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只是一則神話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 ★入圍英國惠康圖書獎★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豆瓣9.3高分評價★ 很多人不怕死亡, 恐懼的是對最後一段路的未知。 從30個真實故事看清死亡的樣貌, 你就能活得更好、死得更好。 正因為每一天都在倒數計時, 才讓每一天成為無比貴重的禮物。
「快點離開吧……」 「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 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 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這裡的醫師、護士與病人,讓我相信了日常小事的重要, 也讓我目睹了宛如植物終能綻放綠意的療癒過程; 那不只是醫療,更是一種奇蹟,彷彿是一種魔術戲法。 ──維多莉亞.史薇特/作者 ★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二○一二年度好書(非小說類) ★ 邦諾書店二○一二年度好書(非小說類) ★《科克斯評...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
深沉的愛與智慧,有時只在最終時刻湧現。 有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 也有心痛感人的故事…… 重新思考愛、告別,與生命的真諦──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14週,版權售出韓.中.德.英等超過16國 ★ 獲選《今日美國》(USA Today)五大最佳回憶錄 ...
誠品、金石堂 當月選書 一部書寫安寧照護的挑戰與荊棘之書。 善終是一種歷程、心境、情緒、關係、靈性的平安。 斷食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 不斷食,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 ▲許多人誤以為安寧只有安然逝去。事實上,在安然逝去之前,我們更在乎的是:活得像自己,到最後一刻...
編輯每讀必落淚! 「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別等到最後一刻才說出口。」 執業20年「癌症照護」心理師林維君,首度出書!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八成民眾拒絕無效醫療, 為何臨終前仍平均「臥床8年」? 引爆日本《讀賣新聞》討論熱潮 「到這個年紀,不怕死,怕的是受折磨!」 在歐美,幾乎看不到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 在台灣,不住院、不插管,竟成了一種奢望。 醫院不該是用來告別人生的地方。 如何主張醫療自主,為自己、也為摯愛的家...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時代雜誌〔20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 出版逾50年,生死學傳世不墜經典 } ✽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死是這樣地短暫,為何生卻如此漫長? 當呼吸都讓人滅頂、世俗使人憤恨,肯定生命有何意義? 厭世時代絕無僅有的生命指南,日本讀者共鳴「這本書改變了我!」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2500年來人類朝朝暮暮地徘徊在生死之間,所求究...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痛苦的延續生命?還是有尊嚴的面對死亡?
從臨終現場回顧生命的價值,
將選擇權交回患者手中,
自一九九三年出版後歷久不衰,醫療散文的經典名著
【我們終將迎來生命的最後一天,當期限將至,我們該如何離去?】
每個人都是哭著降生,也都希望能笑著離開人間,如果能完美的死去,「善終」一定是唯一的選擇,自然的衰老死去。然而事實是,死亡證明單上從來沒有「自然死亡」可供選填。
如果無法善終,又該如何想像身體衰敗邁向死亡的過程?血液循環停止、組織缺氧、腦部功能喪失、器官衰敗、維生中樞毀壞,都是必經的過程,且皆伴隨著飢餓、窒息與巨痛。耶魯大學醫師努蘭長期身處臨終現場,在書裡列舉了六種常見致命疾病,也都經歷了上述的死亡過程。
如果死亡是不可違抗的過程,臨床醫療是否該以擊敗死神做為唯一選項?努蘭認為,身為醫者除了治癒疾病、解釋病理外,更該思考「患者的最大利益」,不讓患者陷於虛幻的希望中。當人們看清死亡的臉,才能了解生命的意義。唯有誠實溝通病情,病人才有機會擁有尊嚴的死去可能。
本書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甫一上市此即榮獲美國文學界最高殊榮的國家書卷獎,並為探討醫療生死學的先驅與經典,書中首開先例倡導安樂死、安寧照護等議題,影響後人至深,二十年不墜。
作者簡介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 1930-2014)
擔任外科醫師逾三十年,曾任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臨床教授,同時也傳授生物倫理學與醫學史。
行醫、教學之餘亦戮力於寫作,著有《死亡的臉》、《生命的臉》、《蛇杖的傳人》、《器官神話》、《沒有終點的旅程》、《洗手戰役》、《一個外科醫生的抗老祕方》等,文章散見《紐約客》、《新共和》、《紐約書評》等期刊雜誌。一九九四年以《死亡的臉》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
譯者簡介
楊慕華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科主任等,現任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合聘研究員、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副校長、臨床醫學研究所代理所長暨講座教授。
崔宏立
臺大心理系畢,現任專職翻譯。(二○○九年新序)
名人推薦
小劉醫師Lisa Liu(高雄阮綜合醫院外科醫師)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急診女醫師其實. (網路人氣醫師、圖文作家)
黃軒(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醫學中心副主任)
蔡甫昌(臺灣大學生醫倫理中心主任)
蘇上豪(外科醫師、金鼎奬得主)
──好評推薦
好評推薦
朱為民
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我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善終是需要準備的。」最近覺得應該要再加上一句:「為了好好準備,你需要理解死亡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在準備人生下一個階段會來的事,無論是問人或看書,但似乎只有死亡,我們不想知道關於它的一切、不想看到它的長相,甚至不想聽到它的名字,只是它一定會發生。《死亡的臉》這本經典之作,就是希望告訴我們死亡的樣貌,唯有多一點理解,才能更好的準備。
黃軒
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醫學中心副主任
人生必死,沒有人能逃過死亡。作者用醫者角度看過許多病人的死亡歷程、生動寫下那些死亡過後,又被現代醫療拉回現實,這些都是醫生、甚至是一般人難以置信的歷程。
隨著醫療科技愈來愈進步,能被急救回來的病人會愈來愈多,因此「死亡的臉」也會愈來愈清晰。如果你還不了解這些變化,可以先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死亡,其實是一張你終將熟悉的臉。
蘇上豪
外科醫師、金鼎奬得主
努蘭醫師以描述幾種常見的致死疾病,從其發病到死亡的過程,探討醫學在進步之後,所面臨的「過度醫療」,甚至是「無效醫療」的嚴肅課題,所以它不僅是本醫學科普的著作,也是探討面臨死亡及其過程的哲學書。
誠如書中所言,病危的人最大願望是「能夠平靜地走向死亡」,而醫師普遍的形象是「能夠統御最先進的醫藥,將岌岌可危的病患從生死邊緣拉回」,努蘭醫師以幾十年在這之間拉据的經驗,深入探討箇中問題,所觸及的論點發人深省,值得大家一讀。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