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博文,美國精神科醫師,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學者,在精神醫學、人類學等領域備受敬重,卻在妻子瓊安罹患失智症後,才發現自己對於「真正的照護」一無所知。
凱博文回首這段歷程,吐露妻子是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徹底改變他的人生,照顧妻子這十年讓他從「被照顧者」轉成「照顧者」,而他空有 40 年的醫學專業,竟對於照護摯愛毫無準備。
因為,照護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了醫學。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 ★入圍英國惠康圖書獎★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豆瓣9.3高分評價★ 很多人不怕死亡, 恐懼的是對最後一段路的未知。 從30個真實故事看清死亡的樣貌, 你就能活得更好、死得更好。 正因為每一天都在倒數計時, 才讓每一天成為無比貴重的禮物。
「快點離開吧……」 「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 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 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亞馬遜、紐約時報2024年度暢銷書,引爆話題討論 全球熱銷近百萬本,版權售出逾30國 頭痛、過重、失眠、慢性疲勞、腦霧、三高、不孕、憂鬱......現代人經常出現種種不適,或許還算不上生病,但身體已在發出警訊。 許多人以為,這是年紀大的關係,其實問題出在代謝!
這裡的醫師、護士與病人,讓我相信了日常小事的重要, 也讓我目睹了宛如植物終能綻放綠意的療癒過程; 那不只是醫療,更是一種奇蹟,彷彿是一種魔術戲法。 ──維多莉亞.史薇特/作者 ★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二○一二年度好書(非小說類) ★ 邦諾書店二○一二年度好書(非小說類) ★《科克斯評...
★腎臟專科第一權威,首度授權出版,22年來最重要的護腎、救腎追蹤研 究完整成書面世。 ★院長級最誠實直白、完全不保留的「直球對決所有腎臟問題」,不怕你知道真相! ★二十年來台灣及亞洲最重要的腎臟著作,從腎臟保養到逆阻腎病變、腎衰到洗腎各階段護理知識,以非常真實又生活化的方式提出解答,含...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
深沉的愛與智慧,有時只在最終時刻湧現。 有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 也有心痛感人的故事…… 重新思考愛、告別,與生命的真諦──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14週,版權售出韓.中.德.英等超過16國 ★ 獲選《今日美國》(USA Today)五大最佳回憶錄 ...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專業物理治療師,帶你改善身體痠、痛、麻! ⫸校正歪斜、改善姿勢、強化肌力、訓練核心⫷ 你有以下問題嗎? 問題1:不翹腳就坐不住!身體骨架歪了嗎? 問題2:抬手時肩膀痛,是不是得了「五十肩」? 問題3:久坐屁股痛,「梨狀肌症候群」找上我? 問題4:走路腳後跟像針刺,是因為「足底筋膜炎」...
八成民眾拒絕無效醫療, 為何臨終前仍平均「臥床8年」? 引爆日本《讀賣新聞》討論熱潮 「到這個年紀,不怕死,怕的是受折磨!」 在歐美,幾乎看不到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 在台灣,不住院、不插管,竟成了一種奢望。 醫院不該是用來告別人生的地方。 如何主張醫療自主,為自己、也為摯愛的家...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時代雜誌〔20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 出版逾50年,生死學傳世不墜經典 } ✽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繼暢銷書《樂孕》之後,又一產婦必備之神隊友幸福養成書== ==產前就需要知道的產(慘)後100天== 樂孕、順產。然後呢? 然後啊,有一種崩潰,叫產後100天。 憂鬱、睡不飽、奶量不足、母嬰同室,然後寶寶還哭個不停……
如何愈活愈快樂、愈有智慧? 如何美美地變老? 第一本結合醫美專業觀念的熟齡養生指南, 教我們照顧好心態和體態, 展現獨一無二的自信姿態, 擁有不老的幸福 盡早規劃,才能享受美麗人生!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我成了她的引路人。
我牽著她的手,吻著她的手和臉頰,一開始是為了提醒她,她是多麼被深愛著。
後來當她的認知功能惡化時,牽手則是為了讓她安心,牽著她的人確實是我。
凱博文,美國精神科醫師,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學者,在精神醫學、人類學等領域備受敬重,卻在妻子瓊安罹患失智症後,才發現自己對於「真正的照護」一無所知。
瓊安,通曉中文的漢學學者,溫暖、優雅、令人如沐春風,啟發凱博文深情溫柔的一面,夫婦倆一同到臺灣、中國做過研究,但過世前,她已完全不認得丈夫。
凱博文回首這段歷程,吐露妻子是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徹底改變他的人生,照顧妻子這十年讓他從「被照顧者」轉成「照顧者」,而他空有 40 年的醫學專業,竟對於照護摯愛毫無準備。
因為,照護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了醫學。
從夫妻倆否認失智的嚴重性、自覺可以在家照顧、醫師高高在上無法提供任何照護建議,到進入長期照護模式、最終入住護理之家......他以情感和道德的角度探討應該如何實踐照護,以及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和醫療管理企業化,而出現的問題:照護病人不再顯得重要。
為什麼照護應是醫療的核心,卻不受重視?
人人都有獲得照護的權利,這是基本人權。照護往往漫長而艱苦,但意義深遠。對於需要我們的人表達出關愛,讓彼此活在友善之中,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核心價值,這不只是深刻的情感,也是一種道德體驗。
凱博文說:「從每次的經驗中,尤其是我擔任家庭照顧者十年間的可怕經驗,讓我對於照護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發現,照護是一種人類發展的過程……給予照護和接受照護是一種分享禮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給予並接受關心、肯定、實質的協助、情感上的支持、道德上的團結一致,以及持續不變的生命意義,一份複雜而不完整的意義。照護是行動、實踐和表現。照護是陪伴某人度過他們驚慌與傷痛的經驗。它是協助、保護,以及為了避免陷入進一步的困難而未雨綢繆。
照護攸關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活生生的臨現(vital presence)──存在個體所本有的生命力與充實感。照護的行動會從我們內在召喚出臨現的能力。照護不會隨著死亡終結,反而讓我們積極守護記憶。我學到照護意味著著恐懼和驚惶、自我懷疑和絕望的時刻──但其中也有深刻的人性連結、真誠與坦誠、充滿意義與喜悅的片刻。」
凱博文呼籲美國政府應修訂政策,改善健保制度,讓照護專業和居家照顧者獲得應有的報償、獎勵、訓練與尊重,並且刻不容緩。因為,照護不只是藉由互助來活下去的工具,它還是讓生命充滿意義與熱情的必要條件。
本書不只是寫給妻子的情書,更是寫給所有照護者的情書。他們付出所有以支撐他人的生命與希望,並幫助人們有所善終。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即便已竭盡全力。
我將她的精神活出來,作為一種感謝的方式,來完成這段無比漫長的哀悼過程,放手讓瓊安離開。——凱博文
任依島/社區心理工作者
吳英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李維倫/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克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教授、美國精神醫學會傑出終生資深會員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胡海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陳炳仁/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暨主治醫師
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黃宗正/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宣穎/精神科專科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創會理事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