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

泰雅族、布農族、鄒族

5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1/11/07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61.8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ISBN: 9789860674835
  • 頁數: 226
紙本書定價:NT$ 550
電子書售價:NT$ 385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限制本書不可使用網頁閱讀,請使用手機、電腦 App 或 mooInk 試/閱讀。

★ 感謝讀者長久以來支持的臺灣原住民十冊的神話與傳說!
★ 把十冊變為三冊,在購書與收藏上更為方便!
★ 榮獲新聞局第21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圖畫類推薦!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出版日期:2021-11-07
    電子書: NT$ 385

    ★ 感謝讀者長久以來支持的臺灣原住民十冊的神話與傳說! ★ 把十冊變為三冊,在購書與收藏上更為方便! ★ 榮獲新聞局第21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圖畫類推薦!

  • 出版日期:2013-10-31
    電子書: NT$ 210

    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任在台的末代官長揆一及其同僚,從自己的觀點,記敘1646年到1661年間,與鄭成功交手的過程。本書初版為1675年,荷人退出台灣才過10年,史料價值極高。作者託名C.E.S,根據考證,應為揆一及其同僚。一反官樣或中國民族主義版本的鄭成功故事,這次改從荷蘭人的觀點看待台灣易手的過程,更...

  • 出版日期:2025-02-21
    電子書: NT$ 252

    受難者的故事、倖存者的餘生, 1947年二二八之後,改變一切「日常」的「非日常」, 點點滴滴,寫成島嶼歷史記憶的一頁備忘…… 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無法忘卻;但對於未曾經歷過事件餘緒、甚至出生於解嚴後的年輕世代而言,二二八或許太過遙遠。 為此,本書由台灣文史相關背景的創作者、研究者與工作者組成寫作...

  • 電子書: NT$ 406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邊緣,地處亞熱帶,浸潤於黑潮之中,成為向南航行的物種之舟與南島原民之鄉。海洋文化是近年台灣社會熱的話題。可惜的是,大多只是概念上的探討,鮮少觸及實體,其實舟船才是海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自史前時代以來,一波又一波的先住民搭乘拼板舟、帆筏等不同形式的舟楫來到台灣。不論是傳統的...

  • 出版日期:2018-10-31
    電子書: NT$ 315

    台灣民俗節慶的由來、內容和象徵,或是祭拜前應注意什麼細節?祭祀用品應如何準備?供品又隱含什麼意義?一年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又會遇到什麼樣的祭祀慶典與習俗?

  • 電子書: NT$ 800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 電子書: NT$ 280

    ☆★在壓抑的戒嚴時期,臺灣人依然奮力追尋民主的春天☆★ ☆★陳健民(香港占中三子之一)、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專文推薦☆★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三.民主的浪潮》  

  • 電子書: NT$ 270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 出版日期:2017-03-14
    電子書: NT$ 245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專聘學者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傾囊相授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本書詳盡介紹「古代野生動物、四靈,以及鳥類相關的造字」

  • 電子書: NT$ 182

    台灣最詼諧的說話藝術,古典台語的腦筋急轉彎 台灣生活史偵探曹銘宗25年經典之作,重新詮釋書寫 民間的俗諺俚語,蘊含先民的生活知識及處世智慧,其中歇後語更透過語言的趣味表現出來,所以也稱俏皮話。

  • 詳細資訊

    在這個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婆娑美麗之島上,孕育出卑南、泰雅、阿美、邵族、魯凱、賽夏、鄒族、排灣、達悟、布農等等原住民族群,形成豐富多樣的台灣原生文化。

    台灣原住民儘管各族的生活文化不盡相同,但卻一致的敬畏、順從大自然的規律與力量,尊重、愛惜天生萬物。他們以祭儀節慶謝天、祭祖,敬天且感恩;以禁地、禁忌告誡後代子孫,默默維護水源地及山林資源。

