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他巴》是印度名牌,行走第三世界的越野巴士,跌宕荒僻路上,奔走非洲高原。他他巴也是一種闖蕩心情,尋尋覓覓,為沿途所見所聞的問題,尋找歸路。 遊歷日誌不記景點瑣事,記途上觸感與觀察,非洲之旅後多年,作者有機會到史丹福大學深造,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知識原點積累,串連旅途上的零散片段,點連成綫,綫結成網,跨過絢麗與荒涼,探索於最貧與最富之間,寫成了《他他巴》。
《潮池》是關於浪遊二十國度的故事。滯留在等待的國度,等待適合的旅伴、等一班誤點的火車、等一個上路的心情。尋索消失的國度,聽古老石像在慨嘆:潮聲依舊,人面全非。 踏進暗戰鬥獸場,看天地不仁、無情爭戰。誤進瘋人院,看每個人在追逐自己的幻想、堅持自己的執著,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轉了又轉。尋找香格里拉,只在地圖...
「這是一個旅行者的故事,也是一個這是一個旅人的故事。 旅人說自己不安於份,總是在「本地」與「異地」之間來回往返。她在途上觀察平常百姓的生活、見證社會大事,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也藉着採訪,與當地人交流,聽着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寫下了一般遊記不會記下的見聞。記者的成長故事,一路走來是不斷相遇與別離...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 爬滿了蝨子。 哪怕她沒有寫過一篇小說,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躋身二十世紀最優秀的中國作家之列。──【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家】陳子善 特別收錄張愛玲第一本散文集《流言》初版手繪插圖
有話未必可說,可說未必有話,何況未必有話⋯⋯《字𥚃囚間:明就明唔明就黎明》像是要躲避着什麼,隱藏着什麼。我膽小、謹慎、孤獨的走在探監的路上,生怕腳下的蛇,又怕天上的鳥和突然出現的人,於是讀我的寫作,不要在乎我寫了什麼,而在乎字𥚃行間想講什麼。我無意也無能力記錄、整理或釐清這些「到此遺址」時期發生的事...
邵家臻和黃鈺螢把好戲量這個劇團放到今天香港社會價值面臨巨變的社會脈絡裡,再以理論作為參照。他們用訪談,用一個個青年人的面孔,把社會、理論和劇團的論述揉合。一班年輕人在街頭打拼、拋頭露面、埋身肉搏、開拓空間,重奪人民使用街道的權利。中國藝術家徐冰講過:「藝術沒有魔術,只有關懷。」這班年青人究竟得了什麼...
本書由樊善標教授、馬輝洪先生、鄒芷茵博士主編,十八位本地文學作家包括:陳德錦、袁兆昌、鄧小樺、張婉雯、鄭政恆、廖偉棠、唐睿、呂永佳等分別撰寫。立足當前,並與往日曾書寫當區的文學作家及其作品對話,以展示歷史、文學的厚度。
本系列是為關於文學、地景及社區種種關係的散文集。以文學為切入點,講述香港十八區人地事物的互動關係,當中不單涉及香港文學作家及其作品,也向通識多面的方向發展。
★ 一本城市文學誌,讓拜訪柏林的旅者,能透過本書找到一般觀光指南所無法帶領的私房場域。 ★ 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體裁,帶領讀者體驗這座城市的叛逆精神。 ★ 回顧柏林的關鍵字:叛逆、自由、重建、貧窮、文學、藝術,但依舊樂觀。 ★ 自由才能寫作,寫作才有自由,內容風格呈現一...
區家麟坐困愁城時,反璞歸真,再出版旅人日誌,在香港旅行,探遊荒島海洞,尋索香港最後的無人之境。在大海,學習潮起潮落間觀大海微物,欣賞幽暗海洞中的水波微光,鍛練浪花澎湃亂流中保平安。在高山,細聽芒草聲,靜觀湍蛙蛋,雲霧中瞥見生命中的原點。回望往日的足跡,思索旅行的意義;身心交困之時,拿起一本書,做個時...
《他他巴》是印度名牌,行走第三世界的越野巴士,跌宕荒僻路上,奔走非洲高原。他他巴也是一種闖蕩心情,尋尋覓覓,為沿途所見所聞的問題,尋找歸路。 遊歷日誌不記景點瑣事,記途上觸感與觀察,非洲之旅後多年,作者有機會到史丹福大學深造,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知識原點積累,串連旅途上的零散片段,點連成綫,綫結成網,跨過絢麗與荒涼,探索於最貧與最富之間,寫成了《他他巴》。
作者簡介
區家麟。美國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 (Knight Fellow),曾任電視台新聞紀錄片高級監製、電台及電視台節目主持、立場新聞博客。著有《潮池》、《他他巴》、《亂流》,博士論文改編之《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等,《傘聚》一書獲香港書獎及香港金閱獎。曾經夢想浪遊世界,實現了一大半,往日所有文章發表園地被清零後,現在夢想繼續寫字讀書,就算被困香港,也可以做一個時空旅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