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大歷史
0 篇書評

人設大歷史

個人形象的包裝與網紅夢的實現,從達文西到卡戴珊家族的自我塑造

Self-Made : Creating Our Identities from Da Vinci to the Kardashians

3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5/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0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7662199
  • eISBN: 9786267662212
  • 字數: 156,809
紙本書定價:NT$ 460
電子書售價:NT$ 322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偶像的人設如何建立?又為何容易崩壞?
坊間的自我成長課程真的有效嗎?還是單純只是心靈上的操控?

在人人企圖包裝自己、呈現個人特質於社群平台的網路時代,
真實的自我,是人們渴望選擇與創造、公諸於世的那個自我嗎?
人設塑造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又有怎樣的演化歷程?
人們又是如何相信「自我塑造」能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神?——

一部人類追尋真實自我,不斷嘗試化理想為現實的「人設大歷史」!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283

    ◆史學家卜正民為大眾而寫、最受全球讀者喜愛的歷史著作! ✽ 漢學巨擘史景遷,重磅推薦。 ✽ 超脫框架的迷人歷史故事,將維梅爾的畫作化為開向過去的窗。  

  • 電子書: NT$ 525

    2015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獎得主最新力作 伊斯蘭專家林長寬博士審校 走訪形塑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重要城市 回顧伊斯蘭千年璀璨歷史

  • 電子書: NT$ 315

    英國BBC熱門系列節目《音樂的故事》精華文字版 附珍貴史料照片及作者推薦聆賞曲目 本書顛覆以音樂家生平拼湊的斷簡殘編 用最宏觀的視野,探索音樂革新帶來的人類歷史改變 由當代作曲家古鐸撥開音樂起源的層層迷霧 帶你一同聆聽隨著時代變遷而進化的聲響 知名樂評家焦元溥專文導讀 吳家恆、...

  • 電子書: NT$ 322

    唯一以臺灣觀點詮釋的日本文化通論 * 全新收錄精選珍貴歷史文物圖 內容精心編排 提升閱讀舒適度與典藏價值 * 十年前,歌廳秀王子蔡桑橫空出世, 掀起日本文化討論熱潮,締造至今無人匹敵的紀錄! 以講日本、說日本為畢生職志的蔡桑, 經典重磅回歸,邀你再探這座島國的無限魅力。

  • 特價 電子書: NT$ 268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 電子書: NT$ 315

    「這個國家的人毫無羞恥心嗎?」 美、法、德、瑞等各國使節團、官方紀錄,一致質疑。 這是一段 新政府覺得丟臉,強迫人民穿上衣服, 進而衍生出一連串 遮掩副作用、偷窺 的黑歷史 ?! 下町老街的公共浴場、混浴傳說,默默隱藏在角落的裸露書刊,社會上瀰漫一股壓抑氣氛…... 老一輩的常說,日本人有禮無...

  • 電子書: NT$ 455

    ◤◤◤(由男人撰寫的)歷史經常忘了記載,女性如何智取限制她們的時代 ◤◤◤ ╴▁▂▃▄但總有一些物件,把故事留了下來▄▃▂▁╴ 十八世紀用來洗下身的坐浴桶如何從「女性知己」,變成衛道人士獵巫的對象? 一九五○年代的米勒吸塵器如何把家庭主婦變成了薛西弗斯? 「口袋」這麼普通的東西,女人怎麼...

  • 電子書: NT$ 266

    情色是無言的、情色是孤寂的。 所謂情色,可說是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情色所有作用的目的在於直搗生命最內部的核心處,直至令人停止心跳。 戰爭並非君王或某一民族藉著征服累積己身財富的手段;戰爭是場擺闊的侵略性洋溢行動。.褻瀆一面與神聖的純潔面結盟,另一面則與神聖的淫穢面有染。 世俗世界的邪惡與神聖的...

  • 電子書: NT$ 392

    是個人意志的審美標準定義了品味, 還是階級地位的高低決定了品味的價值? 身分地位與品味之間,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 出版日期:2025-07-07
    電子書: NT$ 525

    西方迷幻文化開創者唯一圖像傳記—— 打破藝術、科學、神祕學的界線, 帶領你的視覺與意識並駕凌空高飛。

  • 電子書: NT$ 293

    現代人=藥人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藥,各種病痛都仰賴藥物緩解 人類對神奇藥物的追尋,推動著醫藥的演進發展 藥能治病,也能致命;無數生命的犧牲,逐步建構出現代醫療的樣貌 一部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藥物演進史