    由孫大川教授策畫出版的原住民神話與傳說,邀集了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如卑南族的故事採集者就是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林志興、繪者則是金曲獎知名創作者陳建年,排灣族故事採集撒可努不但創作還創辦了獵人學校,達悟族繪者席‧傑勒吉藍、魯凱族繪者伊誕‧巴瓦瓦隆等知名藝術家,共同參與圖文製作及編輯。嘗試透過生動的故事,搭配精緻彩繪圖畫,勾勒出原住民信仰、儀式、禁忌、圖騰、生活智慧與技能,並透過中、英文對照,希望讓國人以及海外讀者能認識台灣原住民寶貴的生活文化遺產,也讓台灣這段遠古歷史變得清晰、鮮活、可親。

    讓我們在經濟起飛帶來了對自然與生態的重大衝擊與危機之際,從原住民與大地共生的生活文化中得到智慧。是青少年了解原鄉文化的最佳圖畫書。


    本書特色
     
    * 中英文對照,讓國人以及海外讀者可一起閱讀了解原住民文化。
    * 許多單詞註釋,方便更加了解原住民文化與用詞。
    * 各族語言、漢語拼音和羅馬拼音對照表,讓你開口溝通沒煩惱~
    * 各族文化導覽圖,拜訪也可以輕輕鬆鬆的! 


    作者簡介
     
    ➢泰雅族
    里慕伊.阿紀【泰雅族名Rimuy Aki】
     
    「這是當然的啦,叫我用有限的文字、插圖和註解,再引用神話故事,把泰雅族的文化介紹給大家,絕對不能夠像對自己的孩子講床邊故事一樣地輕鬆啊…」
     
    這是她,在這次泰雅神話故事的撰寫過程裡,語重心長的體認。
     
    「喂?親愛的馬先生,我是里慕伊,你聽聽喔:『Sgaya ta la !』要用哪些漢字,才能適當的標示發音呀?斯--卡--亞--達--辣--你覺得怎樣……」結束這通半夜打來的電話,我知道,不論任何處境,一向美美的、慵懶的里慕伊,難過的日子終於來臨了!都什麼時間了?竟然還沒──睡!
     
    熱愛兒童教育及文字藝術的她,義不容辭的,在出版社邀稿時,十分愉悅的參與了這分工作。在編纂期間,同時進行著泰雅族母語教學及國小補救教育計劃的里慕伊,要不是自身的熱忱加上親人的「曉以大義」,我想,這工程勢必是極為嚴重的延宕(她慢條斯理的處事態度,可是出了名的)。
     
    取消無數下午茶及電話八卦的時間,走訪各書局、圖書館、利用網路科技、蒐集種種相關資料,用對部落孩子都覺得是「不在地」的母語訪問各部落耆老,並與出版社各個有理想抱負的編輯溝通協調,再幾經無數挑燈夜戰後,終於,開了花、結了果。
     
    花的美,我想在故事裡你會看得到,而結的果,其中過程,種種酸甜苦澀,我想只有她自己最透徹。畢竟,說這種「故事」,還是有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再一次,泰雅女性的智慧、毅力及美麗光芒、又在她身上展露無遺(這是她逼我一定要這樣寫的,誰叫我是她唯一的弟弟,雖然她現在已經變成了大家的「二姐」)。
     
    鬆了一口氣…此時的里慕伊,或許正抱著血拼來的書,繼續橫躺在家中的某張躺椅上(這是她的標準配備),輕鬆的享受著沒有文化使命感的慵懶時刻吧?但她要是正好穿著一身泰雅傳統服飾的話,這種「文化遺毒」也是不錯的啦,我是說,泰雅族的神話故事,真的不錯看喔!
     
