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醫者治病,帶領病患逃避死亡, 但許多病人卻忘了許多未圓滿的心願; 忘了道謝、道歉、道別;忘了道愛,忘了神。 假若一輩子就這樣生個病死了,我們有學到什麼呢?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是很大的功課,可以學習很多。 人生的目標在於有沒有把功課做好,而不是風光一輩子。
「快點離開吧……」 「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 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 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深沉的愛與智慧,有時只在最終時刻湧現。 有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 也有心痛感人的故事…… 重新思考愛、告別,與生命的真諦──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14週,版權售出韓.中.德.英等超過16國 ★ 獲選《今日美國》(USA Today)五大最佳回憶錄 ...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死亡是殘酷的,然而,大多數人卻選擇避而不談。 如何與死亡共存,坦然面對生命流逝的必然? 如何應付面對死亡的恐懼、焦慮、悲傷, 以及更大的形而上學未知問題? ●— 沒有死亡,我們就無法體會活著的意義 —● ●— 關於死亡、愛與生命的哲思課 —●
※英國Amazon預購TOP 2※ 我們無法確定死亡何時到來,但看了這本書,你會珍惜死亡前活著的每一天! 癌末臨終前的人生整理,感動數百萬讀者! ▓面對死亡,我們才學會認清人生中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 ★入圍英國惠康圖書獎★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豆瓣9.3高分評價★ 很多人不怕死亡, 恐懼的是對最後一段路的未知。 從30個真實故事看清死亡的樣貌, 你就能活得更好、死得更好。 正因為每一天都在倒數計時, 才讓每一天成為無比貴重的禮物。
後疫情時代新興職業,關於生死最驚人的告解! 融合《刺激1995》《熔爐》《我是遺物整理師》, 比小說更像小說的真實故事! 派拉蒙影業率先搶下改編權,即將拍成電影
「我不是孝順,只是沒有逃, 但因為愛,我成為照顧者。」 在彷彿沒有盡頭的長照路上, 本書將帶你找到不逃跑的勇氣, 陪伴的苦,有一天會回甘!
內容簡介: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
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
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覺得非常惶恐……
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
▌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
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
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
▌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
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
▌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
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
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
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
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作者簡介
陸曉婭
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
從事編輯工作近三十年。退休後,決定將第二人生投入公益,成立了協助弱勢孩子的公益組織「歌路營」。然而,隨著失智母親的病況日趨重度,她在六十歲時二度退休,以陪伴母親。
近年來,關注老年與死亡議題,為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理事。
名人推薦
◎吳佳璇醫師:「這本書,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王培寧醫師:「這本書很真實,很正向,很實用。」
◎推薦序: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共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楊力州(導演/執導失智長者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
劉秀枝(失智症領域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共鳴好評‧感動回饋
◎含著眼淚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向所有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推薦這本書。
面對日漸失能、失智的母親,曉婭老師沒有把照顧任務當作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而當作是與母親重建全新的溝通模式、重建母女關係、撫平過去創傷的珍貴機會。
寫完這段文字,我就要給我的媽媽打電話。因為我和曉婭一樣,年幼時沒有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從身體到情感都沒有建立起母女間的親密和依戀。曉婭是母親得了失智症以後,才重建了那種親密和依戀,而我,我不想、也不能等到那一刻。
我要給媽媽看曉婭的書,並且告訴媽媽,我很愛很愛她,她是我心裡最美麗的媽媽。
——《聰明的照護者》主筆/洪立
◎它看起來像日記,讀起來像散文,但它更像是一本生動的失智症陪護教科書,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方法與技巧,乃至智慧和啟迪。
──北京師範大學老年心理學教授/王大華
◎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每個人,都落淚了,她們打電話給媽媽、休假回家看媽媽……而我還記得看到書的最後一句時,人到中年的我在辦公室痛快地哭了一場。作者是個強大的女性──母親、女兒,身為女性,我們可以很了不起!
──本書簡體中文版編輯/外外
◎【當當網讀者推薦】
‧我的媽媽今年八十歲,閱讀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幫助:怎麼幫助媽媽預防和延緩衰老;怎麼陪伴與照顧老年人;怎麼透過與母親的溝通和交流,去圓滿母親和自己的生命等等。如此真實而細微地對各種狀況的面對與處理,每一個小點上都具有借鑑與學習的價值。
‧上了些年紀的我,除了情感故事,感興趣的還有裡面分享的一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實際操作。作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觀察、分析、理解、陪伴媽媽,獨特的視角,使得她寫的這本書和別人不一樣。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