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的等待,經典無可取代
■《等待》十五周年紀念新版■
特別收錄作者紀念新序,作家黃春明_推薦專文
人生就像一段有目的地的漂流 ——想去某個地方,卻往往不得不去另一個地方 歐巴馬2021年度最愛小說 比爾.蓋茲2022年夏季書單 銷售破1,000,000冊,賣出30國語言版權
我生平沒有多少知心朋友, 其中就包括兩隻長頸鹿…… 一趟跨越時光的奇特旅程,一次顛覆人生的命運轉變 《人生最後一場拍賣會》作者睽違九年全新力作! 啟發自真實事件,最不凡的美國西行壯舉——
一生必讀不只一次的奇幻文學經典! 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系列小說── 《哈利波特》 全球獨家繁體中文版電子書 Ϟ 超越現象級的史詩級巨作 Ϟ 全球銷量突破6億冊 Ϟ 席捲全球超過200個國家 Ϟ 繁體中文版全系列熱賣突破735萬冊 Ϟ 翻譯成85種語言版本 Ϟ 改編拍成8部電影...
以《上流法則》、《莫斯科紳士》、《林肯公路》暢銷全球300萬冊的 亞莫爾.托歐斯 最新小說集 餐桌旁的一段話,可能就是命運的預言。 托歐斯以他一貫的機智與優雅,寫下這些命運交錯的瞬間。 如果只能帶一本書去度假,那就選這本!——《泰晤士報》
★★★★★ ──全球暢銷書TOP1── 一本關於睡眠的心理驚悚傑作, 絕對讓你捨不得入眠! 一名年輕女子似夢遊時, 殺了兩個好友。 自此,她再也沒睜開眼, 那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 ★ Netflix影集籌備中!華納兄弟、《安眠書店》團隊製作 ★《早安美國》、《今日秀》、《...
在秘魯,一名漁夫從海上消失。 法國頂級餐廳「三個胖子」的廚房裡,鮮美的龍蝦用牠黑色的眼睛盯住大廚,然後,自己爆炸了。 海的世界裡,似乎有了什麼聯盟。策略。有計畫和智慧。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計畫?又是「什麼」導演了這一切?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哈金,直視美國, 寫實刻劃一個移民家庭的美國夢與現實。 以詩歌般的溫柔頌揚人類的重要使命—— 以嚴肅創作回應日常無數轉瞬即逝的噪音。 ■《自由生活》中文版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特別收錄作者新版序、顏擇雅專文推薦
史無前例,華人作家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及福克納獎,僅此一部
■在台長銷五萬本的文學經典.首度改版.哈金二○一五年國際書展訪台■
「有多少生命在等待中流失並變質?」
全書故事發生在中國北方,描寫文革時期一位軍醫孔林徘徊在元配妻子與紅粉知己間的三角關係,一段親情、愛情與外在現實的生命掙扎。受制於中共法律與社會環境,夫妻必須分居十八年才可離婚,他們為此苦苦等待了漫長的十八年歲月,守候到一生的盼望,也終於失去了愛的本能。
「中文的《等待》已經出版十五年了,
令人欣慰的是它仍擁有許多讀者。但願它青春常在。」──哈金
作者簡介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 六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 The Townsend Prize 小說獎。《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戰廢品》一書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自由生活》為2007年33萬字長篇小說,是作者第一次將故事背景搬離中國,直視美國的作品。
《南京安魂曲》以1937年日軍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出版後獲選《亞洲週刊》2011年十大好書第一名。
譯者簡介
金亮
1958年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1982年初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輯採訪專業。1989年赴美國留學,1991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電影製作學碩士學位。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州。
得獎記錄
榮獲1999 年美國「國家書卷獎」、2000 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
入圍2000年普立茲獎
書評
「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美國筆會/福克納獎評審團
「一部看似簡單的故事,卻以非凡的精準和優雅寫成。哈金以後現代時期最堅定固執的寫實主義小說家建立起自己的聲礜。」--《科克斯評論》
「《等待》呈現一則在文革時代中國社會下的荒謬劇,卻也極其巧妙地剖析,疏離的人心。」--《紐約時報書評》
「美得令人心痛……哈金呈現庶民生活的細節,舉凡食物、衣著到農村社會的人際關係,收斂在文字背後濃烈情感讓人不禁聯想狄更斯和巴爾札克。」──《洛杉磯時報書評》
「細膩且複雜地……刻劃了時間對愛情的作用。」──《華盛頓郵報》
「故事藉由主角孔林等待離婚的判決,反映六○至八○年代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的變化。全書至第三部火力全開,及至離婚得手後,哈金一幕幕既感人又嘲諷的字句,展現一名桂冠詩人和得獎短篇小說家經營長篇小說的驚人能力。」──《出版人週刊》
「完美精準的冷面笑匠……一頁接著一頁,小心翼翼地直到最後,《等待》翻轉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滑稽諷刺小說。」──《時代》雜誌
「實至名歸的驚人成就。」──《紐約時報》
名人推薦
「一部或是一篇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如果能夠符合老少咸宜,雅俗共賞,讓讀者感動之外,還產生一種說不出的美感,要是能達到這樣的標準的話,它幾乎即是經典之作。簡單的說,「等待」整篇小說,它的視覺性和聼覚性,在每一片段的小說場域,把背景和人物的活動,簡潔地刻畫得那麼細膩而生動。小說的寫作技巧上,對話的語言,要寫到說話的人,貼切地恰到其份,又能掌握到當時的情景和情緒,那絶對不是學院派書讀得多的人所能辦得到的。要不是生活面廣,觀察力敏銳的作家,這部份的呈現,在小說上,尤其是描寫廣大的群眾,勞動人民是不容易掌握。更可貴的是,具有上述的小說條件時,不識字的人,把小說讀給他聼,他一樣會感動和欣賞。我的意思是說,哈金的小說具有群眾性的感染力,也就能成為社會大眾素養的教材。向哈金先生致敬。」──黃春明,作家,摘自〈致哈金的等待〉,全文收錄於書中
「人生最大的悲劇其實是面對無常的生命依然害怕改變,而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身陷於相同的困境。這種對於生命的洞見,或許就是哈金的《等待》能夠超越國界,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文學傑作最重要的原因。」──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 馮品佳
「有三本小說對《等待》影響很大:《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和《父與子》,就是說《等待》在風格和情致多少延續了歐洲優秀的愛情小說傳統。其實,寫作的過程有不少坎坷。開始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孔林等了十八年為什麼還不了解自己心愛的女人?寫著寫著我漸漸明白了:他並沒有真正愛過,而且由於漫長的等待,他被壓抑得逐漸喪失了愛的本能。這些內在的因素使故事能夠在更多人的內心中產生共鳴,也給了《等待》更多的生命力。中文的《等待》已經出版十五年了,令人欣慰的是它仍擁有許多讀者。但願它青春常在。」──哈金,摘自〈十五周年紀念版序〉,全文收錄於書中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