    (本文為作者的弟弟馬紹‧阿紀為里慕伊的側寫)
     
    ➢布農族
    杜石鑾【布農族名:Alang Manglavan 阿浪 滿來旺】
     
    他是布農族丹社群人,其部落於一九三三年日本時代被迫從南投信義鄉丹大林班地,越過平均海拔三千公尺的中央山脈,向東部遷移至花蓮建立馬遠部落。杜石鑾是馬遠部落出生的第一代布農族人,玉里高中畢業後遠赴台北唸書,目前任職高雄縣原民局局長,終身以當原住民公僕為職志。
     
    杜石鑾的性格就像台灣山林的石虎一樣,開朗、快樂時,笑聲很大,散發出無限的光芒。但當遇到狀況、受傷害或思考時,就變得沉默無語及無比冷靜。他平時非常重視朋友,甚至不吝惜把最好的事物都送給對方。平素喜歡原住民文化、語言、舊部落的尋根活動,他也是開啟台灣尋根活動的先驅,自一九八三年起,開始踏訪布農族西部丹大溪十三個舊部落,足跡踏遍中、南部的布農族舊部落。今後他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參與舊部落實地踏查,因為台灣的高山是智慧的寶庫──「與山為一,始知山」。
     
    ➢鄒族
    巴穌亞‧迪亞卡納【pasuya  Tiakiana;漢名:鄭信得】
     
    鄭信得,38歲,牧師,嘉義縣阿里山鄒族人,1989年從神學院畢業,返回部落,迄今已13年。畢業當年,深受原住民自決(覺)運動思潮之影響,先後參與過多次原住民社會運動,同時對自己部落產生了新的使命感,回到部落之後,一心一意投入部落生命的延續工作。1995年開始,關於鄒族文化生命之延續的口號,在部落裡蔓延開來──母語保存、村史整理、遷移史……鄭牧師也參與了其中多項鄒族文化復振的工作,包括阿里山鄉誌編撰助理(1996 - 1998)、《鄒訊》主編(1995 - 2001)、鄒語工作室的鄒語教材研發編製等。
     
    另外,鄭牧師亦把經年累月的自助文化研究蒐集的資料,於過去2、3年透過學術機構、報導文學徵文比賽、論文、報告等方式呈現,盡心盡力於鄒族文化的傳承。
     

    繪者簡介
     
    ➢泰雅族
    瑁瑁‧瑪邵【泰雅族名Meimei Masow】
     
    「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著血濃於水的特殊感情…。」自台南家專美工科藝術設計組畢業後,瑁瑁.瑪邵從事藝術創作已十多年,其作品的圖像呈現具有十足原住民風味,她解釋自己的創作靈感源自生活經驗、祖先傳說、夢以及祖靈的庇佑…。
     
    瑁瑁.瑪邵一直希望自己能為後生同胞留下更多的元素,可以讓他們能因此對自己的習俗祭禮、語言、古調、傳說、服飾、器物、色彩、圖騰有更多的認知與共融,所以瑁瑁.瑪邵也很熱心投入高中原住民藝術教學。雖然大家都很清楚有些施行的困難,但如何帶領新生代進入這個領域,使他們有興趣與參與感,那便是教育者要多花心思,絞盡腦汁去營造與實行。
     
    瑁瑁.瑪邵嚐試用各種不同的素材為媒介來詮釋自己的理念與期望,為了以藝術創作和藝術傳承服務族人,一九九八年,瑁瑁.瑪邵回歸部落從事皮革藝術、布染、公共藝術等創作與教學,陸續完成了多項公共藝術工程與多部插畫著作,例如馬武督部落的皮革藝術圖騰設計班課、台北市原住民主體公園公共藝術工程。
     
    讀者若開車經過以藍腹鷴保育工作知名的桃園縣復興鄉高義村比亞外部落,就會看到比亞外教會旁數十公尺的彩石牆,這座護溪為主題、充滿原住民色彩的美麗游魚裝飾牆面藝術工程,就是瑁瑁.瑪邵帶領比亞外部落大學的學員完成的傑作,別忘了停下腳步來欣賞一下。
     
    除了整日在山裡為公共藝術工程東奔西跑,瑁瑁.瑪邵在插畫創作部分也陸續完成:「一個部落到一個部落」、「看賽夏‧祭矮靈」、「阿美族傳說」、「猴子與螃蟹」、「母親她束腰」、「泰雅傳說故事」及本書「彩虹橋的審判」,希望讓更多的朋友從本書多認識、了解原住民文化。
     
