧中國上古、中古詩學和近世詩話文獻,發掘其間蘊藏的跨文本現象為本書的...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
作者簡介
作者:陳智德(CHAN Chi Tak)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文學、中國新詩、中國現代文學,亦從事文學創作,2012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家,2009年起參與陳國球教授主持之「香港文學大系編纂計劃」,擔任副總主編,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評論)」。著作有《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這時代的文學》、《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另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一》、《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