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共舞
0 篇書評

與癌共舞

國際傑出癌症醫師閻雲,為你解答重病背後的生命詰問;一本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與照護關係的療癒醫學筆記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5/04/29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958.2K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6263108646
  • ISBN: 9786263108653
  • 字數: 37,272
紙本書定價:NT$ 380
電子書售價:NT$ 294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癌症研究專家閻雲,最新醫學人文專書!

一本與癌症直球對決、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的療癒醫學筆記,
結合臨床故事、醫病關係互動、患者與家屬的各式提問與盲點,
兼及癌症預防、治療,甚至跨越生死界線,擁抱家庭與愛
不只教你抗癌,而是提點如何與癌共存、正確面對疾病的心態與知識,
為深陷孤絕的人們,點亮一抹微光⋯⋯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22

    正氣內守,病安從來;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這本書適合: ◎曾經確診COVID,深受長新冠後遺症所苦的你 ◎曾經或現在正患有惡性腫瘤、癌症,害怕復發的你 ◎力不從心,正面臨老化與生活壓力的你 ◎關注身心健康,願意相信更好的自己的你 ◎對中醫療效好奇、想提升生命力的你

  • 電子書: NT$ 322

    吃什麼很重要,但如何吃更重要! 改變人生的10種科學進食秘訣, 幫助你改善慢性疲勞,終止食物渴望,找回健康的身體

  • 電子書: NT$ 364

    精神醫學領域革命性突破──腦能量理論揭示: 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 粒線體是代謝的主要調控器,而代謝問題是可逆的! 本書的科學見解不僅僅涉及嚴重的精神疾病, 也適用於輕度憂鬱和焦慮。

  • 特價 電子書: NT$ 317

    ★★美國國家獨立出版傑出獎決選作品★★ 為何變胖容易減肥難? 明知不可行,卻還是停不下嘴、吃不停? 甩油、甩糖、降血壓,現代人擺脫不了的三高困擾,背後有何奧祕? 這些問題,原來竟有同樣的答案! --------------------------------------------...

  • 電子書: NT$ 231

    最簡單的食材,最強大的療癒力量── 預購即登上Amazon暢銷百大,掀起全球飲用西芹汁風潮! 重拾身心健康,你只需要這一杯!

  • 電子書: NT$ 266

    暢銷書《真原醫》作者 楊定一博士最新著作! 「我透過靜坐尋找的,其實是人生的意義,我們為什麼來此?人生所為何來?生命還有什麼是我們掌握不了的?最後我終於明白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內心,只要探問自己的心靈,答案自然會湧現,而且都是那些再明顯不過的事理。」  -楊定一 分心年代,靜坐讓我們訓練心靈, 開...

  • 電子書: NT$ 250

    ──身體的不舒服,控醣就會好── 日本出版2個月,銷售破10萬本! 【糖尿病名醫親證】改吃減醣飲食,肚子變小、精神變好,連三高都消失了!

  • 電子書: NT$ 294

    健康的粒線體可以幫你 強化免疫系統.常保腦力清晰.關閉疾病基因 新陳代謝疾病、免疫系統疾病 甚至是癌症、精神疾病等,看似原因各不相同 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 這些疾病都和細胞中的粒線體受損息息相關 幸運的是,只要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磁場與日照,修復粒線體 就可以從細胞開始,重拾健康

  • 出版日期:2016-07-31
    電子書: NT$ 273

    一本前所未見的療癒奇書,超越時代的健康真相! 不只說明慢性與難解疾病的成因,並提供解決之道,實用度百分百! ★購書後,可點選本頁面附件檔案下載處,下載本書所附贈之《10大療癒食物+10大療癒茶》

  • 特價 電子書: NT$ 250

    退化性膝關節炎,真正的病因不是退化 破除16個迷思,讓你重獲健康膝蓋。 改善10個盲點,讓你遠離膝痛困擾。  

  • 電子書: NT$ 280

    瘦下來的關鍵不是少吃多動, 而是揭開我們最不願承認的事實, 看見埋藏心中變胖和想瘦的為什麼, 找到躲在脂肪背後那個原來的你。 假如你認為自己是個胖子,減肥以後又復胖,根本理所當然。 假如你認為自己是個瘦子,變胖以後該做的,不過就是「復瘦」而已。 不要說你從小就胖,每個人出生時都差不多...

  • 電子書: NT$ 322

    顛覆傳統觀念,新的睡眠科學與醫學 坊間關於好睡的策略或是偏方千百種 真正有效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不要想「睡覺」這件事,睡眠自然來找你

  • 電子書: NT$ 434

    每個不健康的人,幾乎都有呼吸的問題。 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探討一般的呼吸而己, 而是希望陪你一起採用眼前適合療癒的呼吸。 「心健康,身體也會得到健康。 在身-心的健康之間,呼吸是最好的一座橋梁。」──楊定一 楊定一從個人的經驗和理解,意識到呼吸可以主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且...

