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人們產生的資料,要比在那之前的一百年產生的還多,這些數據能反映出我們本身、我們的生活,乃至我們的世界。然而,隨著這些數據不斷累積,想要去蕪存菁、解讀其深意,從而加以善用,「資料素養」已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資訊圖藉由圖表元素的形狀、顏色、大小、排列、對照等等的應用,能細膩、簡潔又精準地傳達大量數據所蘊含的要點,尤其是這些數據所探查到的「模式」。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人類未來式=隨時有完美性愛+不殺生大口吃肉+不懷孕能當母親+無痛死亡自己來 你會欣然接受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一一成真嗎? 你敢超越上帝的存在,奪取造物主造人的權利嗎? 科技所造就的一切,究竟是幸福,還是災難? 為了找到答案,作者珍妮•克利曼採訪了性愛機器人、大啖實驗室培養出的人造雞塊、 ...
●科技很是很棒的工具,但不是最終答案! ●當台灣許多都市正準備轉型成智慧城市時,我們真的已經瞭解這代表什麼了嗎?或者我們只是被科技沖昏頭罷了?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科技的看法! ●深入且敏銳觀察當代智慧城市發展,生動舉出許多實際案例,帶你看見智慧城市發展趨勢與困境!
第一本由警察所寫臺灣性淘金產業大揭密 PTT鄉民讚爆:「簡直神人」、「何止老司機,根本菩薩」。 亞洲犯罪學會發表! 本書作者張榮哲,是基層警察,任職新北市三峽派出所, 他以「大臺北地區性產業」作為研究題目,取得犯罪學碩士; 此篇論文還獲得司法官學院傑出論文獎。
仰賴科技的數位世界,網路犯罪無所不在,該如何倖免於難? **********「知識」是捍衛自己的第一步!********** 假新聞#網軍#勒索病毒#釣魚郵件#DDoS攻擊#零日漏洞#個資遭駭#暗網#劍橋分析 史諾登洩密#激進駭客#網路酸民#匿名者行動#殭屍網路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英國製圖學會獎}{斯坦福斯印刷製圖獎}{約翰・C・巴塞洛繆主題製圖獎}
【席捲主題製圖三大獎,資訊視覺化頂尖之作】
以細緻「資訊圖」轉化眾多趨勢的數據,
呈現難以察覺的人類社會潛藏運作模式!
幾個世紀以來,地圖描繪了許多具體可見的事物。
隨著資訊科技日益強大,如今我們既需要、也有了更進步的「資訊圖」,
得以呈現潛藏在資料集當中,形塑人類生活與世界趨勢的重要「模式」。
過去十年人們產生的資料,要比在那之前的一百年產生的還多,這些數據能反映出我們本身、我們的生活,乃至我們的世界。然而,隨著這些數據不斷累積,想要去蕪存菁、解讀其深意,從而加以善用,「資料素養」已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資訊圖藉由圖表元素的形狀、顏色、大小、排列、對照等等的應用,能細膩、簡潔又精準地傳達大量數據所蘊含的要點,尤其是這些數據所探查到的「模式」。
本書作者一是地理資訊與製圖學教授,一是獲獎連連的設計編輯,兩人長年合作將大數據轉化成精細卻易懂的圖像。他們花費數年精心編纂這本書,滿懷好奇的觸及廣泛議題,以一目瞭然的資訊圖搭配短文,解說龐雜資料背後蘊含的洞見,像是:
◎提供救濟,比起異地安置或懲罰更能改善遊民問題;
◎了解跨境移動模式,有助於更有效率的救災與因應疾病大流行;
◎衛星照片拍到的各地發光狀況,透露出戰爭、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等的影響;
◎共享單車已成為全球趨勢,但作法需因地制宜;
◎厭女症會助長以性別為主的暴力行為;
◎船隻的航線不只擾動大海,也會攪動天空、造成更多閃電;
◎火災探測衛星的資料顯示,全球暖化導致的西伯利亞火災可能從未完全燒完……
全書切入「我們所到之處/我們是誰/我們表現得怎麼樣/我們所面對的事」等面向,說明許多體現當今世界觀的事例,讓讀者在驚艷於精美圖像的同時,吸收關於當今世界的奧祕與概況。(更詳盡的內容可參閱目錄與部分內頁縮圖)
本書特色
◎「主題製圖」多項大獎肯定,所涵蓋議題豐富而多元,圖像表現手法尖端且新穎,既是「藉助資訊圖呈現人類生活重大趨勢」的傑出著述,亦是「資訊圖各種形式如何適用於表達不同資訊」的示範之作,兼具藝術性與知識性,值得珍藏。
◎跨領域合作,精選形塑當今重要世界觀的代表性事件,不是用「地圖」單純標示人類活動的「路徑」,而是以「資訊圖」呈現趨勢發展的「模式」,促進讀者對廣泛議題的興趣與了解,幫助培養大局觀與思辨能力。
作者簡介
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
