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自盧雲於羅馬教授的四堂課,帶領讀者重拾四種反璞歸真的屬靈操練:獨處、獨身、禱告和默觀,學習與上帝獨處,擁抱虛空,向上帝赤露敞開,觀照萬事的本質。
盧雲在書中借用了「羅馬城的小丑」這一意象,形容那些毫不起眼、微小外緣的人,他們雖不是主角,卻豁出自己,一邊承擔著生活中的艱辛眼淚,一邊為人帶來安慰、盼望和歡笑,在羅馬這座既充滿朝聖者又充斥著種種暴力的「聖城」中,定志活出有愛的生命,關懷弱小,服事上帝—獨處、獨身、禱告和默觀這四種屬靈操練,正是一齣齣毫不起眼、微小外緣而又愚拙質樸的小丑戲。
不同於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的作者自始至終只用「記號」一詞來描繪耶穌所行的神蹟。對他而言,這些超自然現象不是展現神的大能而已,更是標示著主耶穌真正身分與使命的記號。《耶穌的記號》將帶你跳脫依照章節或事件劃分的傳統讀經框架,從七個神蹟記號看清楚約翰福音的整體信息。
賴特首次嶄新嘗試 新約研究 X 歷史傳記 帶你發現從未認識過的保羅 透過歷史角度,以傳記型式描繪保羅所身處第一世紀希羅、猶太世界的日常生活,勾勒出他一生立體、多重的性格樣貌,為了神大發熱心所遭逢的受挫、懷疑和憂傷,及至死的愛與忠誠。
陌生、迷失、不捨,是我們的生活實況嗎? 在此時此地的香港言說福音,是否不合時宜? 對香港人來說,福音還有甚麼意義? 面對香港人「三重失去」的處境,本書從多個角度再思福音對我們的獨特意義,嘗試正視掙扎、迎向傷痛,見證基督的福音如何使人得著勇氣,勇敢生活。
★★★★★貝里集30年大成鉅作 「本書可說是透過貝里文化人類學的鏡頭,捕捉耶穌生平關鍵時刻的一幅印象派畫作。」——曾思瀚 貝里透過他對中東在地文化的深入觀察和生活經驗,以及近東文獻、中東學者的註釋研究、不同譯本的比較和文學修辭,來詮釋新約福音書中耶穌的生平和比喻。諸如耶穌降生、理解八福、有罪的女人...
作者博恩壘從現代教會牧養失能者的不足之處談起;接著剖析新、舊約中有關醫治、殘疾的諸多故事,指出受到現代西方醫學觀影響的讀經盲點;他再進一步一層層地挑戰讀者檢神學傳統及固有概念,重新發現:在上帝的國度中,「失能」不是必須修復的缺陷,而是展現人類生命的多樣性。形態功能殊異的肢體,同屬於一個身體——基督的...
品嚐使徒行傳的全新滋味! 曾思瀚博士有如一位超級美食家,建議讀者把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當作單一的敘事來品嚐,以宏觀和整全的角度來統合歷史、神學和文學三種解讀角度,產生對於使徒行傳中故事情節、經文含義和神學反思的深刻理解,是當代華人讀者研讀使徒行傳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你的生活將不再平淡無奇 因為信心不是跳出日常生活之外,而是投入其深處。 靈修神學大師畢德生以風趣幽默、充滿智慧的洞見深入聖經真理,鼓勵我們回應神的引導,就能更多作自己,更有人性,我們也將變得更健康、強韌,更預備好成為神國度裡的一員。
本書屬於「與斯托得一起讀聖經」系列,在登山寶訓中,可以看見耶穌對於當時代的宗教文化毫不留情的真心話,指出在眾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中,內含著的偽善和冷血。但同時,也可以看見,耶穌所指向的神的國度和國度子民的生活樣貌,內含著神對世人的憐憫與豐厚的賜予。登山寶訓不是「基督徒身分資格考」的測驗清單,而是一張...
啟示錄所說的,都是確定及必然發生的事,完全沒有悲觀論的成分。雖然這個爭戰激烈而殘酷,但對真正認識基督救恩的人來說,勝利不單是將來的事,也是現在的事,因為基督已經得勝。因此,基督徒無需為眼前的光景焦慮,也沒有必要猜測將來必成之事發生的時間。我們所該作的是順從上帝的旨意,在地上生活盡基督徒的本分,儆醒等...
只剩六個月壽命的人,如何保持喜樂,活到最後一刻? 【牧師告別人世前,嘔心瀝血傳講的最後25篇講章,讓你終生受用,此生無憾!】 本書《最後25場告別講道》記錄了法國一位牧師,如何在生命即將告終之際,仍保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並抱持對來世的盼望。作者艾道夫.莫諾(Adolphe Monod)是19世紀法...
