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正義vs.邪惡」、「歐洲從灰燼中復興」的傳統二戰史觀
改變你我對近代歐洲史認知的傑作
歐洲的亂局並未因1945年德國戰敗而結束
在這片揚棄了道德價值、不知為法治何物、人命卑賤如草芥的野蠻大陸
正上演一幕幕相殺相仇、秋後算帳的黑色荒謬劇……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選十大暢銷書
英國2013年赫塞爾-提爾曼歷史圖書獎得主
華盛頓郵報、獨立報、金融時報等十數家媒體 爭相報導
當代二戰史、希特勒研究名家伊恩.科蕭 權威推薦
Amazon 4.5分、Goodreads 4.1分、豆瓣讀書9.0分 讀者高分評價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哈布斯堡家族,歐洲歷史上最顯赫、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 哈布斯堡是如何在一片充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中歐建立綿延數百年的統一帝國? 她又該如何面對工業革命、啟蒙思潮、法國大革命等時代變局?
軍事寫作一代傳奇李德哈特,五十餘萬字篇幅、耗時二十多年完成之遺世大作 最經典的二戰史,軍武迷失之遺憾的磅礡逸品 二戰終戰七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收錄多幅珍貴手繪戰場地圖
|國之興亡,必有會計| 任何一個精通國王帳冊的人 都會變得比國王更有力量! 梅迪奇家族的沒落、西班牙帝國的興亡、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美國獨立⋯⋯ 本書會讓你相信——會計師才是推動歷史的人
本書作者羅伯特與伊莎貝爾分別來自英、法兩國,這對史家夫妻檔走筆寫過海峽兩岸三百年來的生死貧富、勝敗興衰,字裡行間結合英式幽默與法式瀟灑。書中不只有兩人共識的結晶,還能不時看到相左的歧見。無論您是專業歷史研究者,還是好奇兩國文化的讀者看客,都能在本書找到知識與樂趣,乃至對自身所處世界的啟示。
十字軍史權威學者畢生精華之作 欲了解十字軍九百年發展全貌的必讀寶典 中譯本採用2014年最新修訂版,編輯增訂「十字軍國家王公世系簡表」 中文世界最完整的十字軍研究全書
本書作者席代爾主張,統一其實不利於制度競爭與經濟創新。如果人類過去從未逃離大一統帝國,那很可能就不會出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今天的我們也無法逃離無知、壓迫、匱乏與疾病。 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千年分裂,正是歐洲日後在十七、十八世紀得以率先走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滅亡,或者羅馬式大...
解放黑奴、人人均富,原為共和黨創黨初衷。 為何如今淪為財閥企業、反智、白人至上主義的代言人!? 從林肯、羅斯福,到雷根與布希, 探索共和黨意識形態180度大翻轉的原因,從中透視美國的光明與黑暗。
這本書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
★《紐約時報》、亞馬遜Top 1暢銷書 ★ iHeartRadio最佳歷史類podcast改編成書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它的篇幅不是兩倍長。 ★ 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暨《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麥爾坎.葛拉威爾最新力作 「精準轟炸」可以減少無辜平民的傷亡;「無差...
一次大戰是人類進入總體戰的時代的標記,戰爭不只是發生在前線戰場與談判桌,也在後方的工廠、還有媒體報導與教室,複雜的文學、藝術與戰爭的關係等等這些都在尼爾‧弗格森綜觀視角下被一一剖析。 當時全世界16億人口的14億人、三十一國參與這場歷時四年三個月的戰爭,據此稱之為「世界大戰」絕無誇大。8500...
中國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從歷史角度重新探討「東亞」與「現代」的關係。 我們熟悉的東亞近代大歷史,是否建立在東方閉關鎖國、西方開化進步的刻板印象上? 讀懂歷史,反轉鏡像,發現真實的東亞!
