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之道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蟲之道

昆蟲的構造、行為和習性訴說的生命史詩

Innumerable Insects : The Story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Myriad Animals on Earth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4/04/03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319.8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eISBN: 9786267283721
  • ISBN: 9786267283738
  • 頁數: 251
紙本書定價:NT$ 950
電子書售價:NT$ 665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昆蟲的生命奇觀、
革新昆蟲學知識的人物事蹟、
珍本藏書中指標性的昆蟲科學繪圖,
國際頂尖昆蟲學權威麥可‧恩格爾教授帶領讀者
看見藝術技巧、非凡觀察力、批判性想像力如何開拓人類智識的邊界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450

    ✦ 《出版人週刊》、《柯克斯書評》、CNN好評推薦,「如同偵探小說般精彩」。 ✦ 與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辛達塔.穆克吉的《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相提並論。 所有物質──我們周遭的一切以及體內的一切──都有一個最早的誕生日期:宇宙誕生的那一天。 本書述說了原子奇特而漫長的旅程故事;從...

  • 電子書: NT$ 280

    沒有大腦的水母、 在漆黑的深海生存的大王烏賊、 頻繁轉頭的貓頭鷹、 能夠看穿垃圾袋的烏鴉、 附著在岩石上就失去視力的藤壺, 牠們是如何「看到」這個世界? \不同的生物,眼中的世界大不同!/

  • 電子書: NT$ 185

    海洋,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與天氣形態,也是碳循環的主角,雖然海洋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所有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0%的表面積,平均深度約3680公尺。相比之下,全球陸地平均高度只有860公尺,海洋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00公尺,比聖母峰的8848...

  • 電子書: NT$ 105

    人類之於這個地球有多渺小呢?地球赤道處的平均深度約6378公里,而人類普遍生存的空間約是往下10公尺和往上90公尺,總計約100公尺以內的空間。 儘管人類的足跡遍步了全球陸地,也到過海洋最深的1萬1000公尺馬里亞納海溝,甚至到過距離地球38萬4400公里的月球,但關於地底,人類最深只探索了1...

  • 電子書: NT$ 385

      迄今為止,大部分海洋研究都在船上進行,而作者以一年半時間走訪離經叛道的民間海洋研究者、身懷絕技的自由潛水人、瀕臨消失的日本海女,以賭上性命的勇氣,親身體驗潛入深海八百公尺深,獲得令人震撼的生命體驗,寫進了《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書中。在這裡,海洋呈現出如深邃宇...

  • 電子書: NT$ 266

    ◢◤◢◤◢◤你了解地球嗎?你想與腳下這顆「家園」星球邁向怎樣的未來?◢◤◢◤◢◤ 跨越四十六億年的史詩故事,回顧美麗地球漫長但未完待續的一生

  • 電子書: NT$ 266

    要不要一起用耳朵聽聽水面下的世界?這想法太詭異了嗎?然而,在魚兒悠遊其中的這個「無聲世界」裡,大魚、小魚卻全都絮絮叨叨在講話……而且,魚兒們確實有故事要對我們訴說! 本書揭開了一趟深入科學與歷史海床的下潛之旅。

  • 電子書: NT$ 392

    結合植物學×氣象學×地質學×極地民族誌×議題行動 ★充滿詩意,又令人心神震撼的紀實報導佳作★ 撤退的冰河、解凍的永凍層、提早融化的海冰…… 以及……向北推進的森林,與新物種的出現! 這是一場跨越數國,深入北極圈冰凍土地,直擊地球暖化前線的偉大旅程。 令人震懾,同時也激發你的敬畏與憂慮! ...

  • 電子書: NT$ 385

      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

  • 電子書: NT$ 315

    在久遠得難以想像的時代, 一顆古樹的種子是如何在這片土地萌芽、紮根? 爾後又得拿出什麼樣的本領, 才能泅泳過時間的長河,長成近乎永恆的生命? 橫跨環境生態學、樹齡學、地理學、人類學、人類史等領域, 一場時間跨度長達數千、數萬年,追尋古樹的時空旅行。

  • 電子書: NT$ 343

    你或許會認為,孔雀的華美尾巴是演化的成就, 若純粹從美學觀點來看,確實如此。 但如果是一隻有自省能力的孔雀,恐怕就無法對此有認同的熱情…… ★怪誕又令人腦洞大開的演化案例與BUG★ 如果有什麼能囊括一切的說法, 那就是演化並非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相反地,天擇漫無方向、被動且不講道德, 而且有可能...

  • 電子書: NT$ 315

    為您打開爭奇鬥豔、波瀾壯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藝術的歷史,是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透過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與全球版塊橫軸的雙重整合,讓讀者立即跳脫只理解斷代歷史的侷限。 俯瞰全球史觀,大量圖庫,縱貫古今三萬年 以時間為經,區域為緯,通古博今,橫貫...