本書統整了兩萬多名女性的數據,呈現出基督徒夫妻在臥房中的現況——有許多女性正因不平衡的教導而受苦,不僅如此,男性也因為這些信息而遭到嚴重誤解。本書將引領我們一同披荊斬棘,回歸創世記中充滿熱情、彼此「認識」的性,重拾上帝對性的初衷。
什麼是睿智雞精?──深度靈修操練 有別於心靈雞湯提供軟性且淺顯的療癒勵志性短文,睿智雞精借用雞精具有濃缩補品功能的形象,提供從聖經與神學提煉精華的雞精透鏡,内容軟中帶硬、淺中有深,有助培養基督徒提升視域、活化思考的信仰智慧,增強健康的信仰體質。
初信主、受洗時,我們大多心裡火熱,立志為主而活。隨著時日過去,我們變成「癱子」、「瞎子」──困於現實,傳福音無心無力,對上帝的話語、對人的需要變得眼盲、心麻。梁家麟牧師透過聖經中畢士大池的癱子、以馬忤斯路上的信徒、天生的瞎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回應上帝呼召,過一種新的、基督徒的生活。
本書回到基督教最初五百年,看見早期教會面臨多重環境的激盪,透過護教士及教父們的奮鬥,在神的護佑中,形成了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根基:三一論、基督論、救恩論。
畢德生層層爬梳約翰在啟示錄裡奔放、奇異的意象,同時細膩詮釋約翰如何協助初代七地的教會洞察當下的現實,以抵抗羅馬帝國的主流意識型態。
本書的特色不在於逐章節詳盡地介紹歷史書內容。大衛.郝渥德先帶我們關注 歷史敘事的最上層 : ● 該書卷在正典中的地位 ● 作者的身分 ● 編寫時間及目的 然後再 往下深入細節,探究 : ● 歷史文化背景 ● 周圍迦南文化的情況 ● 該書卷的神學意義 ● 相關的特殊議題
基督徒應該要過被聖靈充滿的生活,持續做正確的事(堅持真理、傳福音、服事肢體),然後就可以照著心裡的渴望來做!因為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他心中的欲望也由神掌管。 本書以很簡單的幾項真理,提供尋求神旨意的人,一個令人興奮的答案!
基督徒研讀聖經不是很足夠了嗎?為什麼還需要「系統神學」? 本書涵蓋神學導論兩篇、三一真神、啟示、創造、護理、神的形像、罪等課題,在作者深入淺出地導覽下,您將深刻體悟:系統神學是教會教導和護教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們越嚐到罪的苦味,就越能嚐到基督的甜美。」——清教徒湯瑪斯.華森 沒有比罪的教義(hamartiology)更值得現今教會關注的神學議題了。基督徒應該明白,我們須要先確切地認識罪,才能夠正確領受恩典。以扭曲、軟弱的方式看待罪,必然導致一個醜陋、貧血又無益的神學。
作者站在合乎聖經真理的立場,深刻的獨到見解,生動闡釋了創世記的所有主要事件,帶領讀書進入到創世記的場域裡,並以基督作為論述的最終核心,帶出有關恩典的教義,使讀者更多認識神的屬性和作為,有合宜和正確的眼光看待神的旨意;並且,其中帶出的生活應用,今日基督徒仍將受益,對於想要更深入地明白創世記的學生、學者...
要牧養青少年,便須要聆聽他們的信仰疑難,培育其理性思考能力,並與他們一同經歷信仰。本書輯錄了多位青少年提出的信仰疑難,並由不同的作者撰寫回應,包括傳道人、教育界人士、年輕神學生及FES同工。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福音信仰篇、聖經教義篇和信徒生活篇;嘗試深入淺出,為信仰疑難提供思考方向,引發對話與討論。 ...
初習社會科學,從事教育,後轉教會工作,現為卸職牧人。 聖經是信仰的核心依據,原本是人人一見就明白的話。無奈許多信徒都對這本「外國的古書」望而生畏,總是跨不過文化和時代的鴻溝。區伯平牧師深知讀經並非易事,他在書中特別預備了二十塊踏腳石,讀者踏步其上,可以輕鬆地鳥瞰聖經中最基本的課題,領悟上帝話語的奧妙...
不再背負你本來就不該背的重擔 現在就邀請聖靈成為你的得力旅伴 堆積的帳單、減少的儲蓄、破裂的關係、高壓的工作…… 我們都希望過著充滿活力的生活,卻沒想到這麼快就疲憊不堪。 我們做盡所知一切正確且美好的事,為什麼心中的火焰逐漸微弱,而新的燃料不知道在哪裡? 再也無法獨自承擔了嗎?有個...