  • 電子書: NT$ 336

    你吃東西是真餓還是假餓? 利用科學法則跳脫假性飢餓的循環, 重新信任你的身體,修復你與食物的關係, 養成開心吃也無罪惡感的飲食習慣。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作者賈德森.布魯爾全新力作── ★TED演講1,900萬次觀看數,當年度排名第4名★ ★經臨床實證,數千人都證實有效的...

  • 電子書: NT$ 294

    這是完全可以執行一輩子的健康方案,是永不復胖的唯一解答。 你和吃不胖的人之間的距離只有「新陳代謝」四個字。 重整代謝生態是你餘生不需再靠意志力挨餓的唯一方法。

  • 電子書: NT$ 385

    洪建德醫師行醫40餘年之臨床診治精華! 作者治療糖尿病40多年來,一本實證科學,終極目標緩解糖尿病。 本書不僅採用最受糖尿病專科醫師信賴的《美國糖尿病協會臨床指引》 最新版醫學來探討,並引關鍵論文佐證, 加入營養學、食品學、烹調科學、饗食學、飲食文明史、心理學等眾多跨域的實證, 作者幾乎用...

  • 電子書: NT$ 245

    ~調整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與「呼吸」,和疲勞、焦躁說再見~ 學習「生活合氣道」的身心使用要領,輕鬆找回最佳狀態!    

  • 詳細資訊

    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癌症研究專家閻雲,最新醫學人文專書!

    一本與癌症直球對決、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的療癒醫學筆記,
    結合臨床故事、醫病關係互動、患者與家屬的各式提問與盲點,
    兼及癌症預防、治療,甚至跨越生死界線,擁抱家庭與愛
    不只教你抗癌,而是提點如何與癌共存、正確面對疾病的心態與知識,
    為深陷孤絕的人們,點亮一抹微光⋯⋯

    「這不完全是一本醫學書籍,也不僅僅討論診斷、治療或病人的心路歷程。我更想探討地,是醫病關係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醫者與病人,還包括醫者與病人家屬、病人與家屬,甚至是病人周遭的親人與朋友們。此些互動,有的源於心理上的關懷,有的基於個人對疾病的理解;有些意見可能過於主觀,甚至難以執行,或因為過度的愛而無法施行。我從經歷過的病患汲取例子,希望透過真實的情境,能更清楚地描繪這些人際間的關係與疾病挑戰,如何提供了值得省思的觀察。」
    ——閻雲

    ★ 來自醫療現場第一手故事與資訊彙整,一本獻給當代人正確看待癌症的健康之書。
    ★ 在抗癌中重塑面對疾病的心態,再次掌握人生選擇權,讓生命reset,重新開機!
    ★ 涵納面對癌症的預防、治療、家族遺傳、心理建設,及疾病本身與醫藥的相關發展歷程。
    ★ 由營養師彙整八篇處方箋,點出關於癌症的魔鬼細節,飲食與生活習慣提醒,及至相關健檢、癌症指數資訊整理;並提供兩篇關於癌症保險的重點資訊。



    「他是我所僅見重視人文素養高於專業的一位校長。他是我所僅見不只看重病體,還重視醫心的國際腫瘤專家。謝謝閻校長的書,我知道,這是一本每個人都需握讀在手的病之書、心之書,藉以得生的書。」

    ——鄭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授)

    當丈夫得知罹癌妻子時日無多,
    索性辭去美國教職伴妻抗癌,
    日復一日悉心呵護,對妻子而言天天都是情人節;
    陪伴母親走過病途的女兒,
    兩人共同書寫一份日記,
    母親與女兒、女兒與母親,
    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
    最後母親成功戰勝乳腺癌,
    女兒則考上醫學系,往成為一名醫生的途中邁進⋯⋯

    抗癌過程中,無論是對病患本身或對照顧者而言,那漫漫長路絕非「樂觀」、「積極」等三言兩語鼓勵的話得以撫慰,期間彷彿沒有盡頭的往復磨折,抑或追蹤期間對那「未爆彈」的擔憂恐懼,多半形成一個又一個鬱結,縈繞在人們心頭。

    照顧者的心態,往往比被照顧者更需要重塑,拿掉「我來幫助你」的想法,每個照顧者都在新的問題、新的疾病中,學習到我們身而為「人」的生存態度。所謂照護,也是提前預習如何對待面臨疾病的自己,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何時也會深陷其中,甚至先一步離開人世⋯⋯因此當照顧者離開「施」、被照顧者離開「受」的本位,或許也才能真正與癌症直球對決,共同面對生命的磨難。

    在這當中,所謂的「正向思考」仍需有實務支撐,包含我們對於身體警訊的理解、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若中西醫雙管齊下,該如何互相搭配,又或如何觀察癌症指數的起伏⋯⋯等,對知識的理解越多,自同樣罹病者的經驗故事中取得共鳴,或許都能成為抗癌途中「正向思考」的支撐。本書除了提供實際案例,亦希望藉由各個處方箋的解說,給予照顧者與病患更多支持與協助。

