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擁有多元的風土氣候、種族語言及習俗信仰,飲食文化裡更蘊含豐富的宗教、哲學意涵,印度人看重食物的意義,視之為身分認同的標記物。本書綜觀史前時至當代印度社會的烹飪文化,帶領讀者一同領略印度別具風格的美食滋味。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這位畢生懷著雙親死亡創傷的富家子,究竟如何成為英雄? 為什麼這陰鬱深沉的角色能席捲全世界流行文化,電影一再重啟呢?
英國BBC熱門系列節目《音樂的故事》精華文字版 附珍貴史料照片及作者推薦聆賞曲目 本書顛覆以音樂家生平拼湊的斷簡殘編 用最宏觀的視野,探索音樂革新帶來的人類歷史改變 由當代作曲家古鐸撥開音樂起源的層層迷霧 帶你一同聆聽隨著時代變遷而進化的聲響 知名樂評家焦元溥專文導讀 吳家恆、...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
「台灣菜」是什麼? 從酒樓裡的台灣料理、戰後初期公共食堂、清粥小菜、國宴變遷到當代小吃與夜市,《「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檢視「台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
想要了解西班牙歷史,必須透過享用西班牙食物,而最佳享用之道,就是閱讀這些食物的歷史,眼花繚亂的tapas、千變萬化的燉飯、火辣巧克力、野性伊比利火腿,綜觀時間,縱橫空間,尋找西班牙飲食特色的起點、演變,與來自各地方、各民族的影響,西班牙美食,並不只是小菜一碟。
眾所周知,法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優雅、最精緻的美食,但這種聲譽和烹飪風格是如何演變而成?本書梳理了十數個世紀以來的烹飪歷史,融入了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神話和故事,從羅馬高盧的乳酪、中世紀到現在的麵包辯論等,及法國飲食在創造法國民族認同中的作用,爬梳出法國文化數世紀以來,如何藉由書寫和表現食物的能力,...
橫跨歐亞大陸、融合數十民族的飲食特色,透過食物、茶酒的稜鏡,對俄羅斯十二個世紀以來飲食文化的探索,帶領讀者一窺俄羅斯此一北方大國的飲食風貌,呈現了俄羅斯飲食歷史的複雜、古怪與趣味。
綜觀時間,從希臘古羅馬時代到現代,義大利美食的漫漫演進長路。不只讓讀者看見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作者也細心準備了特色美食的食譜,讓讀者真正食指大動。
品中餐之形,嘗異國之味,舌尖上的全球史豪華美饌 在地與正宗的美味對決! 牛肉麵、酸菜魚、肉骨茶、拉麵、河粉、椰漿飯…… 是我的中式美食?還是你的異國料理?
印度就像一卷古老的皮紙手稿,其上記載著想法與幻夢,由於反覆書寫、擦除而留下殘跡,一層疊過一層,但每一層又不能完全掩蓋或消除之前留下的紀錄……雖然從外表看來,我們的人民組成多元多變、無窮無盡,但每一處卻又存在著強大的一致感,帶我們一同走過各個年代,經歷各式的政治風雨和命運的磨難。
——賈爾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發現印度》(The Discovery of India,1946)
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七大的國家。然而,沒有其他國家擁有像印度一樣多元的氣候型態與土壤環境、種族與語言、宗教與教派、種姓與階級、習俗──以及飲食文化。
由於印度內部歧異之大,琢磨印度飲食中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人能辨識出印度風格,而這樣的風格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某種烹飪文化對所有印度人而言都是常見習慣,就成了饒富興味的工作。為了探討以上疑問,本書將追溯歷史上的印度飲食,縱觀史前時代至今的歷史、社會、宗教與哲學發展。本書大致上按照時間順序,唯編排上稍留彈性,因為許多古老的印度經典文獻無法確定實際的成書時間,只能粗略地劃分為某世紀的作品,有些寫作時間定位甚至可能以千年為單位。
這本書中,食物的宗教、哲學意涵占有重要篇幅,因為印度跟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相比,更看重食物的意義,視之為身分認同的標記物。英語俗話說:「吃什麼就像什麼。」在印度則是:「你是什麼才吃什麽。」佛教徒、耆那教徒、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穆斯林,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都各有飲食戒律得遵守。住在這座次大陸上的人民們,看遍各式各樣的節慶盛宴、伴隨生命重要事件的筵席場面,也熟稔各種出於修行或醫療因素的齋戒。
作者簡介|
珂琳.泰勒.森(Colleen Taylor Sen)
出生於加拿大,波蘭語和俄語翻譯家,同時也是作家、編輯,專精於南亞與印度料理,著作包括《咖哩的全球史》(Curry: A Global History)、《印度的飲食文化》(Food Culture in India)、《世界各地的街頭小吃》(Street Food around the World: An Encycloepdia of Food and Culture)等書,並在媒體上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柯松韻
自由譯者,成大外文系畢。喜愛認識世界的種種面向,唯耐性不足又愛睡覺,在墨爾本的家養了三隻不請自來的貓,希望有天成為索拉力星人。工作聯繫請賜信:ichbinkrissi@gmail.com。譯有《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超譯迷宮:世界經典迷宮探奇》等書。
★The Best Cookbooks of 2015
在餐飲廚藝主題書架上絕對不可或缺的一本書,其中歷史,比任何一道你所嘗過的印度食物都要豐富許多。
──《時尚》(Vogue)
★The Best Books About Food of 2016
印度可說是這個星球上最多彩、最多變、最豐富的料理,而美國人對其所知僅有微小的一部分,實在很可惜。在《印度美食史》一書中,食物歷史學家珂琳.泰勒.森試圖通過其複雜的宗教、道德、社會和哲學,內部運作網絡深入了解次大陸的食用歷史,從而拓寬我們的烹飪視野。內容含括印度素食實踐的起源,以及香料在烹飪和醫藥領域的演變等等。閱讀之後,還會讓人食指大動。
──《史密森尼學會雜誌》(Smithsonian mazgine)
本書對印度飲食有相當全面的介紹,從歷史和文化人類學中爬梳出獨有的脈絡,不論是否為專家,都會受此書吸引。在印度政府對人民飲食習慣干預甚深而引發激辯的時代,或是穆斯林可能會因為吃牛肉而被右翼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者處以私刑,森強調的是印度飲食文化中驚人的多元性,而此種多元性在歷史上孕育了豐盛和緊縮、享樂主義和極簡主義,在透過運用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和烹飪手法的同時,卻又能維持印度固有的烹飪傳統。
──《泰晤士報週日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作者
一本雄心勃勃的巨著,探索了印度各個時代的各種飲食習俗和宗教。
──《獨立報》(Independent)
內容豐富、細節詳盡的書,有豐富多彩的歷史圖像、詩歌和古老的食譜。 它從史前時代開始,接著是宗教影響、一二九二年馬可波羅的到來、地區差異的發展、一九四七年的印度分治,以及印度餐桌上相對較新的唐杜里雞的出現。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本書不僅考察了印度從史前時代到當今的歷史和烹飪發展,它還交織了文學作品和現在世界各地依然使用的食譜。森探索對現代印度美食的各種影響,包括宗教、氣候和殖民主義,並以一章節結束印度影響在世界各國的料理同化現象,深入了解世界上最多樣化的美食之一。
──《風味雜誌》(Saveur)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