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見樹不見林(靈)到見樹也見林(靈),
透過部落耆老口傳的知識,閱讀風物之詩與土地之歌,
回歸文化的靈魂,找到情感的連結。
★★美國國家獨立出版傑出獎決選作品★★ 為何變胖容易減肥難? 明知不可行,卻還是停不下嘴、吃不停? 甩油、甩糖、降血壓,現代人擺脫不了的三高困擾,背後有何奧祕? 這些問題,原來竟有同樣的答案! --------------------------------------------...
你或許會認為,孔雀的華美尾巴是演化的成就, 若純粹從美學觀點來看,確實如此。 但如果是一隻有自省能力的孔雀,恐怕就無法對此有認同的熱情…… ★怪誕又令人腦洞大開的演化案例與BUG★ 如果有什麼能囊括一切的說法, 那就是演化並非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相反地,天擇漫無方向、被動且不講道德, 而且有可能...
「我們終歸要回到細胞」 我們得要了解細胞,才能了解人體。 我們需要它們,才能了解醫學。 但最基本的是,我們需要細胞的故事,來講述生命和我們自己的故事。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解剖鯨魚,是一種怎樣的日常? 日本解剖鯨魚次數最多的研究者田島木綿子, 用滿身臭味與汗水寫下的真實故事, 一本結合奇聞、汗水與知識的科學散文!
⨳加拿大溫斯頓非文學類寫作獎(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得主自然書寫全新力作⨳ ⨳繼前書《山與林的深處》,李潔珂又一兼及人文思考與生態關懷的跨域之書⨳ ⨳二〇二四年溫萊特(Wainwright Prize)自然寫作獎入圍作品⨳ ▌「就像我筆下的植物,我也是...
在動物的字典裡,生存就是「戰」?!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 黃一峯 金鼎獎科普作家/自然教育工作者 ──有話好說推薦 💥領域之爭、強迫交配、冷暴力排擠、繼承爭奪戰…… 生態學者細看各種動物行為,探究牠們為何而戰、為...
浩瀚未解的深海太空,神秘八爪星人在此悠游 一同探索結合幻想與真實視覺衝擊的獨特海洋生物奇觀 ☆一掃2022年歐洲各大青少年類別出版獎項☆ 奧地利兒童與青少年圖書獎、維也納市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獎、 德國白烏鴉獎、德國愛美士(EMYS)非文學類圖書獎 九個大腦、八臂腕足、三顆心臟、一身拿...
面對「人類世」 潛入深度時間,見證大自然的冰與火之歌! 邀你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 走進地球46億年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 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
動物流露出的每個意願都是「善意的」,而這種「善意」其實是人類早已失去的樂園。 當代動物行為學世界權威、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繼《所羅門王的指環》後最膾炙讀者、溫暖人心之作。勞倫茲以從小飼養貓狗親身經驗,及其日後從事動物行為科學研究,進而解開人和貓狗間親密的情感之謎。
獲普立茲非文學獎、《衛報》新人奬、《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衛報》評審盛讚:(本書)應該提名「僅此一部作品獎」! 穆克吉:「寫《萬病之王》耗盡了我所有故事,沒收了我通往寫作國度的護照,扣押了我未來做為作者的權利,我再沒有事物要說了。」
《賈伯斯傳》、《達文西傳》作者最新力作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傳記,她的研究足以改變人類歷史!
「放棄魚類之後, 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質, 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曾獲「廣播界的普立茲獎」皮博迪獎 科學記者露露.米勒震撼國際媒體的處女作 揉合人物傳記╳自然科普╳自我成長 關於愛情、人生的真相,以及對科學的驚奇執著 一本難以界定,卻感動人心的奇書! ★《歐普拉雜誌》盛...
