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
從各種極限勞動環境到職災細節,
從性別、階級、族群的多重面向,
親證還原組織現場、勞動狀況與工傷後的修復之路。
這是一本依附在古典詩歌的申述型(詳細陳述)散文,非論述型學術研究。學者背後是「學問」家底,作家背後是「人生與創作」家底,觀看的眼光不同,感興趣的「穴點」也不一樣。我看他們,自作多情地,當作曾有一世我經歷過他們的人生,用那份同理心重新讀詩、認識詩人,獲得年輕時未曾體會的感動。
阿嘉莎‧克莉斯蒂的瑪波小姐原來很懂性學。 江戶川亂步可以啟發兒童文學。 為什麼《寒顫》很嚇人?《馬爾他之鷹》是嚴肅的……性愛文學? 梅西.米勒哪裡好看?西默農可以幫助生活? 要不要回來讀當紅影集《布朗神父》的原著? 橫溝正史是否名不虛傳? 原來推理小說界也有它的梵谷,過世越久越受重視的吉...
對勞動者來說,汗水的意義在熟悉的工作環境造成各種損傷便已改寫。
營造工人在工地裡揮汗如雨,卻無法在施工現場如廁;
移工們擠在窄仄的水泥鐵皮屋宿舍,逃生門後是美輪美奐的高級會客室;
有人遭遇高壓電擊而慘遭截肢,有人因機器的迴盪聲造成耳膜破裂或終身重聽。
勞動者往後走的每一步,牽一髮而動全身。
外表的異常讓人心生恐懼,汙名和成見雖加深隔閡,但殘缺世界裡仍有微光。無力者互伸援手,在風暴後和不利的環境搏鬥,在抗爭後有默契的抵擋差異,鬆動既有的階級與性別壓迫,跨越受害後的孤立處境。
我從沒有見過哭哭啼啼的受害者、可憐蟲,一個也沒有。我所親歷的,一直是缺手斷腳也要討回公道的勇氣、膽識與尊嚴。──顧玉玲
作者簡介
顧玉玲
北藝大人文學院副教授,「台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戰友團」召集人。專書獲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台北文學年金首獎等。著有非虛構作品《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與《回家》、長篇小說《餘地》,並主編《木棉的顏色:工殤顯影》、《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