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
0 篇書評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

  • 出版日期: 2018/10/22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30.7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577325709
  • 字數: 302,217
紙本書定價:NT$ 650
電子書售價:NT$ 45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內容簡介 2000年後臺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已從民主轉型進入民主鞏固的階段。然而,民主政治的成熟,從不意味社會全面進步。面對人口老化、經濟停滯、減稅趨勢,長達十餘年的社會福利擴張也遭受嚴苛考驗。
福利國家的主戰場,始終是家庭、市場與國家的界線挪移。如何鬆綁照顧責任與婚家體制對性/別的壓迫、防守政商網絡過度擠壓社會權、及和整裝成軍的保守價值對抗,是未來的挑戰。
本書剖析千禧年至今,17個社會福利運動如何藉創新的組織動員、行動策略、抗爭劇碼與倡議論述,對公共政策形成一股忽視不了的力量。當代社會福利亦出現定義拓邊,身分肯認、照顧尊嚴、草根參與,成為新一代的關懷視野。
社會福利運動最終在挑戰:國家能否建構一套整合醫療、勞動、照顧與服務的制度?將資源配置的標準,從補貼邊緣弱勢轉化到制度性的個人權益,肯認風險分擔的機制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而不只是個人責任或家庭倫理。
本書的集結出版,正是我們選擇的倡議方式之一,期待藉此提升國人對社會福利議題的關心與支持,也為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留下寶貴紀實。
本書特色
(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
(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
(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455

    台灣有許多NGO和非營利組織,服務社會,倡導理念,是解嚴後台灣社會能量匯聚的重要方式。這些組織在社會科學當中,通常歸為「第三部門」。本書作者群分別報告第三部門組織的緣起與實績,幫助你快速了解台灣第三部門發展,再也不會搞錯議題跟團體的關係,堪稱重要的入門資料。

  • 電子書: NT$ 15

    《風光臺灣》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四年(1939),由當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發行的一本寫真帖,書裡收錄了約90張臺灣風景人文照片。 這是一本為促進觀光而發行的臺灣風景寫真集,目標市場則是日本內地的民眾,希望藉由寫真帖的宣傳,以吸引日本本土的遊客前來臺灣觀光。

  • 電子書: NT$ 15

    《臺灣的風光》,山崎鋆一郎編著,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三年(1938)4月1日,收錄了約65張臺灣風景照片。 我最早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研究古籍資料庫」看到這些臺灣老照片,後來又在國立臺灣圖書館的臺灣學電子資源資料庫看到本書昭和十年(1935)的版本,兩本書略有不同,昭和十年版有15張老照...

  • 電子書: NT$ 49

    《臺灣寫真帖》是日治時代臺灣寫真會所出版的期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古籍研究資料庫」蒐錄了從大正三年(1914)十一月至大正四年(1915)十二月共14期的《臺灣寫真帖》。

  • 電子書: NT$ 15

    本書蒐錄了筆者在網站發表過的「1920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系列文章。1920年代,前後約10年的時期,可說是臺灣四百年來思想百花齊放,最多元燦爛的時代。左派的,右派的,溫和的,激進的,各種思想風起雲湧,各種主義燦爛並起,殖民地臺灣的知識份子,勇於衝撞當時的日本殖民體制。這段歷史值得我們回頭重新去認...

  • 出版日期:2017-05-16
    電子書: NT$ 30

    本書蒐錄了日治時期官方及民間發行的彩色版臺灣風景明信片共225幀,並且附錄123幀與內容相關的當代臺灣的風景照片,總計348幀照片。

  • 電子書: NT$ 228

    當時的日籍地主,在臺灣農村社會內造成嚴重不平等,使務農者處於極弱勢地位。 沒有現代機械化器具,農民日出即到田裡幹活,通常直到日落才休息。 只要來場嚴重天災或歉收,農民就得吃番薯配乾鹹豆、喝螺肉湯度日。

  • 電子書: NT$ 294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

  • 出版日期:2017-01-04
    電子書: NT$ 364

    《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係台灣迄今探討非營利組織中最為全面與深入的參考書籍。本書集結多位長期致力於台灣非營利組織領域的專家學者之研究成果,內容共包含五大部分、十九章,從台灣非營利組織發展過程、治理與管理模式、外部的經濟與政治脈絡、主要類型與具體功能的實踐、以及跨國比較等五個面向一一加以剖析和論述。...

  • 電子書: NT$ 190

    所有想成家的人,讀這本書都會感動。本書收錄28則用心維繫親密關係的故事,只是這群人共同面對一個難題:她/他的家庭跟別人不一樣。有些是性向不一樣,有些是人數不一樣,有些是相處方式不一樣,別人當作天經地義的權益,她/他們享受不到。你會讀到她/他們如何克服這些難題,或是如何為之挫折。讀這本書,看見台灣...

  • 電子書: NT$ 266

      本書所描述的從事社會運動的女性,就是此類敘述的典型例子。中國女性向來在社會運動中扮演二線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 詳細資訊

    依章次排序
    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
    官有垣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台灣第三部門學會理事長
    王舒芸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臺灣社會福利學會第12屆祕書長
    劉侑學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候選人
    臺灣社會福利學會第12屆副祕書長
    杜承嶸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王增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周孟謙
    獨立記者
    沈秀華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實芳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生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維虹法律事務所律師
    謝新誼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史博士生
    吳嘉苓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王兆慶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生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陳正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2012.6-2017.6)
    吳靜如
    臺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
    許淳淮
    臺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
    陳柏謙
    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
    臺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祕書長
    林柏儀
    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陳宥任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執行委員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監事
    張恒豪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游鯉綺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
    許朝富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
    葉大華
    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施逸翔
    臺灣人權促進會副祕書長
    吳紹文
    宜蘭青農 2016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宜蘭縣立委參選人
    現任19th綠黨中執委
    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成員
    宜糧號負責人
    倪世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365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