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店長
周偉航

當月店長 ── 周偉航

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專長為倫理學、價值學、流行文化、宗教現象等等,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與國防大學,同時擁有UDN、蘋果日報、商業周刊、 ETTODAY、壹週刊、東網等六個定期網路時論專欄。

給讀者的一段話 ──

該怎麼挑選推薦書單呢?我考慮了好一陣子,最後決定以「對於不特定的讀者來說,我與其他推薦者最大的差異是什麼?」這個問題來做為我挑選書單的價值標準。

我有兩個工作。第一個工作是時論專欄寫作,主要探討政治現象;第二個工作是在大學教書,主授是哲學。看來有點分裂,但兩者都同是在挖掘關於人性的點點滴滴。

不論是對於政治現象或哲學議題,我總反覆強調「人」的關鍵意義。「概念」固然重要,但一個個的「活人」更加有趣,也更能解釋變化的原因。我們總該探究人們如何行動,如何為善為惡,如何取得價值與樂趣,如何建構公共領域,如何涉入政治,如何反對世界,如何拆解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終極關懷。

所有人都可能在自己的一生中「經歷」了這個過程,但絕少有人真切「體認」到這個過程。在哲學中,我們希望透過「反思」來促進人們對這過程的理解,而我認為「閱讀」也可有類似的效果。不論是學術專書、小說、記實散文,只要觀看,就有機會進行一場關於人性的巡遊。

我最後決選的書單,是從人類學出發,再進入倫理學、文學,而後是停留在政治與社會科學的領域。先從「知識」出發,再觸碰個人價值的「情感」部份,最後涉及公共領域的「意志」衝撞。但你不一定需要按照這脈絡來閱讀,其整體是個知情意的循環,每本書都是絕佳的切入點。

當然,這每份書單中的每本書談的都不是什麼絕對真理,那只不過是一派說法。你可能會對作者的主張不滿意,或許會越讀越懷疑,但這才正常,這才是我在選編書單時的主要考量。

我認為閱讀活動本身並不是為了信服,而是為了挑戰自我現有的價值觀。沒必要花太多時間接觸和你想法同步的東西,你該多去觸碰那些挑戰腦中常識的內容,才可能「撞」出獨屬於自己的成果。

因為閱讀是我工作內容的一部份,也讓我的閱讀量多出旁人數倍,而且往往不是我想讀的東西。這不但能幫我拓增知識內容的廣度,也能讓我改善自身的思維結構。

透過這種「不想讀而讀」,我察覺現有的知識結構與處理知識的方法,正高速演化、改變。這很可能是因為數位時代的影響,紙本帝國開始崩解,而形態各異的數位內容不斷刺激我們的感官與大腦,造成我們的偏好也隨之改變。

唯有不斷閱讀,才能追上這種知識「變形」的速度。我認為在將來,數位出版將不只是紙本出版的副產品,而是網路原生的產品,而且因為免除了實體生產的固定成本,將遠比紙本產品更有競爭力。

但那會是什麼?

我不知道。即便是我從事網路時論專欄寫作,但這個領域的內容與形式變異速度,以「季」來評估都嫌太慢,因此我也很難預測接下來的數位閱讀會以什麼形式呈現。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需求端的讀者才能回答。

像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你顯然是以數位閱讀的方式接觸這篇文章,但這不見得最能符合你心中真正的欲望。你最想要什麼形式的內容?可以躺在床上看又不傷眼的?能夠在搭車的過程中穩定的呈現?還是隨時可以轉變成為聲音的文字?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不妨就從現有的數位閱讀開始,試著找出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