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了作者由患癌入院到化療完成的點滴、感受和心路歷程。
這個突如其來的病令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加上當時他正面對創傷後遺症和人際情緒困擾,對他來說,這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本書盼望將治療期間閱讀詩篇所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內容關於治療與禱告的經驗,作者如何藉此與自己和上帝對話,與詩人共感。
雖然經歷過病情的起起跌跌,但上帝不單治療作者身體的疾病,更治癒他心靈和情緒的創傷。這些詩篇陪他走過194天的住院療程,亦讓他重新檢視自己與上帝及別人的關係,整理自己的禱告、信仰、情感和思緒,讓他在當中經歷深層的醫治,故稱為「療癒的詩篇」。
■心情對「畫」本使用說明: 心裡糾結的情緒需要抒發,身邊又沒人可以聽你說?沒關係,拿起你的畫筆(彩色鉛筆、彩色筆、水彩筆都可以)來塗色吧!你可以在心中用書裡的方法與自己對「畫」,或許,畫著畫著,心情就轉彎囉!更棒的是,你還可以將它裁下來當成書籤自己使用,紀念這段心路歷程,或是當成明信片,寄給你惦記的...
摩西(自卑情結)、該隱(排擠的負面情緒)、掃羅(霸凌與受害者情結)、眼中刺(投射問題)、醫治手枯萎的人(健康的人我界限)、浪子回頭(罪識感取代罪惡感)、法利賽人的被動式攻擊祈禱等,就是最實用、生動與貼近人心的人際關係經典劇本。
聖經學者蘭迪· 里查茲和中東宣教士里奇· 詹姆斯共同領航,探索聖經中親屬關係、恩主制度、榮譽與羞辱文化、界線觀念等社會元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加真實的聖經世界,讓隱藏在經文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逐漸清晰,幫助我們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聖經圖像。
書中作者強調:基督徒輔導員在從事諮商工作時,必須同時思考「心理學」、「神學」和「靈命」這三個範疇,俾利從一個具整合性的角度,更客觀地瞭解當事人的問題;其分別強調: 「心理學」評判諮商關係中的情緒和情感, 「神學」應成為諮商的基本要素, 「靈命」則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恩典,並從中汲取智慧。
你真的得和他坐在一起,感覺他對你的歡迎, 你必須經歷他認識神的方式, 和他一起遠眺湖泊,望向群山, 嘗試看到他所看到的...... 他是畢德生 牧者、譯者、神學家 牧者的牧者 唯一授權傳記
作者博恩壘從現代教會牧養失能者的不足之處談起;接著剖析新、舊約中有關醫治、殘疾的諸多故事,指出受到現代西方醫學觀影響的讀經盲點;他再進一步一層層地挑戰讀者檢神學傳統及固有概念,重新發現:在上帝的國度中,「失能」不是必須修復的缺陷,而是展現人類生命的多樣性。形態功能殊異的肢體,同屬於一個身體——基督的...
本書以華人基督徒為對象,引介歸心祈禱的操練,整理與分享相關內容。書中分為四部分:談到歸心祈禱的歷史發展、方法和規則、操練歸心祈禱的經歷,以及延伸的活動中的禱告。內容亦包括關於操練歸心祈禱的問題和解答,操練者的思緒與潛意識,並作者及弟兄姊妹的見證分享。書末設小組材料,讓讀者可以與別人一起分享或討論實踐...
『生命讀經』全套共89冊 全本聖經生命讀經是由主僕李常受弟兄從一九七四年起,直到一九九五年七月,歷經二十一年的時間,在美國帶領定期生命讀經訓練所釋放的信息集成。內容為逐章逐節解明聖經各卷,不只陳明神聖啟示客觀的道理,更重在屬靈生命主觀的經歷與應用。如著者所說,這套信息的目的乃是:(一)對這世代...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作者將基督徒信主後的心靈的深層結構層層剖析,把理性、感情、意志的正常功能清晰交待,然後詳盡地剖析這些正常功能經過欲望系統的網羅牽引、扭曲後所產生的後果,讓基督徒更能明白自己內心種種掙扎的來源,也更能領悟保羅的慨嘆:立志為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如此一來,情欲與聖靈交戰在內心所引發的張力便有跡可尋...
默觀的心,不是告訴我們要看甚麼,而是教導我們怎樣看眼前的事物。 本書蒐集了一系列簡短且發人深省的反思與操練。它邀請我們培養一種恩賜:在一切非凡的平凡物事中,察覺箇中耀眼的美。作者善於將默觀所得、神學思考、牧養關懷巧妙結合,造出一個心靈空間,讓人獲得一種眼光。這種眼光遠遠超越「觀看」的層次,因為它也...
