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開拓.創新
結合喬伊斯與普魯斯特風格的小說藝術
喬伊斯、普魯斯特為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開拓了藝術技巧與語言風格的新境界;
舞鶴為二十一世紀的中文小說創新了書寫自由與實驗藝術的無限可能。
讓每個今天都不留遺憾, 讓每個明天更接近那個想望的大人。 ✦ 侯文詠二○二五年全新創作 ✦ ◤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 最終篇 ✦ 實現自己
奧運金牌選手跨界首作 入圍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大獎──2025年斯特雷加獎決選作品 獻給每個渴望成長、追尋自我與勇氣的靈魂 有時,成年人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走的路。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恐懼就勇敢,因為恐懼使我們變得更好!
一個人生命中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 無非就是發現自己,並且勇敢地成為自己。 暢銷超過二十五萬冊! 侯文詠探索生命、夢想與寫作的起點。 ◤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 之一.發現自己
會不會最大的問題, 是我們和自己其實並不熟呢? 如果人生是一道證明題, 你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 之三.了解自己
你想要和怎樣的自己, 共度餘生? ―――黃山料長達八年的日記――― 最誠實的自我對話,深掘潛意識的祕密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蟬連三年 誠品「年度暢銷冠軍」 ★總銷量破30萬本 華文暢銷作家
倪匡:「若問君子是誰,答曰:蔡瀾先生也。」 想活得通透、過得有趣,且聽蔡瀾怎麼說。 香港四大才子、老頑童蔡瀾活出江湖的人生哲學! 懂旅遊、懂美食、懂美酒、懂生活,將人生活得任性、活得精彩! ★獨家收錄《開講啦》、《魯豫有約》等熱門節目專訪 ★金庸作序,倪匡作跋,金庸、倪匡、魯豫...
蔡瀾的豁達生活哲學── 想要做什麼事情,就盡量去做吧! 金庸:「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 倪匡:「他以『真』為生命真諦,只求心中真喜歡。」
有很多問題是找不到答案的。 但是生命會讓我們知道, 那些比答案,更重要的事。 暢銷30萬冊全新改版,笑中帶淚的菜鳥醫師奮鬥記! 在《白色巨塔》之前,侯文詠對生命最直接的探問。 ‡ 三十週年紀念版 ‡
★ 收錄「#筆桿接力」散文14篇、詩15首、小說16篇,見證台灣文學的多樣與活力 ★ 長篇專文深度報導+8篇作家專訪,解析這場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學行動 ★ 蘇碩斌〈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與張亦絢〈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兩篇導讀由社會學與文學面切入
「讓我變得特別的是生活, 讓我變得普通的亦是生活。 這些噩耗是我的,這些愛也是我的。」 最具感染力的 年度華文暢銷作家 張西 睽違3年,從未曝光全新散文作品 ★寫給失去,和失去之後的生活 ★張西首次親繪書封,獻給同樣在愛與失去之間反覆的你────
是什麼讓他們甘於懷抱深刻的不安,餘生都揹負著鄉愁, 也要邁向安危難卜的未知旅程? 而又是什麼讓人寧願如此,也要頭也不回地奔逃和遠離?