詹姆斯.契爾夏是倫敦大學學院地理資訊與製圖學教授,2017年曾以「藉由運用可繪製成地圖的大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知識」,而榮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卡斯伯特.匹克獎」(Cuthbert Peek Award)。奧利佛.伍博帝曾擔任《國家地理雜誌》資深設計編輯,他一直在協助科學家把他們的研究轉化為令人難忘的圖像;他還幫不少知名學者設計插圖、書籍封面與扉頁,包括遺傳學家大衛.里奇和他的暢銷書《我們是誰,又是怎樣發展至此》(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詹姆斯和奧利佛一起製作地圖已經有十年之久,他們暢銷的處女作《倫敦:資訊之都》獲得了英國製圖學會製圖卓越獎。他們的第二本書《動物足跡》也再度獲得這個獎項,珍.古德博士盛讚此書:「協助我們拯救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由於他們在這些圖像集上的作品,北美製圖資訊學會授予他們兩人「柯利斯.班涅費迪歐想像力製圖獎」(Corlis Benefideo Award)。他們製作的圖表曾掛在瑞士設計博物館、紐約市博物館和南塔克特捕鯨博物館的展覽中,並且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連線》、《金融時報》和《衛報》等報刊上。他們兩人分別在倫敦和洛杉磯各自的工作據點,跨越彎曲的地球表面進行合作。也許有一天,他們的狗兒霍華德和米斯蒂也有機會見面。
譯者簡介
林東翰
曾經擔任出版社編輯、《BBC知識》雜誌編輯與譯者,譯有《跌落神壇的金融天才:史上最大對沖基金LTCM興衰啟示錄》、《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特斯拉:點亮現代世界的傳奇》、《品嘗的科學》(合譯)、《網路行為的關鍵報告》(合譯)、《落腳矽谷:一位創業家的貼身觀察》、《漫步自由市場》,以及《THE BEATLES:披頭四:唯一正式授權傳記》等書。
推薦人士與各界好評
{英國製圖學會獎}{斯坦福斯印刷製圖獎}
{約翰・C・巴塞洛繆主題製圖獎}………三項大獎肯定!
賴進貴/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王昱堯/資訊視覺化作品粉絲頁「圖地」創辦人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阿 潑/資深媒體工作者………驚艷推薦!
►「此書是關於圖像敘事力量的絕佳範例,它揭露了我們的視野看不出來的意義和知識。」——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系客座教授,著有《動物們的青春》(Wildhood)
►「令人醍醐灌頂的圖集,藉由數據的力量告訴我們關於自己和地球的一些事情。」——漢娜・弗萊(Hannah Fry),倫敦大學學院城市數學副教授,著有《打開演算法黑箱》
►「出色極了。……簡直是藝術與圖像的神奇組合,令人震撼。」——大衛・艾格斯(Dave Eggers),作家、編輯暨出版商
►「地理學家詹姆斯.契爾夏和設計師奧利佛.伍博帝重新定義了圖集可以做得多麼出色。」——《衛報》
►「人口統計學和平面設計相遇,造就了這本極具啟發性的書。」——《柯克斯書評》
►「一個無價的資源……它呈現了一種重要的看待與理解的新方式。」——《印刷》
►「迸發一種嚴謹的奇蹟……這是一部非比尋常的驚人傑作。」——馬修・斯佩克托爾(Matthew Spektor),知名作家暨編劇
►「壯觀且真正體現了(德國博物學家)洪堡的精神。」——安德莉亞.伍爾夫(Andrea Wulf),著有《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The Invention of Nature)
►「製圖師的夢想之作,處處蘊藏啟發。」——《芝加哥論壇報》
►「洞察力和分析源源不絕且令人激賞。」——馬克.雷諾茲(Mark Reynolds),《旅行者雜誌》
►「無庸置疑的天才創舉。」——丹.史諾(Dan Snow),知名歷史學家,長期為《BBC歷史》雜誌撰稿
►「絕佳的視覺享受。」——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著有《樹之書:知識發展的樹狀視覺史》(The Book of Trees: Visualizing Branches of Knowledge)
►「想像(《駭客任務》裡的)墨菲斯向你解說《駭客任務》。」——只不過他同時是個出色的平面設計師。——明・勒(Minh Lê),幼兒政策專家暨作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