    ➢布農族
    陳景生
     
    畫家陳景生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廣東省化州市,一九六○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師承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和黎雄方。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海南島工作了二十餘年,深入黎族原住民部落區生活和工作,也對當地原住民的風土民情、民俗加以探究,成為創作上的活水源泉,這段期間的創作可說是黎族民俗繪畫期。陳景生大膽用色,活潑生動,這種重彩筆點裝飾繪畫的表現方式,實已脫離了傳統嶺南畫派風格,而創造了屬於他個人對少數民族的詮釋,用彩筆及濃重的色彩描繪原住民的純真和自然。
     
    因緣際會下,一九九五年起陳景生旅居台灣,開始對台灣的原住民展開全心的投入探究記錄,跑遍了全島原住民部落,參與、研究各族的傳統活動,包括婚、喪、喜慶、宗教、祭典等,他用生動的畫筆為台灣原住民風土民情留下珍貴的畫作,誠屬難能可貴。
     
    ➢鄒族
    阿伐伊‧尤于伐那【Avai 'e Yoifana;漢名:莊暉明】
     
    早年在外求學,畢業於正修工業專科學校(電子工程科),服役後回山上務農。從小受姨丈尚可先生(國中教師,已故)繪畫薰陶,原本只是閒暇之餘作畫自娛,後來為響應提升原住民傳統文化技藝的活動,投入鄒族藝術繪畫工作。
     
    除了繪畫也嘗試音樂創作,並自組樂團,試圖結合鄒族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創作出屬於鄒族「現代音樂」的曲風,藉著演出,歌詠鄒族之美;此外,也常去山林狩獵,目的不是獵物,而是循著先人的足跡,親身體會祖先堅忍的精神與大自然的力量,取得創作靈感,期望藉著一件件創作作品,能感動族人與外界,重視鄒族這一支慢慢被現代文明、商業利益埋沒的民族。
     

    總策劃簡介
     
    孫大川【卑南族名 :Pa'labang 巴厄拉邦】
     
    孫大川,族名 Paelabang  danapan,是台東卑南族人,能文、能歌、能寫、能畫,雖對原住民的文化處境有很深的憂慮,但天生幽默、浪漫且有真性情,應該是卑南族血液和中國文學、西方哲學精神的雜揉,不時有理性兼感性的演出。

    他長期推動原住民文化和文學運動,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 藉文學獎、文學營、文學論壇和出版、翻譯等種種活動,鼓舞原住民族人介入台灣的書寫世界,重建自己的主體性,嘗試以第一人稱的身分說話。目前台灣原住民文學的蓬勃發展,他和他領導的山海文化雜誌社應該有其一定的貢獻。

    與此同時,孫大川還著作不輟,出版了《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搭蘆灣手記》等書;並先後在東吳大學、東華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大學等院校任教,推展原住民文學的研究與教學,樹立學術的根基。

    他曾任原民會的主委、監察院副院長,目前是總統府資政,為原住民的法政存在也付出心力。
     

    譯者簡介

    文魯彬【Robin J. Winkler】外國法事務律師

    學習的過程包含漢學、音樂、語言學、樸門以及法律。美國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的準會員。共同創立了博仲律師事務所、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協會、台灣環境法律人協會、呷米共食餐廳、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前六年的時間在小農場長大,父母所介紹《沙郡年記》和《寂靜的春天》影響深刻。1970年代到台灣曾擔任傅大研究所副教授,靜宜大學教環境法和商法。2005-2007年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就其對環境和社會正義的堅持,文魯彬認為,世界各地原住民族社會的傳統最有可能可以解決人類面臨的最刻不容緩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文魯彬很榮幸參與《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這個活動,希望能對全球更了解我們真實台灣有所幫助。
     

    媒體推薦

    好評推薦

    王雅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伍麗華 校長立委
    阿爆(阿仍仍)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台灣史學者
    胡德夫 民歌之父/原權會創會會長
    陳耀昌 醫師
    薛化元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