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12月號/2020 第339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典藏今藝術&投資 12月號/2020 第339期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3.5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32
電子書售價:NT$ 120
暢讀包
人氣暢讀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典藏今藝術&投資 12月號/2020 第339期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生態/藝術 ------ 在本屆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揭幕前夕,本次專題將探討藝術對生態議題帶來的能量與影響。面對人類中心主義和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生態失衡,即便藝術創作中的反思力量層出不窮,卻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對自然或生態議題的單純再現,甚或是示範式的行動與實踐。本...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全球藝市 關鍵報告 ------ 9月底開始,新一輪的2018年秋季拍賣會正式啟動!今年的市場變數極多,在此,為讀者整理最新的市場關鍵字,以作為秋季拍賣時的參考。同時,《典藏.今藝術&投資》與artprice合作,推出artprice最新的2018年上半年度分析,以精準的數字分析提供讀...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藝術圈大災難 華藝引發的著作權血案 ------ 一樁藝術家與藝術公司爭奪著作權的法律戰爭──「華藝案」,引起台灣藝術圈熱烈關切與討論,讓我們不得不面對藝術家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的事實。本月專題針對此案深入報導,蒐羅了各個角度的答辯以及專家的意見,包含專訪華藝網董事長林株楠、監察委員劉德勳...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追尋另類出口──約翰伯格紀念專輯  ------  藝術評論巨擘約翰.伯格於今年初逝世,享年90歲,身兼畫家與藝評角色的伯格,藝評創作聚焦在觀看與閱讀之間的啟示。本期《典藏.今藝術》邀請四位作者,以伯格影響力最大的著作──《觀看的方式》為基調,重探伯格之眼究竟看到了什麼。另外,編輯部將...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  ------  「勞工」近期成為台灣新聞版面的主角,從選前的薪資政見、休假認定,一直到罷工事件,勞工權益問題開始在各產業中發酵。同樣在文化藝術產業中,勞動條件景況相比之下也不惶多讓,從打卡制、責任制的變相組合、通訊軟體讓工時無界限,如何走出過勞的台灣,本期「藝術...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  ------  今年五月出爐的748號釋憲,使台灣可望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而性別議題自然地在我們周遭存在著,藝術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本期專題「第Q性」,既是提問,也期望展開更多可能性。分別從策展、藝術家作品與電影文本為取徑,探尋人類面對各種性...

  • 電子書: NT$ 108

    什麼是生活空間? 它可以是一個發呆的地方、工作的場所、身心休憩的空間,又或是靈感的發源地;每個人都在其所屬擁有的空間中,再造自己,同時也被這個場域所影響。 書房裡的一盞燈、一本書,或者是一幅畫,那些無比真實,但微小深刻的生活細節,都有其原因。走入一個空間,也像是走入一個人的身體,空間的風...

  • 出版日期:2017-10-04
    電子書: NT$ 108

    首次雙封面登場!!! 美術館是靈感的聚集地,也是熱情、自由與創意的象徵。因為自由,藝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她不只專屬於莊嚴封閉的神聖空間,也會在自然環境、旅店、選物店,甚至個人工作室發現她的蹤影! 本期《Shopping Design》,想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粉刷美術館的白色牆面,讓藝術帶我們...

  • 電子書: NT$ 120

    本期主題:思辨.辯思 兩藝校長大辯論 ------ 2017年11月25日──台灣史上第一場「兩藝校長大辯論」,邀請台藝大校長陳志誠與北藝大校長陳愷璜,對於高等藝術教育發表想法,論綱涵蓋藝術大學的理念與定位、如何協助學生銜接產業、推動國際交流等。在本專題裡,我們邀約與會的六位提問人與三位青壯世代...

  • 電子書: NT$ 120

    公共藝術與吉祥物,兩者之間交錯著曖昧不明的界限,近年亦有層出不窮的相關事件掀起群眾討論,首先是關乎藝術性的美學討論,另一邊則是關乎場域公共性的歸屬,與在地脈絡的有無。本專題期盼透過交織觀光與藝術的討論,另闢一種對於公共與藝術的思維,並檢視近年熱議事件中,「奇觀吉祥物」的作者,試圖思考審美或思辯式報導...

  • 詳細資訊

    人類世、在地化及其台灣路徑

    企畫|嚴瀟瀟

    進入21世紀,「人類世」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當代思潮中的關鍵字,激發的是從最初的地質學到環境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STS等學科內部或跨域的思想激蕩。在當代藝術領域,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評論者還是藝文機構,都有許多深潛其間不同區塊進行創作與研究的範例。同時他們中間的不少人也敏銳意識到「人類世」理論依舊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感受到對此提出修正式的新角度、新視野的迫切需求。

    台灣也不例外,身處一個「人類世」議題爆炸式擴增的時代(從Google Trends所顯示的「Anthropocene」一詞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的趨勢即可一窺),與各種社會議題相關聯的藝術也變得更為多樣與細緻。那麼策展方面可見何端倪與線索?面對這一源自西方的名詞,我們作出了哪些回應、承接,又在多大程度上提出「台灣版本」,以更為在地的方式與之對接(或不對接)?

    藉不斷遊走於脈絡化敘述與分析評論之間的文筆,楊成瀚在其〈人類世在台發展的三個區段〉中開宗明義將近15年來人類世理論於台灣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區段,嘗試著為這一「台灣路徑」的過去與未來走向作出批判性的梳理。吳祥賓〈在迫降中著陸的展演生產模式〉則以跨域思想家、也是本屆台北雙年展的總策展人之一與展覽「大腦」的拉圖(Bruno Latour)為範例,探索其策展脈絡中「再現危機」之線索。此外,專題還以兩篇專訪為前述綜論作出當下註解,分別聚焦本年度兩大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與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看幾位策展人如何現身說法談論其各自策展理念的內涵、外延以及落實理念的「腳踏實地之處」,一方面探討「著陸」的可能與舉措,另一方面,則為觀察台灣是否得以生長出在地性的藝術展演生產、與前者「接合」或對話。而我們也將持續觀察與評論這兩個展覽所帶來的想像空間。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