小心有毒?! 卸下防備(牠們又不會從書裡跳出來咬你)、拋開恐懼(這些生物遠比你以為的有趣) 全面扭轉你對有毒動物或毒液刻板看法的一本書
從見樹不見林(靈)到見樹也見林(靈),
透過部落耆老口傳的知識,閱讀風物之詩與土地之歌,
回歸文化的靈魂,找到情感的連結。
亙古以來,原民戍守著一方土地,發展出淵遠流長的文化血脈,
他們以一種不同於現代文明的價值體系生活著,
並在與自然界的對話中,
開展出宗教、習俗、禁忌、圖騰、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歌謠、諺語等,
擁有各種不同層面的心靈篇章。
原民植物文化就是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學問,
山林是學校,家族長輩是最好的教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導師。
就臺灣原民族群與植物區系來看,
北部植物區系有泰雅、賽夏、賽德克,
中部有邵及布農,南部有鄒、魯凱與排灣,
東部淺山低地有排灣、卑南,
近水的溪流和海岸有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
離島的蘭嶼有雅美。
還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居住於不同的植物區系,
人與植物的關係早已捲入世世代代的實踐經驗;
族群的多樣性建構了文化的多樣性,
與自然共舞的同時,各自建立出一套與自然共生的環境倫理與植物智慧。
本書從「植物與神話」出發,
先讓植物的靈魂出竅,再一路將崇與祟的祭儀與禁忌伸展開來,
接著,以植物給出的話語作為知識與實踐的依據:
物候指標是歲時、歲儀、歲曆、歲事的安排,
山田經營與山林智慧是原初豐腴社會的保證,
植物療癒與食物是生活得好的確立。
「回返未來」是最後的結語,是結束也是開啟,
這些過去的好早已存在,書中能陳述的僅是滄海一粟,
只期待你我能共闢一條可以跟尋的路徑,回返過去的好。
專家推薦
孫大川 總統府資政、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監察院副院長
傅麗玉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原YOUNG」雜誌之「山林智慧王」專欄主筆
董景生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研究員、民族植物學家
本書特色1.
從民族植物展開閱讀臺灣島,成為與大地對話的人。
本書特色2.
鄭漢文校長深入原民部落數十載,擁有第一手的珍貴紀錄。閱讀詩歌般的文字,搭配80種原民植物精采照片,土地的脈絡、氣息與四季彷彿開展於眼前。
本書特色3.
原民視野的精彩自然史,每一個部落老人都是博物學家,透過耆老深度訪談,闡述植物不只是植物、禽鳥也不只是禽鳥,背後牽連的是整個社會、文化、生態與自然宇宙觀。
書籍封面設計概念:
「美好的,美麗的孩子啊!」祖靈的祝福絮語迴盪在廣袤山野間,時刻觀照森林裡每一處豐沛絢麗的生命。
畫中的水永遠不知其真正走向,卻是一切氛圍和光影的標準。如封面霧林的漫射光及封底瀑布源頭透過樹梢的直射光,需經由不斷試驗以接近、符合真實,才能畫出線條、色調、色彩平衡的韻律,及其空氣感。
在大自然與象徵祖靈、孩子對話的元素裡,盡可能精簡元素以聚焦主題,為使佈局莊重穩定,將封面祖靈之眼與女孩置於畫面中軸,其餘豐富的自然元素為烘托兩者,在霧林背景之上再運用自然物不規則生長的斜切線條,增加畫面有機性,也圍塑出祖靈抽象化的面容及植物叢裡的女孩。
作者簡介
鄭漢文
民族植物學家,偏鄉教育工作者,熱愛傳統智慧,致力守護與發揚原民文化。
出生在台東,求學在台東,服務在台東,
沒見過什麼世面,只知道跟著「不知道」不停的探問。
返身回到土地,走入一條條山徑,探訪一個個部落,
向一位位長者求教,記錄下一字字語詞,不知不覺中植物已進入生命和日常。
但每個日常都是一個個族群在土地上長年積累的集體經驗,
每個日常也蘊含著許多不同的看見,
越是難究其竟,反而越能真正感受到每朵花散發出的芳香,
聽見每一片葉子的言語,每一棵樹的聲音。
繪者簡介
陳乃嘉
本書封面繪製。自由繪者。曾受空間美學教育近10年,從事規劃設計、繪畫創作、教學等相關工作近7年,深受山野海洋的感召,持續走入自然學習,不斷探索本質與永續之美的展現,透由平面自不同空間維度、材質的載體實踐與人們「以畫對話」的交流。
相信邊界能不斷拓展,多元的聲音能共存而不違背,只是缺少感受與發現。每一種存在都很美,期以透過畫,與人們相遇,共創發聲。
歡迎來信合作:fan.oamao@gmail.com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