  • 特價 電子書: NT$ 311

    「大部分的小孩都有一段對甲蟲著迷的過去,但我從來沒有從那個階段脫離。」──威爾森  

  • 詳細資訊

     人類迄今大約發現並命名了二百萬個生物物種,其中超過一半是昆蟲,而且每年仍能發現數以千計的新種昆蟲。昆蟲如此驚人的多樣性,輕易揭露了「害蟲」、「益蟲」的狹獈視角會讓我們錯過多少生命的創造性和生存本事。

      恩格爾教授在本書中首次針對一般讀者,以昆蟲學的綱領,娓娓道來這些六足生物背後的生物奧秘和宏大的演化史:甲蟲和毛毛蟲那麼不一樣,為什麼都是昆蟲?蜘蛛那麼像蟲,為何不是昆蟲?想釐清何為昆蟲,必須在「六隻腳」和「頭胸腹」之外,更深入地分析身體構造,其中不僅揭露昆蟲獨一無二的感覺器官,更展示了億萬年以來的演化系譜。

      蟲鳴蟬唧似不足為怪,但昆蟲不只會發出聲音來溝通。蜜蜂可以憑舞姿宣告花蜜的方向、距離,以及品質是否好到值得出去採。在我們眼中一模一樣的兩波漣漪,在水黽的世界可能分別代表「我願意」和「滾開」。某些雄性蛾類對於雌性化學信號之敏銳,竟可以憑藉數公里外信號源散發的單一氣味分子就定位出目標。此外還有超音波、閃光、震動、警戒色等,任何一個看似悄無聲息的地方,其實都有繁忙的昆蟲訊號正在傳送。

      當達爾文留意到有種蘭花特殊的蜜腺(分泌花蜜的腺體)竟可長達近30公分時,斷定世上必然有一種特殊的蛾類,口器非常細長,能夠伸進蜜腺。這則傳奇生動展現了授粉昆蟲和花朵的特化關係,這樣的共生不僅令我們羨慕,事實上,還是地球上無數生命得以飽足昌盛的重大關鍵。然而,這種互利僅是昆蟲與其他生物的眾多關係之一,昆蟲界多的是神乎其技的生存鬥士,或狡猾地寄生,或一身真假莫辨的偽裝、模仿、擬態,或精通偵測、反偵測,這些本領啟發了無數影視作品,也讓人不禁讚歎生存的本身就是尊嚴。

      在書中,與昆蟲的演化、生存之路交錯展開的,還有推動昆蟲學進展的重要人物事蹟。有不畏艱險的亞馬遜叢林探險家,也有籍籍無名之士。揭露蜜蜂是女性君主制的,是位牧師;而終結了「蜂后不與雄性交配,而是經由精氣受孕」這則糟糕傳聞的,是位看得比明眼人清楚的全盲博物學家。不少昆蟲愛好者都格外特立獨行,甚至不畏物議到為人見人嘔的蝨子撰寫專著並繪製精細繪圖。這些人不但證明了昆蟲這種微小生物能引發無比的好奇,也展現單純的好奇能促成多少知識革新。

      書中繪圖全數來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特藏圖書,首次公開,深具歷史意義和美學價值。「繪如所見」的要求看似平平無奇,卻考驗昆蟲學者及藝術家的洞察力、耐心、畫技,以及財力。翻開本書任何一頁,讀者都將看見精確和藝術如何凝結出每一隻昆蟲的動人身影,讀者將如同透過顯微鏡觀察,目睹纖毫畢現的生命奇蹟,也目睹這些生命奇蹟如何激發一代代昆蟲人的創造性。
      
      當我們跳脫人類中心的生命觀,便能看見、聽見身邊的昆蟲如何吟唱出宏偉的生命史詩,並且與全體地球的生生不息緊密交織。

    作者簡介

    麥可‧恩格爾(Michael S. Engel)

      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勞倫斯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 in Lawrence)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名譽教授和昆蟲學博物館資深策展人,生涯發表許多昆蟲學論文,並與人合著劍橋大學出版的教科書《Evolution of the Insects》(昆蟲的演化)。曾造訪四十個國家尋找活體昆蟲和古代化石,足跡遍布從北極圈內到赤道的熱帶雨林。
    等,不時發現命名新物種,研究論文發表散見於國內外學術期刊。

    審定者簡介

    顏聖紘

      倫敦帝國學院博士,目前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昆蟲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昆蟲與植物之交互關係、生物擬態與警戒性,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曾獲德國「辛特曼動物學獎」(首次頒給非歐洲學者)。


    譯者簡介

    蕭昀

      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國立昆蟲標本館共同指導之博士,目前是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曾任科博館昆蟲學組蒐藏助理。研究興趣為鞘翅目(甲蟲)系統分類學和古昆蟲學,博士研究主題聚焦在澳洲蘇鐵授粉象鼻蟲的系統分類及演化生物學,其餘研究題目包括菊虎科(Cantharidae)、擬步總科(Tenebrionoidea)

    媒體推薦

    得獎記錄

      2018年鸚鵡螺圖書獎(Nautilus Book Award)銀獎

    名人推薦

      徐振輔|作家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書籍作家/外景節目主持人
      楊平世|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詹美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楊曼妙|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退休教授
      鄭明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任
      蕭旭峰|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依筆畫排列)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