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九二○年代臺灣民主運動先行者們的致意☆★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在壓抑的戒嚴時期,臺灣人依然奮力追尋民主的春天☆★ ☆★陳健民(香港占中三子之一)、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專文推薦☆★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三.民主的浪潮》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既然做不了中國人和日本人,那讓我們做臺灣人吧。 十九世紀尾聲,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入列帝國主義下追尋自我的弱小民族成員。 「成為臺灣人」或「福爾摩沙意識形態」的萌芽,本身是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問題、文化問題與歷史問題。 是臺灣史,更是日本史、東亞史與世界史,本書是政治學者吳叡人漫長思想越境之旅的...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具有官方報告的性質,提供決策參考,成為政府解決二二八事件的開端,不只在二二八事件研究的里程碑中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在二二八事件研究史上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即使後來隨著不斷新出土的檔案史料,已有許多專家學者累積不少豐富研究,不過本書仍是在深耕研究回顧中不可不讀的經...
為什麼只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為什麼只有臺灣值得中國終須一戰?為什麼只有臺灣對中國至關重要? 臺灣在中國近代數百年來政權的地位經常隨著種種因素而變動,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與外部強權的關係,並始終觸發中國領導人「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焦慮。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
那是智識解放、民主初萌的時刻;
日治之下的臺灣知識青年們,
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追尋島國自治的夢想。
在嚴酷高壓的時代,少數人不計個人利害,勇於挺身對抗。雖然這一波民主運動遭到重擊,並未能達成改造臺灣社會的目標,但前人的勇氣與努力,足以讓我們產生信心,不致悲觀喪志。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過程也提示我們,積極公共參與、為群體獻身是高貴的美德……這些為公共獻身的勇者,應該成為典範,被大眾所熟知,成為臺灣社會的共同記憶。──陳翠蓮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的思潮影響著亞洲各國青年。在那個臺灣識字率只有三.九%的年代,已有包括蔡培火、林呈祿、林仲澍在內的臺灣留日學生,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他們與本島仕紳如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相互奧援,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藉由文化運動傳播新的文明價值與各種理論啟迪大眾,同時也成立政黨,以組織之力要求民主與參政權。
雖然內部有路線與理念之爭,外面有統治者的步步緊縮與壓制,後期更面臨了戰爭與東亞秩序變動的壓力,以及二次大戰後新統治者毫不容情的斲傷;然而,從一九二〇年到一九四七年,這近三十年的時光可說是臺灣的啟蒙時代,「臺灣人」意識在這段期間內形成,對於自由、民主、人權與自治等概念的理解,也逐漸根植人心而成為共同的追尋。
儘管渴望自治的夢想如繁花飄零,然而,那些先行者的身影,他們對於臺灣的未來所描繪的美好圖像,依舊激勵了來者,縱然接下來仍是荊棘與礪石遍布,人們猶能為自由、民主、公義的臺灣持續前行。
作者簡介
陳翠蓮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後任教於淡江大學、政治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主要著作有《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戰後臺灣人權史》(合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合著 )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