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裡的生活家
以植物材料製成的器物,看似尋常,卻因僅能手工打造,擁有工廠大量製作所沒有的溫潤,也是文化記憶與情感之所繫。一個滿布灰白皂跡的澡盆,乘載著親情與一頁臺灣林業史;一張藺草蓆的背後,有著柔軟卻堅韌的母親身影;一束香蕉絲,則維繫著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在這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仍有一群職人與生活家們,以植物生長的節奏生活、傳承著早年時代的技藝,只因他們深知萬物有時,技藝與情感都需要時間。
以社會運動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近年來引起了廣泛關注,具備社會運動背景的作家,以作品作為文化政治實踐,他們書寫生命政治,或者說,書寫反映其生命政治。
解鎖威士忌 99個關鍵字 學威士忌很難嗎?只要喜歡喝、有興趣,就不會覺得難!因為這不是小時候老師指定要背誦的課文,或是長大後老闆交代要完成的工作,而是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所以沒有所謂的學習壓力,只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臺灣鯛民有何懼? 外銷實力極霸 你知道「臺灣鯛」是什麼魚嗎?有人說牠是吳郭魚,正確嗎?2025年4月,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農業部盤點幾項受衝擊較顯著的農產品如蝴蝶蘭、茶葉、毛豆、鱸魚……等,臺灣鯛便位列其中,為什麼?那尾我們印象中,每家(尤其沿海鄉鎮)每餐都會出現,拜拜也常出現的「粗俗(tsh...
台灣咖啡能有今天的快速發展,並且站上國際舞台上成為獨樹一格的存在,這並非是一朝一夕的轉變, 更多的是站在產業第一線的職人們,馬不停蹄的一步步嘗試錯誤並修正,屢敗屢戰,重複著這般往復的過程。如今,咖啡花不僅早已綻放在台灣的各座山頭,光是台灣這座僅36,000平方公里的島嶼,我們就能根據氣候、海拔等因素...
我們期待藉本刊物「SCALE: 尺度」的發行,除彰顯「建築師」角色與行業的行為、面貌,也依此向我們的城市主人來溝通,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建築師這行業可以幫我們的城市與個人生命過程中起積極的作用,借著建築師們的眼睛與文采發掘更多城市生活亮光、也把這些建築人豐富多彩的工作漫想與巧思,暫與社會大眾了解欣賞。
全明星大亂鬥 繼去年集感動、經典,留下許多珍貴畫面「史上最頂」明星賽後,一年一度棒球嘉年華再度登陸臺北大巨蛋,挾著上季好口碑與12強賽冠軍掀起棒球瘋,熱度從售票起就強強滾,開賣僅1小時便宣告售罄,加開外野L2門票也迅即被掃光,賽前近三周即確定迎來首次明星賽滿場,連兩日滿場合計8萬人再寫新猷。
北京‧早C晚A 風靡全中國大陸的早C晚A風潮,映射出大大的京城中,一個個努力逐夢的動人身影。狹窄的胡同內,如今飄出一陣陣咖啡香與酒香,一家家充滿個性的咖啡館與酒館,是北京人、北漂族、外國人共同築起的烏托邦,這裡頭隱藏著一段段熠熠生輝的北京故事。
公職獸醫師 守畜平安 今(2025)年農業界的大事之一,便是行政院核定6月1日起加給「公職獸醫師(佐)不開業獎金」。隨著防、檢疫,及動物保護業務增加,近年公職獸醫師工作負擔日益加重,然而民間獸醫師因臺灣生活形態改變愈發搶手,薪資已逐漸與公職拉開一段距離。
《封面特集》長春高爾夫的進步宣言:過去在高爾夫界,年過50 歲之後就會被歸類為「長春球員」。但隨著現代人壽命的延長,與更多體能訓練知識,現在所謂的長春選手,應該是指大約60歲開始的年齡層。其實在高爾夫運動中,60歲依然是一個能夠繼續提升表現的年紀。在此針對那些感嘆「體力衰退、球技退步」的長春球友們,...
【夏日桃樂事】 夏日應該是什麼模樣? 熱浪來襲的路邊小店裡,大碗公盛滿晶瑩細碎冰沙,淋上繽紛醬料,情人們一口一口愉快分食;或是,路人們在午後雷雨的間隙中奔跑,一朵朵傘打開的鮮豔,亮麗起陰沉天色。 當然,最讓人著迷的,大約是剛剛才在街角買了幾顆水蜜桃,簡單沖過水就忍不住邊走邊吃,陽光...
我們期待藉本刊物「SCALE: 尺度」的發行,除彰顯「建築師」角色與行業的行為、面貌,也依此向我們的城市主人來溝通,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建築師這行業可以幫我們的城市與個人生命過程中起積極的作用,借著建築師們的眼睛與文采發掘更多城市生活亮光、也把這些建築人豐富多彩的工作漫想與巧思,暫與社會大眾了解欣賞。
第九期《原曜臺中》聚焦在臺中市默默耕耘的原住民族文化推動者。他們以語言、詩歌、工藝、教育、社區行動等方式,讓族群記憶與文化根系在城市中延續與發光。無論是族語保母、照服員、部落工藝師,或是用文學與閱讀串連社會的創作者,皆展現出原民文化的多元樣貌與時代韌性。透過這些生活實踐者的故事,展現文化不只是傳承,...
1977年所舉辦的「圖像世代攝影展」中,影像與文字的關係,不再以現實作為唯一度量,而是如何與其他的影像與文字建立並發生關係,藝術史上稱之為「圖像世代」(Pictures Generation)。 回顧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所言,當電視、電影、廣告、海報等無數圖像充斥於日常的世界到來,「照片打...
■植物學裡的生活家
每個生命,若追溯到最原初的感受,觸感必定是認識世界最直覺的方法。我們都曾經把皮膚當作未知之眼,去碰觸各式軟綿、粗硬、光滑、溫熱⋯⋯的材質,再一一建構出器物的長相和形象,直到熟悉它。因此,若說器物的材質關係著生命之初的養成,並不誇張;以原始植物加工的器物,保留著植物特有的材質,對觸感來說,正具有不同的表情。
以植物材料製成的器物,看似尋常,卻因僅能手工打造,擁有工廠大量製作所沒有的溫潤,也是文化記憶與情感之所繫。一個滿布灰白皂跡的澡盆,乘載著親情與一頁臺灣林業史;一張藺草蓆的背後,有著柔軟卻堅韌的母親身影;一束香蕉絲,則維繫著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在這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仍有一群職人與生活家們,以植物生長的節奏生活、傳承著早年時代的技藝,只因他們深知萬物有時,技藝與情感都需要時間。
■PART I 手藝家的草木之道
20幹 × 塑型|檜木 李老居
26莖 × 編織|藺草 劉彩雲
32莖 × 編織|苧麻 阿布斯
38莖 × 編織|香蕉 嚴玉英
44葉 × 編織|鳳梨 許玓維
50果 × 染色|柿子 田春蘭
■PART II生活家的好物名單
56臺北 × Campobag團隊|小麥
60台南 × 有時甘杯|黃小蒨
64花蓮 × O’rip生活旅人|黃啟瑞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