  • 電子書: NT$ 476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 電子書: NT$ 280

    天氣熱就來一碗滾燙的人蔘雞湯,天氣冷就大嚼冰棒甜筒,不產香蕉卻盛行香蕉牛奶,韓國人的飲食習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韓國飲食文化大解密! 精準捕捉韓國的社會變遷,探索其傳統與新興飲食的文化底蘊,並對比韓、臺、日三地之異同,開啟你我認識大韓民國的另一視角。  

  • 出版日期:2024-05-07
    電子書: NT$ 385

    ★無論是不是腐女都要看的——第一本殿堂級BL研究! ★十一位日本教授級BL專家!全方位剖析BL的迷人世界。 ★ BL不止「攻・受」!還談民族主義!?討論範圍極廣,緊扣時代脈搏! ★ 從「少年愛」到「BL」的確立,與你細細爬梳「男男戀」的前世今生。  

  • 電子書: NT$ 315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這位畢生懷著雙親死亡創傷的富家子,究竟如何成為英雄? 為什麼這陰鬱深沉的角色能席捲全世界流行文化,電影一再重啟呢?

  • 電子書: NT$ 490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 出版日期:2024-07-01
    電子書: NT$ 287

    ★ 全國高中職師長力推,學生狂讚!囊括文化部推薦、各大通路暢銷榜肯定,眾多讀者引頸期盼的《崩壞國文》,作者謝金魚睽違七年推出新作! ★ Hazel/《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Podcaster、李文成/臺灣公構創辦人、神奇海獅/歷史作家、陳茻/與點堂創辦人、黃震南/文史作家、厭世國文老師/高中教師─...

  • 特價 電子書: NT$ 249

    ★十週年新修版 ★全新台灣版作者序,看見台灣在全球貿易史的位置 ★增加多幅圖片,幫助讀者進入畫中世界,一窺全球化的祕密

  • 電子書: NT$ 336

    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 筆會新英格蘭亨利─大衛─梭羅獎(PEN New England Henry David Thoreau Prize)得獎作品!

  • 電子書: NT$ 294

    《時代》雜誌全球百大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暢銷書《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 挑戰我們對植物藥品的認知 探索人類意識最極限境界  

  • 電子書: NT$ 315

    ===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嶄新的觀點 ✕ 活潑的說書語氣 ✕ 開放包容的立場, 最擅長說故事的宗教學專家  理查・哈洛威 與年輕世代一同探索宗教的價值與力量。

  • 詳細資訊

      從文藝復興時代的貴族,到下班後上健身房、經營社群軟體的現代人,無論是政治家、革命家、發明家、明星名人、IG網紅——每個人做的所有事情都在無形中建立自己的人設!換句話說,處在人設標籤滿天飛的年代,無論是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創新、自我包裝,都是滿足自我成長渴望、建立人設的一環。

      ■人們對自我塑造的迷戀,恰恰反映了過去對專屬於神的力量的迷戀!

      在現今的AI時代,人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中不僅可以重塑自我,還可以塑造自己想要的一切。本書便闡述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乃至到資本主義與現今大眾社群媒體時代,人類是如何到達當今這個熱衷於個人品牌的時代,並探究人類永不停息地需要包裝、展示自己的原因,以及背後的理論和潛在力量。

      隨著歷史上對宗教、政治和社會的看法有所改變,人們的自我意識也在改變,個人的重要性逐步凌駕於群體意識之上;從相信上帝在人們一出生就決定好每個人應該扮演的角色,到人們相信自己就是塑造自己的「神」——我們逐漸背棄了造物主/神,於「外在」(out there)創造一切的想法,轉而將神放到自己的「內在」(within)之中。

      因此,人們對自我塑造的迷戀也是過去對專屬於神的力量的迷戀——也就是說,我們重塑自己與眼前的現實,並不是以神的形象創造,而是以自身欲望的形象去創造的!

      ■我們的身分——我們「到底」是誰,已經成為我們所選擇並商品化的事物!

      如今自我塑造在現今世界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權、或是天賦異稟者才能辦到,自我塑造已經成為所有人都必須做的事情——「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打造自己的品牌」,已經成為「真實自我」的關鍵。

      作者認為,我們的念想、我們的欲望、我們渴望自己成為的樣子,或是渴望被他人以特定方式看到的樣子,這些才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部分。父母、社群與整體社會對我們的出身與家境、姓名、期望以及賦予的可能性……這些事情對於我們的真正自我充其量也只是次要的,唯有透過內省,我們才能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進而達成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實現的個人與專業目標。

      因此,透過讓世界看到「我們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的自我塑造,來向世人展現真正的自我,就是人為與真實的交匯點——而這也是人類追尋真實自我,不斷嘗試化理想為現實的歷程。因為「人設」本身就是一個由人類自身提問、接著回答、然後再提問的,關於最根本問題的故事——我,究竟是誰?