書中作者強調:基督徒輔導員在從事諮商工作時,必須同時思考「心理學」、「神學」和「靈命」這三個範疇,俾利從一個具整合性的角度,更客觀地瞭解當事人的問題;其分別強調: 「心理學」評判諮商關係中的情緒和情感, 「神學」應成為諮商的基本要素, 「靈命」則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恩典,並從中汲取智慧。
面對情緒內耗所需要的改變,不是對抗他們,而是學會傾聽:聽見他們的擔憂、恐懼與渴望,才能重新整合那個失散的自己。 本書結合IFS理論與靈性實踐,邀請你展開一段與自己和解的旅程。你將學會設立健康的內在界線,邀請聖靈引導自己的內心,在聖靈的光中,找回那個充滿好奇心、信心、憐憫與勇氣的自我。
如果我們的孩子、所牧養的弟兄姊妹、所帶領的屬下有一些擁有像雅各的生命特質,我們會如何對待他們呢?當他們似乎冥頑不靈,怎麼教導都沒有明顯改變,甚至有時候還騙到我們頭上來,我們要乾脆放棄他們算了,還是繼續給他們改變的機會呢?這些問題實在好難回答,我們可能隱隱約約有答案,難就難在我們知道應該往那個理想的方...
主耶穌說我們不屬這世界,又說祂差我們到世上;基督的信仰是活潑的道、復活的大能,是「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耶穌又吩咐我們「我差你們去……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十:16)。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我們和身處的世界格格不入?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所信的真理,這對於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又意味著什麼?
一場聆聽與觀看的饗宴,重返約翰異象的信息現場,看懂啟示錄的象徵與符號。本書結合藝術、建築與文本的視覺釋經,幫助讀者理解每幅異象圖畫中象徵與符號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意義,進而明白整幅啟示錄大圖畫的信息。
《舊約聖經神學》分三卷對應希伯來正典:「五經訓誨」「先知宣講」「著作聖卷」。通過分析各卷文學結構與神學主旨,聚焦「西乃之約」「亡國被擄」「回歸重建」三大歷史節點,揭示上帝對以色列與外邦的信實慈愛。 先知書不分大小,前後先知共同見證:亡國被擄非關預言應驗,乃呼籲百姓悔轉,破除自義迷思。上帝終極救恩將...
★★★★★ 榮獲美國基督教出版者協會(ECPA)暢銷書 ★★★★★ 禱告,是奇蹟的源頭;是具革命性的生活方式。 從日用飲食到神聖盼望……就祈禱吧! [特別收錄] 作者給台灣讀者的祝福 禱告,是出乎意料的禮物,是你與上帝最強而有力的連結。 禱告是耶穌最令人驚奇的奇蹟源頭,...
Vol.67 No.3 身分的巴別塔:當我們爭執信仰,其實是在爭論「我是誰」 國族、性別、文化、政治、生態等爭議, 在社會,眾說紛紜。 在教會,眾聲喧嘩之勢也毫不遜色—— 關於事工方向、敬拜方式、青年流失等, 爭執此起彼落,癥結在於: 「我是誰?」的爭奪戰, 讓我們迷失於「身分的...
韓國「愛的教會」在門徒訓練、教會增長策略及社會參與方面的成功,使其成為全球許多教會,尤其是西方教會的重要參考典範。本書為愛的教會吳正賢主任牧師集四十年牧會經驗所寫下的代表性著作,深入探討基督徒如何在信仰生活中追求完全與成熟。
★ 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年度好書 ★ 腦神經靈修學首部曲 結合神經科學、人際神經生物學、心理學、臨床經驗與聖經敘事,深刻描繪羞愧如何悄然滲入思想、關係、信仰生活,以及走出羞愧的唯一途徑。
聖經學者蘭迪· 里查茲和中東宣教士里奇· 詹姆斯共同領航,探索聖經中親屬關係、恩主制度、榮譽與羞辱文化、界線觀念等社會元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加真實的聖經世界,讓隱藏在經文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逐漸清晰,幫助我們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聖經圖像。
本書輯自盧雲於羅馬教授的四堂課,帶領讀者重拾四種反璞歸真的屬靈操練:獨處、獨身、禱告和默觀,學習與上帝獨處,擁抱虛空,向上帝赤露敞開,觀照萬事的本質。
盧雲在書中借用了「羅馬城的小丑」這一意象,形容那些毫不起眼、微小外緣的人,他們雖不是主角,卻豁出自己,一邊承擔著生活中的艱辛眼淚,一邊為人帶來安慰、盼望和歡笑,在羅馬這座既充滿朝聖者又充斥著種種暴力的「聖城」中,定志活出有愛的生命,關懷弱小,服事上帝—獨處、獨身、禱告和默觀這四種屬靈操練,正是一齣齣毫不起眼、微小外緣而又愚拙質樸的小丑戲。
(本書中文版前版本名為《羅馬城的小丑戲:對獨處、獨身、禱告及默觀之反省》)
|作者簡介|
盧雲(Henri J. M. Nouwen, 1932~1996),當代著名靈修大師,著作超過四十本。曾於幾所著名大學擔任教授,後赴加拿大多倫多的「方舟團體」黎明之家擔任牧者,服事智障人士達十年之久,直至離世。其作品包括《祢已將哀哭變為跳舞:在時艱中尋找盼望》、《浪子回頭》、《負傷的治療者》、《活出有愛的生命》、《跟從耶穌,每一步都是歸心之路:盧雲給焦慮時代的6堂心靈課》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