翻轉「正義vs.邪惡」、「歐洲從灰燼中復興」的傳統二戰史觀
改變你我對近代歐洲史認知的傑作
歐洲的亂局並未因1945年德國戰敗而結束
在這片揚棄了道德價值、不知為法治何物、人命卑賤如草芥的野蠻大陸
正上演一幕幕相殺相仇、秋後算帳的黑色荒謬劇……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選十大暢銷書
英國2013年赫塞爾-提爾曼歷史圖書獎得主
華盛頓郵報、獨立報、金融時報等十數家媒體 爭相報導
當代二戰史、希特勒研究名家伊恩.科蕭 權威推薦
Amazon 4.5分、Goodreads 4.1分、豆瓣讀書9.0分 讀者高分評價
戰爭一結束,歐洲隨即掀開的新頁主軸並非復興或重建,而是朝無政府狀態的深淵急速下墜。這段歷史從未有人好好書寫。……這本書希望以棉薄之力,補上這個缺憾。唯本書並不會效法眾多其他著作的寫法,嘗試去解釋歐陸如何終究從灰燼中站起,然後努力在硬體、經濟與道德上回復格局。本書不會把重點放在紐倫堡大審、馬歇爾計畫,或是其他企圖為戰爭療傷止痛的手段。相比之下,本書關注的是上述這些重建計畫都還難以想像之前的時期,是那個歐洲大部局勢都還極為不穩,暴力可因為些許挑釁就再度熊熊燃起的時期。──齊斯.洛韋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留給歐洲的是什麼?徹底被改變的地形地貌、數十座被夷平摧毀的城市、數萬個破碎的家庭、數千萬人慘遭屠戮。但歐洲人有沒有學得教訓,有沒有如後世人所言,走向「歐洲復興」的康莊大道。顯然沒有。在作者齊斯.洛韋的筆下,這仍是片罪惡橫行、經濟崩潰、道德淪亡,遭受暴力纏繞著的野蠻大陸。二戰結束了,但人民的苦難還沒結束。
這是一本研究二戰後初期歷史的開創性作品,作者齊斯.洛韋利用了八種語言的原始檔案、訪談紀錄、學術著作,細細描寫二戰結束後到冷戰開始前,這段過往歷史學家較少碰觸到的關鍵亂世。
在這本近三十萬字的作品中,作者首先勾勒二戰到底毀壞了歐洲人在物質上和心理上的哪些東西,接下來會點出戰後席捲歐洲各地「復仇浪潮」,理解人們復仇的動機、邏輯與意義。最後,則講述因復仇之心而造成的種種暴力行為,諸如種族清洗、內戰等反人類行為,是如何撕裂了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眾多歐洲人民。
作者也自陳,本書除了特別關注一九四四到一九四九年這段,過往未曾好好獲得書寫的歷史,也要擺脫狹隘的西方(西歐)視角,因而大量採用東歐國家的歷史文獻資料。此外,作者也希望能破除因政治意識型態而造成的歷史迷思、捏造出的不實數據,能將更全面觀照、更具反思性的歷史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簡介
齊斯.洛韋Keith Lowe
全職作家和歷史學家,曾於曼徹斯特大學學習英語文學,也曾擔任十二年的歷史圖書編輯。他被公認為二戰史的權威,經常在英國和美國的電視廣播上發表意見。至今他的作品被翻譯為德文、瑞典文、日文、塞爾維亞文、法文、義大利文等二十多種語言。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烈日帝國》、《全面失控:一名戰地記者在中東的二十年採訪實錄》、《傷風敗俗文化史》、《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專業之死》等書。
【國際書評】
令人怵目驚心而膽顫齒寒。這本傑作刻劃了鮮為人知且駭人聽聞的歐陸即景,讓後人得知歐陸在戰後是如何深陷於無政府狀態的一團混亂。──歷史學者伊恩.科蕭(Ian Kershaw)
充滿力道,讓人如坐針氈的一本佳作;研究不遺餘力以至於下筆鏗鏘有力,兼具史實的威信與歷史的後勁。──歷史學者詹姆斯.霍蘭德(James Holland)
突出而少見之傑作。一片在許多年間揚棄了道德價值,不知何為法治的遼闊大陸,在作者的筆下呼之欲出。──歷史學者崔佛.詹姆斯(Trevor James)
讀來令人驚心動魄。行文集動人、沉著與發人深省於一身。身心皆飽受殺戮摧殘的歐陸即景,迫在眼前。──多明尼克.杉布魯克(Dominic Sandbrook),《星期日泰晤士報》
此書以恐怖而令人想一探究竟的內容,傳達了戰爭中的悲哀與戰爭後的無奈,並在應有的正直與悲憫上了無缺憾。──伊恩.湯姆森(Ian Thomson),《星期天電訊報》每週一書推薦
不可或缺。對於我們未曾聽聞而父親一輩寧願忘記的那段往事,本書做了最一絲不苟的嚴謹描述。洛韋不加修飾的文字叫我們難以對恐怖的分列式視而不見……歷史的暴虐將從此長伴我們於午夜夢迴。何等極致的歷史書寫,直叫所有沒有答案的問題在我們胸中翻滾沸騰。──《蘇格蘭人報》
震撼之餘亦觸動人心,歷史著作之上品。──《新政治家》雜誌
出類拔萃,令人不忍卒讀卻又劇力萬鈞。──《每日郵報》
灼灼其華,組織架構精心設計與研究工夫巨細靡遺的綜合體……歷史學界的新力量降臨。──英國BBC歷史頻道
駭人聽聞。千頭萬緒由洛韋娓娓道來,亦有平易近人之處。──《旁觀者報》
耳目一新而使人撕心裂肺,拳拳到肉。──《每日快訊》
銳利而深入的戰後歐洲印象。──梅莉莎.卡佐里斯(Melissa Katsoulis),《星期天電訊報》
史實歷歷在目…… 洛韋顯然長於披露真相於細微處。──《每日電訊報》
嘔心瀝血。──《金融時報》
精采絕倫……歐洲人曾如何為了哪怕是一丁點的食物爭搶,乃至於歐陸的竊盜成災以及「道德崩壞」,都經洛韋以栩栩如生的筆觸娓娓道來;這本書適時地提醒了今時的我們在看待際遇不如我們的其他陸塊,理應懷抱怎樣的一種謙卑胸懷。──《獨立報》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