      誠如史上最著名的自我塑造者之一,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留下的名言:「只要一副面具,他就可以告訴你另一個視角的真相。」或許可當成此現象的最佳解答。

      ●卡戴珊與川普是如何將真實自我成功套上網路人設,逐步建立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
      ——他們是過去二十年中最傑出的自我創造者,兩人成功抓住從真人秀轉變成社群媒體時代的機會,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們結合了真實與誇大造作網紅的宣傳,成功吸引數百萬美國人的妄想與錢財,也激勵人們嚮往他們的成功。

      ●好萊塢明星為何能結合「天賦特質」與「平凡出身」,讓觀眾為他們目眩神迷?
      ——年輕女明星的成功關鍵不僅在於美貌或演技,而是在於她能向觀眾呈現出某種關於她自身性格的重要真相,某種發自內在的光芒。每個明星都擁有獨特的個人形象,每種形象都與演員本人難以抹滅地聯繫在一起。

      ●愛迪生除了發明,其實更擅長透過盛大發明展與情報外流欺弄媒體,塑造形象!
      ——愛迪生很清楚在美國鍍金時代,自我成就取決於努力以及精心管理大眾的期待。他私底下懂得與信賴的記者維持關係,他們就會撰寫出讚美他的報導,儘管這些報導並非完全可靠。他的發明也許尚未完備,但他的展示會總能震驚大眾。

      ●十九世紀末引領時尚的作家王爾德為何能讓「綠色康乃馨」成為時髦標誌?
      ——1890年代倫敦所有人都在談論綠色康乃馨,一夕之間就成為耀眼的男性時尚標誌。對上流圈子的人而言,他們只知道配戴了綠色康乃馨就能證明自己的品味不是泛泛之輩。然而據說王爾德曾向好友表示,這個標誌本身「其實毫無意義」。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頂流的花花公子,竟然可以因為王儲打扮「庸俗」,就在派對上出言不遜地嘲笑未來國王是個「胖子」?
      ——號稱花花公子始祖的博.布魯默爾(Beau Brummell)只有平民出身,卻憑藉精雕細琢的打扮掀起貴族子弟的模仿潮。連當時的攝政王(後來的喬治四世)也說道「我一點也不在乎平民百姓的看法,」卻經常感嘆「但我在乎那些花花公子們的眼光。」而那些花花公子們則相當樂於嘲弄貴族,也包括他。

    作者簡介

    塔拉.伊莎貝拉.伯頓(Tara Isabella Burton)

      旅遊文學席瓦.奈波爾紀念獎(Shiva Naipaul Memorial Prize)得主,具有牛津大學十九世紀法國文學與神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雜誌特約編輯、宗教新聞社專欄作家,曾任新創網路媒體「Vox.com」宗教線特派記者。

      關於宗教與世俗主義的文章散見於《國家地理雜誌》、《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著有小說《在阿瓦隆》(Here in Avalon)、《社交動物》(Social Creature)、《世界無法給予》(The World Cannot Give),以及非虛構作品《奇異的儀式》(Strange Rites)等書。

    譯者簡介

    李昕彥

      荷蘭鹿特丹大學文化經濟碩士。現旅居德國,從事中英德口筆譯。譯有《向水母學習人生智慧》、《美食冒險中》(以上由二十張出版)、《章魚的異想世界》等書。

    媒體推薦

    推薦人

      李昆樺│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馬大元│精神科醫師、公視節目主持人
      詹慶齡│名人書房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顏擇雅│出版人
      (依筆畫順序排列)

    各界好評

      ●「本書帶領讀者走上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從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卡戴珊家族、川普、矽谷狂人在當代的崛起,爬梳了人們將『自我』視為畢生事業的核心這一奇特的當代現象。本書既有啟示意義,也對這類行為如何扭曲個人生活與整體社會提出警告。」——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當代政治思想大師,《自由主義及其不滿》(Lib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作者

      ●「伯頓正確而勇敢地推測,空洞的自我塑造對那些想要過上幸福或有意義生活的現代資產階級、以及雖能上網、生活卻依舊困苦的人們,提供了錯誤的答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像是一輛快速行駛的列車,尋訪了西方歷史上一連串的人物,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改變了人們表現或理解自己的方式。」——《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本書像是一場重視細節、帶來許多樂趣的遊程,講述了天才、紈褲子弟、江湖騙子、大亨與電影明星的身分之旅。這段旅程的巔峰,造就了現在擁有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帳號的無數當代人。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現在都是『打造自我的人』。這本詼諧、抱持懷疑論的書講述了人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其敘事發人深省。」——《衛報》(The Guardian)

