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人在漫長一生中不曾親眼看過,卻時刻伴隨著的夥伴。
從在父母欣喜期待下呱呱墜地,到親友含淚道別中嚥下最後一口氣,你和細菌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數次劇烈變化。除了少數幾次致病細菌的感染,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之外,在其他更多時間裡,細菌們都在默默準備、默默保護著你。
當你快樂地用餐,健康地生活,細菌們藉由你的進食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你溫暖的身體則是細菌們的舒適樂園。
可能的話,細菌們將永遠在你的身體住下、與你共同生活。如同數百萬年前蠻荒時期那樣,你的祖先––猿人就已經和它們共生共存,而這樣的關係也將會持續下去。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經濟學人》年度最佳新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書店國際與國家安全、國際經濟學、經濟史分類榜TOP1 全球唯一 繁體中文版獨家作者序,解析晶片法案後的美中台局勢發展 「如果有哪本書能讓所有人了解矽時代,並認知到這個時代的刺激與重要程度毫不亞於原子能時代,就是這本書了...
★全球科技界盛讚李飛飛是「AI界的良心」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薦「AI崛起時代」必讀書籍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科技書籍 ★Amazon編輯選書 本書是李飛飛親筆撰寫的回憶錄,一段從社會底層到人工智能關鍵夢想家的非凡軌跡。她的人生旅途,恰與AI的發展共舞。讀者不僅能看到一名年輕科學家動人...
——如果我們不是人類,我們會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2022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 ★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 ★入圍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
《拒絕變老》是你送給父母和自己的人生禮物 只要你年過30,細胞就能看到老化的跡象。 但只要閱讀這本書,你就能知道老化原來涵蓋的範圍這麼廣、 與單純的年紀又有多大的差異。
★ 2021年最佳書籍——彭博商業周刊 ★ 2021年最佳科學書籍——衛報 ★ 2021年最佳科學書籍——金融時報 ★ 2021年最佳哲學書―—五本書 ★ 2021年最佳書籍——經濟學人 「身為自己」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內在小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 日本暢銷突破50萬冊 ★★ 一生至少要讀一次!震撼日本校園與教育界,史無前例的生涯教育書! 讀書的意義、工作的意義、AI時代的工作模式、 如何找出熱愛的事物、如何活得無怨無悔…… 認識世界和自己,啟動未來無限可能!
為什麼在得到之後,「渴望」常常變成「失望」? 又是什麼讓人類萌生許多奇思妙想,推動世界的改變?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黃金法則:少吃多運動就可以減肥。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 本書結合減肥外科手術專家詹金森醫師行醫時面對的實例,以及全新的新陳代謝科學研究, 告訴你人體的食慾和代謝到底如何運作,你的身體如何決定你的體重。
*醫學院教授化身鍵盤柯南,為網友解開各種醫學迷思 *各種食材致癌傳言、健康假新聞一一破解 *揭發維他命補充劑、酵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等營養補充品的世紀真相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更新你的營養資訊,補充醫學常識,培養網路保健謠言的終身抵抗力
在人類史前洞穴的遺跡上,並沒有任何細菌的線索,直到約一萬年前的某天,某個人類部落決定就地建立起一個永久居住的基地。從那時起,便有一種名為「細菌」的生物開始困擾著人類。從瘟神、瘴氣、無害的小動物到必須要除去的有害生物,它們每個時代都在變換著新的稱呼。 起初,人類對細菌視而不見,直到後來,人類越來越難...
杜克大學行為睡眠醫學專家 為你揭開不靠藥物一夜好眠的訣竅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睡眠管理職人)專業推薦★ ★Amazon網路書店4.2星好評★ ★已授出荷蘭、韓國等7國版權★ •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半夜2:00醒來? • 健康的睡眠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 為什麼...
海洋,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與天氣形態,也是碳循環的主角,雖然海洋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所有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0%的表面積,平均深度約3680公尺。相比之下,全球陸地平均高度只有860公尺,海洋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00公尺,比聖母峰的8848...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麥可.波倫為了「完整了解一頓餐食的因果關係」,以記者的追獵精神,沿著現代人主要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他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親身觀察與訪談,如偵探般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 這是深度的調查報導,是趣味的科普作品,更是優美的自然文學。越了解飲...
我們人人皆有的這具身體,從外觀可見的頭部、五官、皮膚、四肢,再到體內的骨骼、大腦、內臟、消化系統及微生物聚落,從它們是什麼、它們如何不可思議地精密運作,以及它們如何有可能(不幸地)出錯。 《萬物簡史》、《大不列顛碎碎念》暢銷作家比爾・布萊森以一個門外漢的視角親身訪問了許多醫師、學者,參考了無數...