叛逆.開拓.創新
結合喬伊斯與普魯斯特風格的小說藝術
喬伊斯、普魯斯特為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開拓了藝術技巧與語言風格的新境界;
舞鶴為二十一世紀的中文小說創新了書寫自由與實驗藝術的無限可能。
文字不只是創作的工具文字本身便是創作的對象
我無法安於形式上的既成模式只對內容作索求
我倒裝又倒裝故意寫錯別字歪用成語和現成的意象
不合甚至遠離標準文法的構句
無非希望在文字這個媒介上做形式的創新在順暢一
溜到底的書寫與閱讀潮流中處處停步逗留流連
說是一種策略運用也好更可能出自生命之流對規格
的叛逆
我想寫出一種新的貼近迷亂的構句可能在亂迷中驟
然洶湧而出意想不到的內容
——舞鶴
《亂迷》寫自童年以來令舞鶴迷惑的種種。
舞鶴捨「精準」而就「亂迷」的書寫方式──如詩的短句、不間斷的長句敍事,將內在的生命體悟與外在的社會關懷相互交融,呈現出有如「追憶似水年華」般繁複卻靈動的文學圖景。
﹝細說亂迷──藝術技巧.小說風格.創作內容﹞
舞鶴自認為摸索多年終於快接近了最能體現書寫之自由的方式,即捨「精準」而就「亂迷」。
舞鶴努力開拓寫作中的兩個面向,一為深入本土,一為深入自我,同時繼續形式上的創新。
無論如何「亂迷」,如何「搞怪」,舞鶴小說的內在底蘊不脫對社會與人性的探索與批判。這種自早期作品中已經展現的人文關懷與批判性格,一直貫徹在他的創作中,換言之,在時時「搞怪」的創新面目下,始終不能釋懷的是知識份子的寫作立場,或可稱為「傳統關懷的另類言說」。
可以看到,舞鶴的創作投射著舞鶴的人生經歷和他對臺灣人、臺灣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思考與關注,更是個人與歷史與生命在每個幽微角落裏的對話。
──中國社科院學者李娜
〈悲傷〉自然寫出那種「詭異」的文字和意象,《思索阿邦.卡露斯》以連續、似乎無休止的括弧「嚴重離題」了敍述架構,〈漂女〉一注再注三注以「注解」顛覆了主要敍事反成主體,《餘生》因敍事內容的「同時性」全篇不分段、又必需在接合處不落痕跡。現在,《亂迷》更進一步,我給自己一個極簡的設定,全書沒有標點,只有像詩一樣的分行,我想寫出一種新的、貼近迷亂的構句,可能在亂迷中驟然、洶湧而出意想不到的內容。
──舞鶴與朱天心的對談
在我的創作裏面,不管寫任何題材,形式是非常重要的,「適當」不足以表達我對長篇小說的追求。寫任何一個長篇小說,都應該思考如何去追求出一個獨特的形式,這個獨特的形式應該是過去的作家從沒有用過的形式。一個有才能的作家,不僅可以把內容表達得非常深或非常廣,同時作品在形式上也應該是創新的。既然是創作,內容應該是「創作」;同時,跟內容同等重要的、是對於形式的「創作」。形式本身應該創新,每一個作品都應該這樣。這是我書寫的一個最主要的觀念。
在《亂迷》中,我要寫自童年以來到青春時期造成我內在外在的種種迷惑的東西,我希望把我從童年以來一直到現在,曾經深深迷惑過的、不管是個人的還是外在的事件,做一個完整的處理。寫這樣的內容,我希望找到一個以前沒有使用過的形式。這個形式也未必適合要寫的內容,但沒有嘗試,怎麼知道是否適合呢?有沒有這種可能:怎樣的形式決定怎樣的內容?寫《亂迷》時,我的想法是,假如有一個獨特的形式,因為這個形式的關係,它會在我書寫過程之中,因為形式的獨特,讓我陷入某一種情境之中;我會寫出我原先寫不出來、或是原先沒有想到、或是原先沒有觸及到那麼深的內容。我利用各種構句、各種迂迴的方式、各種上上下下的方式,去表達我所要表達的內涵。如果用標準構句法來寫的話,很多東西就不會釋放。透過形式本身,讓我自由的去書寫。在這種非常獨特的異樣的自由下,我寫出奇奇怪怪、亂七八糟的東西,倒裝又倒裝,故意寫錯別字,有時候一個成語,我更動一個字,或把它顛倒。我不希望一個閱讀者非常順暢地從頭一直看下來,一般的讀者希望很快把書看完、知道這本書是在寫什麼,我不希望這樣,文學既然是用文字來做它的媒介,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創作的物件,文字延伸出來當然就是構句,構句之中蘊含意象,我想對這個本身有所創新,創新的結果可能你絕對沒有辦法這樣一溜、順暢的讀下來,我希望閱讀者處處停步、逗留、流連。
──舞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接受的訪談
作者簡介
舞鶴
台灣台南人,當代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作品深具原創性,開拓了台灣小說風格書寫的新紀元。著有《悲傷》、《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鬼兒與阿妖》、《舞鶴淡水》、《亂迷》。
二○一一年,《餘生》法文版Les Survivants由巴黎ACTES SUD出版公司出版;二○一七年,英文版Remains of Life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得獎紀錄: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創作獎、東元獎台灣小說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二○○○年最具影響力好書、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