一本簡單易明、文意清晰,以現代用語寫成的 新中文聖經譯本,帶您進入基督的福音真理。 本書特色:《簡明聖經》依照語言學的原理翻譯,並把其中所敘述的事情、所描寫的情節、所教導的真理、以及所使用的語氣和節奏,參照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語言習慣,用簡單、容易明白的中文表達出來。
如果聖經中有個青少年團契,我們看見了嗎? 約瑟、大衛和但以理,這些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我們總是只看他們的年少得志,卻輕忽他們的混沌掙扎。 基哈西、米非波設和耶弗他的女兒,這些不曾被注目的邊緣人,我們總是忽略上帝對他們的關照,進不去他們的內心世界。 更不用說,她瑪、暗嫩和押沙龍,聖經中最黑暗的一頁,我...
從32個聖經人物看人生百繪,幫你更了解自己,發揮自己的性格特質,活出上帝原創的你!從女人與男人的多元角度,體現完整的人生張力。
本書作者洪國謙牧師於1999年在香港伯特利神學院畢業,其後在浸信會受按立為牧師,亦曾擔任宣道會牧師。
孫寶玲牧師
在《療癒的詩篇:靈修扎記》中,療治過程中的洪國謙牧師,在起伏和跌撞的身心靈與詩篇互動對話,使詩篇更立體地呈現生命的掙扎和歷練。從另一個角度講,洪牧師藉著詩篇重新記憶他的服侍的經歷同行的面容,默觀個人和群體生命的轉折和迂迴,透視社會和信仰群體的光明和幽暗。⋯⋯
當知道洪牧在病褟上療程中藉詩篇整理自己的生命,我相信他的札記不僅記述他療治中的歷程,也相信上主會藉他的默想,心會艱困中的朋友的資源。
王礽福傳道
病人比常人更意識肉身的存在與感受,更意識所處的時空環境;他們帶著肉身來靈修,不單尋求靈魂的安頓,也渴求肉身的平安。如此平凡,如此實在。既無複雜的原文釋經,也無非凡的屬靈高峰,但150篇過後,你應該看到洪木的病軀,多了點神彩。人生若是一臺演給世界、天使和眾人觀看的戲,洪木這次就把靈修還原為基本步演練出來,述說凡人的靈修是怎樣一回事。⋯⋯
即或你們的苦難如同此書的結尾,仍處於懸浮狀態,不代表在這狀態就沒有上帝的恩典與醫治,更不代表你們沒有見證可言。所謂見證,不必是那種「只有祝福」的套語。苦難之路不是完全沒有風景,有時候單是分享苦難,已起治療之效,讓受苦者不感孤單,逆轉了「朋友缺席」的情況。
王少勇牧師
我曾替不少同道的新書作序,但從沒比這來自洪木的邀請更令我深感榮幸。因為,這是個死而復生的人,大家手上捧著的是本差點不能完成的書(詳參7月24日札記),而生死交界的心路歷程都蘊含其中。⋯⋯
在平順的日子裏,我最喜歡的聖經體裁是敘事體,甚至覺得《詩篇》不過爾爾──情緒太膩、太稠厚、太極端──根本就是情緒病患者的集中營。不過,當自己也陷入幽谷和泥淖,甚至連開口禱告也無力,《詩篇》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情緒和禱告的出口,讓自己仍然有話可對上主說、仍可聽到上主對自己說話。或許,這就是《詩篇》的療愈能力,對洪木如是,對我如是,相信對大家也必如是。
黃海恩傳道
你細說的是自己如何經歷被醫治,由身體的病患到情緒和心靈。那是一段回憶的旅程,你和詩人一起進入那些比病患更痛的回憶——「在病中被仇敵嘲諷,被虛偽的朋友出賣,那些背後說人的、幸災樂禍的、食人血饅頭的……」詩人沒有否定痛苦的事實,但沒有沉溺在痛苦中,他要為自己平反!跟着你的心思去閱讀,發現一個人能在受苦之中仍然讚頌神,不單是因為得着醫治,更是源於人對愛的深刻體會。
只是,在讚頌以外,你也會向神坦言憤怒,你知上帝接得住、必不會轉身離開;在病患裏,你面對上帝,生命也開放生命,「讓上主的恩典介入,再一次讓神扶正,讓祂的愛治療你的創傷。」從你身上,我看見被上帝話語所滋養和建立的生命,也是坦言掙扎、真誠面對自己的生命。⋯⋯
閱讀你的《療癒的詩篇:靈修札記》,好似明白多了所謂「被拋擲在塵世」,人還是能夠不斷透過行動活出受造的尊貴和豐富。在各種處境之中,人看似被動,但我們還是可以與處境對話,帶着自身過去所受的訓練和經歷去詮釋新的處境、去詮釋上主的話,在聖靈的光照下,我們可以為自己所面對的處境和經歷賦予新的意義。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