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李壬癸,回顧生涯之作
透過李院士親身執筆的懷思追想,本書是他學術專業論著之外的一部感恩、知遇、生涯別記。
李院士從他的出身地宜蘭冬山河寫起,一路追憶求學、留學、教學,以迄到中央研究院專研台灣南島語言,帶頭踏尋、蒐錄、整理多種即將消失的台灣南島語,留下彌足珍貴的文本記錄,引起國際南島語言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Apple Podcast歷史類TOP1《一歷百憂解》aka高中歷史老師,千呼萬喚首出擊!★ ★有哏又有料,解鎖你不知道、課本跟不上的臺灣史!★ ★內附「秒懂臺灣大事年表」★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2021年法國「科學讀書節」科普書大獎 首次以「病人」為主角,回歸醫學史中最重要位置 透過25個精彩度宛如小說的零號病人故事 讓你深入現代醫療技術演進史
詩人吳晟之女、報導文學作家吳音寧,用詩歌般的文字、故事的語言,寫下台灣在戰後五十年的變遷與農民的困境,為這塊土地留下一幅最懇切真摯的描摹。 「歷史,輕輕踩過農人集體灣駝的背,像踏過稻浪和水面,在其上簽訂合約。」
|從沙茶身世 探究臺灣特殊飲食味道的緣起| 沙茶原來是舶來品?! 源自東南亞 在潮汕地區出現的沙茶傳入臺灣後 成為寶島熟悉的醬料 在沙茶醬的濃淡香醇之間 訴說移民胼手胝足的創業故事 更是臺灣社會的一頁歷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本書聚焦在台灣語言之〔人〕與〔事〕:
〔人〕 李院士本是素樸、敦厚、堅韌、執著的性情中人,一生中每階段似都有「貴人浮現」,包括前輩學人胡適院長、小川尚義、趙元任、李方桂,宜蘭中學時代的李煥同學、台灣師範大學時代的良師,如林瑜鏗教授(他暱稱的Miss林)、許世瑛教授、梁實秋教授等,中央研究院任職時代的錢思亮院長、丁邦新、龔煌城、何大安、李亦園、高去尋、曾永義諸院士,學界友人王士元、鄭錦全、湯廷池等教授;乃至國際同行學者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白樂思(Robert Blust)、土田滋等……這些名重一時的學界良師益友,在李院士懷帶感情的筆鋒寫來,公務私誼都栩栩如生,親切溫馨,並且兼有逸趣,偶爾也透露一些小秘辛。
〔事〕 多樣性的世界南島民族,如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斯群島、斐濟、東加羅林群島、關島、夏威夷大島、雅普島……李院士都有親訪體驗的奇遇;而台灣多采多姿的諸多南島語,更是李院士終生投注的重點,他風塵僕僕尋訪,所幸還能找到幾個碩果僅存的南島語言發音人,本書留有寶貴的記錄。
另有關台灣南島語的沿續、發展、困境與挑戰,在本書有李院士衷心的建言和論辯紀事,當可供此道中人省思參考。
作者簡介
李壬癸
臺灣宜蘭人,1936年生於冬山鄉的農村。自懂事以後就得經常下田工作,直到考上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北上念書為止。結業後先後在建國中學、北二女中各任教一年,服完兵役後即赴美國密西根大學,以一年修完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臺師大英語系任教。四年後赴夏威夷大學修語言學博士學位,1970年回國在中央研究院任職,到2006年退休。先後曾在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教語言學相關課程多年。
李先生的專業是南島語言學,帶動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風氣,並推上國際學術界,因而國際學者很重視臺灣南島語言的重要地位。他的學術貢獻已獲得國內外一致的肯定,榮獲國科會傑出獎、教育部學術獎、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中研院院士、總統科學獎、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士、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終身奉獻獎等。
曾擔任中研院史語所語言組主任、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第一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主任(第一任)、台灣語言學會會長(第一任)等。除在國內外重要期刊或論文集發表研究論文外,也出版《魯凱語結構》(1973)、《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1996)、《高雄縣南島語言》(1997)、《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1999)、《巴宰族傳說歌謠集》(2002)、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2vols, 2004)、《噶瑪蘭語詞典》(2006)《新港文書研究》(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2010)、《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2011)、《邵族傳說歌謠集》(2011)、《法佛郞語文本分析》(2019)、《台灣語言人與事-我的南島語學思追想》(2023)等專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