    【當身體出現警訊,我們是否能敏銳察覺?】

    有些癌是從嗅覺異樣開始,患者會失去嗅覺或者聞到怪味,經常問:「這裡有什麼燒焦了嗎?這裡是不是有橡皮味?」這可能是鼻咽癌,或是嗅覺神經癌的徵兆。也有些人突然間覺得唾液異常、無來由地多,則必須注意頭頸部分的相關問題,都有可能引起唾液腺的改變,類似唾液腺癌,本身是很少被注意到的。
    身體軀幹的皮膚上,時常出現蜘蛛斑,可能與肝硬化有非常大的關係,甚至是肝癌。有的胰臟癌患者一開始根本毫無症狀,但是時常拉肚子,特別是只要喫一點點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可能是胰臟功能不全,或甚至是胰臟癌。

    【預防癌症的飲食處方,要以「抗氧化」、「抗發炎」為要】

    癌症,或我們說癌細胞的產生,是細胞在生長時因基因突變而過度增生,失控複製產生腫塊,依據容不容易擴散出去分成非擴散的良性腫瘤,與易擴散的惡性腫瘤。承受巨大氧化壓力的細胞會破裂或累積突變,頻繁的細胞損壞再生,會增加產生突變細胞的機率。也因此,抗氧化的保護對癌症的預防相當重要。
    而抗發炎呢?發炎屬於免疫反應的一種呈現方式,是對於外在病原入侵的防禦。大致上分為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急性發炎像是突發的傷口感染、細菌病毒入侵。身體的免疫系統強力活化,短時間內清除病原體,在完成任務後功成身退,身體回歸正常。然而,另一種慢性發炎就比較麻煩了。慢性發炎的產生,通常就代表了身體長期處在一個「不平衡」的狀態,伴隨著氧化壓力的產生,並且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解決這樣的狀況以回歸平衡。

    【如何讓喪失食慾的病患好好進食?】

    面對飲食,就如同面對病患心理;如何使他們願意進食,維持好的體力,能有運動的餘力,就非常重要。例如:吃的食物不能太燙,因為此時的黏膜比較脆弱,有時,可以用一些冷水、冰水稍微刺激一下口腔。微量的冰淇淋、一點點醋,都會有幫助。太濃重的味道,如日常料理中的紅燒並不好,因為過重的味道,會使得他後面的進食受到影響。從食物結構的軟、爛、糊,到食物製備的溫度,都需要被注意。此時,通常還要考慮到食物的呈現,如擺盤。面對癌症的病人,最好不要將一大盤食物推至他的面前要他吃,病患通常會先退避三舍,因為他擔心失敗、做不到。然而,倘若我們可以拿一個小盤,像去吃日本料理那樣裝盛,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就了。

    【關於安寧緩和的核心意義】

    安寧治療的重點是「舒適」。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患者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喝水。很多人以為安寧治療是讓病人餓死,但其實安寧治療是舒適照護,「餓」並不舒適。點滴注射提供充足的水分,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營養可以推進就推進,但不要過度強迫。重點在於舒適,只要是舒適,就是正確的作法,並非強迫進食,也不是不讓進食。事實上,舒適照護是一門人文藝術,我不應該將我對舒適的定義強加於病人身上。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刺激病人的食欲,但強迫進食絕對無助於此,所以舒適照護是一切關鍵所在。

    作者簡介

    鄭穎(採訪撰文)
    一九六九年生,澎湖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授、前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一路悠遊於古典與現代文學之中,取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其以歷史小說為中心,曾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6:高陽》、《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戀物——36件臺北故宮國寶,看見歷史的滄桑與時代的美麗容顏》。

    簡漢昇(文字協力)
    營養師,一九九六年生,新北市人。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畢,並取得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所碩士學位。學、經歷軌跡皆從營養醫學與文化藝術角度出發,關懷人的整體健康與幸福,將眼見之事化為文字與影像創作。

    身為文理組混血兒,期望用營養與藝術,既理性且感性的思維,為「照料」這件事帶入更多陪伴的溫暖感受。

    閻雲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的癌症研究專家,在血液、腫瘤、骨髓移植等領域鑽研極深,專長於臨床癌症學、轉譯醫學以及抗癌藥物研發。於一九八二年取得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獲得美國湯瑪士傑佛遜醫學大學病理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於耶魯大學完成腫瘤骨髓移植的專科訓練。曾任職於美國希望城癌症中心副院長、腫瘤治療研究計畫總召集人。

    二○一六年當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彰顯其在癌症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以表彰他在癌症臨床研究和教育推廣方面的卓越貢獻。

    現為臺北醫學大學、慈濟大學、國防醫學院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及美國俄亥俄州西儲大學兼任教授,臺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積極推動生醫科技的發展。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5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