      ●「對自我創造的廣泛研究……本書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對自我定義的探索最終就是對人類意義的探索:兩者具有脆弱和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繫。一部深思熟慮、基礎紮實的文化史。」——《柯克斯書評》(Kirkus)

      ●「伯頓以清晰而權威的方式揭示了『自我塑造』如何沉迷於有利可圖的『銷售自己的幻想』,並為他們的追隨者提供了逃避現實的途徑。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質疑『文化象徵』如何將自己打造出成功形象,以及他們的策略如何改變社會習俗。她能夠將各種動向納入她的分析中:十九世紀的花花公子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各種形式的自我助長……相當有趣。」——《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伯頓的寫作充滿神韻。」——《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本書敏銳地意識到『自我創造』的重擔和祝福。他拒絕給讀者安慰,無論是針對自我進步感到洋洋得意抑或是意志消沉的傳統主義。『自我創造』是一種危險的遊戲,很容易誤入歧途。但無論它是吸引人的還是令人震驚的,它都是現代人的遺產,沒有人能夠完全逃脫。很難說誰更需要聽到這個訊息:是過分樂觀、想成為『具有影響力人物』的Z世代,還是心懷不滿、蔑視他們的長輩。」——《法律與自由》(Law & Liberty)

      ●「本書顯示了我們在重塑自我的嘗試中面臨著什麼危險……在她扣人心弦的敘述中,伯頓著眼於所有位於自我創造行為核心的緊張關係:在真實性與虛假性之間,以及被給予的自我與被渴望的自我之間。」——《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從亞里斯多德談到號稱成人版IG的OnlyFans,再到薩德侯爵和弗雷德列克.道格拉斯,本書在提供當今最尖銳、最有洞察力的社會評論之時,也給讀者帶來了樂趣、怒意和教誨。這是一本讓人難以忘卻的書。」——華特.羅素.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美國外交政策專家

      ●「如果你想了解我們如何在每次展露自已時重塑自我,那麼這個有趣、令人震驚、富有洞察力的映照自我的故事,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卡戴珊家族,是一本必讀的書。」——彼得.波米蘭采夫(Peter Pomerantsev),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深研究員

      ●「環顧當今美國政治、宗教、文化和媒體的奇怪局勢,幾乎每個人都在問『發生了什麼?』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本書告訴我們這些問題背後的故事。那些想知道為什麼生活幾乎從每個方面來看……在最好的情況下只是一部真人秀電視劇,而在最壞的情況下會是一部暗黑科幻劇的人……需要這部重要的作品。這本書也許會剛好在適當的時候改變我們討論的方向。」——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主編

      ●「伯頓是一位罕見的文化評論家,她以犀利的方式表達洞察力,並以輕鬆優雅的方式展現她深厚的歷史和哲學知識。書頁間令人眼花撩亂的人物不斷登場,但伯頓總是能完全掌控一切。每一個案例研究和例子都有助於建立她的論點……我們不僅是自我的造型師、還是變形者,不僅是自身的創造者、而且是神。」——瑪麗娜.本傑明(Marina Benjamin),資深編輯與作家,《失眠》(Insomnia)作者

      ●「伯頓這本深思熟慮、文筆優美的書描繪了白手起家的男人和女人,從文藝復興的天才到當今電視真人秀明星的引人入勝的歷史。伯頓輪流從哲學、倫理和實用主義的角度審視在文化上主導的個人主義和自我實現神話,並追問當我們獲得我們認為真正想要的東西時──當我們把自己變成神時──我們會失去什麼。」——卡羅琳.拉林頓(Carolyne Larrington),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名譽研究員

      ●「秉承安徒生(Kurt Andersen)的《幻想世界》(Fantasyland)和芭芭拉.埃倫瑞奇(Barbara Ehrenreich)的《光明》(Bright Sided)的精神,伯頓講述了我們永無止境地追求重塑自我的迷人的知識和文化歷史。她巧妙地平衡了高雅和低俗的文化,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和巴黎花花公子,到美國小販和Instagram自拍。『自我塑造』清除了我們當下時刻的迷霧,讓我們看到了集體瘋狂背後的秩序。在這個一切事物都發展至後期階段的時代,本書是必備讀物。」——傑米.惠爾(Jamie Wheal),《偷火》(Stealing Fire)作者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233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