細菌,人在漫長一生中不曾親眼看過,卻時刻伴隨著的夥伴。
從在父母欣喜期待下呱呱墜地,到親友含淚道別中嚥下最後一口氣,你和細菌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數次劇烈變化。除了少數幾次致病細菌的感染,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之外,在其他更多時間裡,細菌們都在默默準備、默默保護著你。
在新興科技協助下,我們從人類臉部、嘴唇、鼻孔和牙齒間,甚至是腸道中發現且辨識出至少一千種細菌。
如果把所有的細菌聚集起來,數量將會高達100兆。其中細菌種類最多、數量也最多的,是以大腸為主要居住地的「腸道菌」,佔總體細菌的99%。而剩下約1兆隻的細菌則散布在皮膚上,另外約100億隻在口腔內。
當你快樂地用餐,健康地生活,細菌們藉由你的進食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你溫暖的身體則是細菌們的舒適樂園。
可能的話,細菌們將永遠在你的身體住下、與你共同生活。如同數百萬年前蠻荒時期那樣,你的祖先––猿人就已經和它們共生共存,而這樣的關係也將會持續下去。
前言
第一章:從受精到孕期,無所不在的細菌
01 迎接新生命的前置作業
02 陪伴胚囊的細菌們
03 懷孕期間的口味變化
04 細菌影響孕期的新陳代謝
05 用乳酸桿菌來迎接新生命
第二章:伴隨著新生兒的細菌
06 羊水的功能
07 母乳與雙歧桿菌
08 初來乍到的新生寶寶
09 大批細菌移民
10 熱鬧的口腔細菌生態
第三章:皮膚上的細菌
11 新生兒皮膚自帶保護機制
12 皮膚表面逐漸變得擁擠
13 第二皮膚
第四章:當腸道正式啟動
14 尚未成熟的胃酸
15 小腸內的管理員
16 餵母乳的好處
17 不斷增生的腸道幹細胞
第五章:胃與小腸裡的細菌
18 幽門螺旋桿菌的定居
19 小腸裡的海關
第六章:大腸裡的細菌
20 誰說大腸只能消化水分
21 大腸中常見的細菌
22 細菌與腸道細胞的合作默契
23 與腸道細菌們「互動」
第七章:讓人發胖的細菌
24 人類基因組計劃
25 拋棄式的腸道細胞
26 餵養多形擬桿菌的海藻糖
27 腸道細胞與多形擬桿菌的共生關係
第八章:令人頭疼的幽門螺旋桿菌
28 從和平共處到叛變
29 生活在胃中的細菌
30 要不要使用抗生素?
第九章:腹瀉常見的元兇,大腸桿菌
31 一種細菌兩樣情
32 未煮熟食物中的危機
33 大腸桿菌O157從何而來?
34 避免中招,你可以這麼做
第十章:在真空裡也活躍,肉毒桿菌
35 不用氧氣也活得好好的細菌
36 不可不慎的肉毒桿菌毒素
37 避免中招,你可以這麼做
38 肉毒桿菌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第十一章:半熟蛋裡的危機,腸道沙門氏桿菌
39 吃半熟蛋有風險?
40 生蛋是怎麼被「染指」的?
41 出產雞蛋的專業過程
42 不只有雞和蛋!
43 避免中招,你可以這麼做
第十二章:煮熟海鮮裡的陷阱,腸炎弧菌
44 喜歡鹽的腸炎弧菌
45 怕熱又怕冷的公主病細菌
46 避免中招,你可以這麼做
第十三章:從變質食物中一窺細菌界比拼的真相
47 在細菌界生存,競爭竟如此激烈
第十四章:銅腸鐵胃的迷思
48 為什麼我這麼慘,他卻沒事?
49 破解銅腸鐵胃的都市傳說
第十五章:健康帶原者,傷寒瑪莉
50 傷寒從何而來?
51 沒有犯任何錯,卻被隔離監禁
52 「不要叫我傷寒瑪麗!」
第十六章:日常生活中比馬桶還髒的地方
53 馬桶到底有多髒?
54 這些地方都比馬桶髒
第十七章:廚房裡的細菌天堂
55 家裡細菌最多的地方
56 砧板
57 菜刀
58 菜瓜布
59 冰箱
60 微波爐
61 保溫杯
62 水槽排水孔
63 居家常見的清潔消毒方法
第十八章:冰箱不是萬能保鮮屋
64 你的冰箱該清了!
65 食物冰進去不是不會壞
66 冰箱省電這樣做
67 冰箱清潔這樣做
第十九章:結語
68 相殺還是共存?
第二十章:附錄
69 「腸道菌」是什麼?
70 參考資料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