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店長
林大涵

當月店長 ── 林大涵

林大涵

1987年生,學生時代舉辦藝術、科技、論壇等多種活動,2012年4月共同成立flyingV群眾募資平台,2014年成立臺灣第一間專為群眾募資服務的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期望所有創作者都能透過眾人的力量,為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好的未來。


選書思路

被政大退學、重考上台大,林大涵替台大藝術季拉贊助時,第一年拉了一百多萬,第二年高達兩百多萬。「錢夠了,那我們來找點人吧,」邀約部落客參與活動時認識的窗口,後來不只給了他第一個實習兼職的機會,更是一路引薦人脈,讓他接觸群眾募資的推手之一。

懷抱對群眾募資的熱情,林大涵於2014年創立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日前與文策院攜手,成立天使放大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開發投資公司,採收益回報型投資(Revenue Based Financing,RBF)商業模式,特別適合內容創作型商品與團隊。

「你的能力是一,後面的人脈是零,」一年閱讀量逾三百本的林大涵,習慣從閱讀裡找答案,認為除了建立自己的底蘊,更需懂得如何尋求、運用他人的力量,朝「眼裡有人、心中有夢、囊中有錢、手上有書」的人生走去。

本月店長林大涵的三個選書方向,也是朝這樣的目標走去——


方向一:了解並運用自己以外的力量

作者阿曼達.帕爾默(Ameada Palmer)是音樂圈裡做群眾集資做得最好的人,至今仍是Kickstarter上,音樂類集資紀錄金額的保持人。這本書很重要的概念是「一個最好的合作關係並不是你請求他,或是他請求你,而是兩個人互相合作。」群眾集資也是想傳遞同樣的感覺:你不是去打賞誰,而是去參與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書裡分析許多厲害的社群案例、探究內心構成。最讓人喜歡的是作者們一邊介紹案例,一邊也試著說服讀者。如果你能有意識地,把自己放在讀者後面一點的位置,就可以一邊享受精彩案例剖析,一邊享受被動員的感覺。

讀劉軒的書,有時會覺得他寫的東西好像沒有很了不起,但就是可以讓你很舒服的,一點一點閱讀下去。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深厚的知識,人真正的專業,正是用別人聽得懂的話,告訴他不懂的事情。當我們想運用別人的資源,就有責任讓對方聽懂這件事。有時我們怪東風不來,但很多時候東風來了,我們卻讓貴人喝西北風,如果能弄懂相處之道,肯定助益良多。

我是公司員工公認最不會誇獎人的角色。

我常覺得沒罵人就是誇獎啊,但事實真的不是如此。

除了好好說對不起,我也在學習怎麼好好說謝謝,能夠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心是很重要的。

這兩本書中說明非受迫性思考與行為失誤,這是非常實用的。

人之所以能對自己、別人好一點的原因,在於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而能把一件事賦予理由、原因,也比較好接受或放下它。


方向二:高速世界裡尋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這本書我經常看幾篇就停下來,覺得已經吸收到頂點了。

書裡有對大學畢業生的忠告,也有許多是從大學畢業後、工作期間都非常受用的建議。 不少內容我現在來看仍受益良多,那應該就是對所有人都很有意義的內容吧?

六七年前,我曾經去書店惡作劇,把所有「XX歲前該知道的事」相關書籍排在一起(當然有好好擺回去),心想「天啊,該知道的事也太多了,」但的確絕大多數的事情,不分早晚,都是你該知道的。

哈拉瑞系列講述某些東西你以為是這樣,但其實不是。

我算是必須追逐與搭乘趨勢的人,閱讀的時候覺得豁然開朗,我們的確可以從歷史裡找到解答。

這本書提醒我不要認知閉合,你現在所認知到、感覺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書裡的專家會犯錯,作者是有理想、有專業、有自信的人,但他也會犯錯。這讓我釋懷,也許有很多東西和想像的不一樣,但我們必須持續探究,在當時、當地最好的真相。

強大的單元職人漫畫。

除了主角的成長、主線劇情變動,內容講的是人生與工作。譬如人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很賽?就是發生三種錯誤時:自己的錯、別人的錯、不能怪任何人但總之就是犯錯了,這三種錯誤發生時,就會覺得幹麻做這一行,這個概念在現實中屢試不爽。此外,後期天才酒保佐佐倉溜在帶新人時,提到許多工作的態度,對當時以工作為重心的我,非常實用。

我以前很討厭領導課、幾堂課這種書籍「媽的我從小上這麼多課,你還要我繼續上課?」,如果我十堂課都做不到,但又覺得有道理,這就是個有意思的東西了。


方向三:如何提昇自己的專業價值

專業教別人怎麼講的講師,是很厲害的,這本是所有在當講師的人,都很推薦的參考書。我太太有在角川動漫教輕小說,看了也覺得受益良多。

書裡提到「不要相信和你的利害關係不一致,卻說要幫你提供專業服務的人。」這句話超級重要,我們公司就一直有注意這件事。

很適合和《真確》一起讀,你以為沒關係的事情,其實彼此是有關聯的。 這本書也提醒你可以多嘗試不同方法、再做出判斷。

閱讀的時候頻頻點頭,覺得「嗯,對,沒錯,就是這樣!」

看這本書時,若嘗試扒掉必要的形象包袱,會感覺作者真的在面前分享故事,這是非常可貴的。作者瑪格麗特是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也是我的老師。人生不見得有機會交換身份,也不見得能成為更大規模公司的經營者,但如果可以看看她在想什麼,拓展視點,必定能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

作者在書裡揭露自己的方法論,我也有幸和作者請教過創業。 他身處的位置,是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去的方向,而理解不同領域的人是怎麼做事情,就是提升專業價值的方法。

  • 《顧問成功的秘訣》

這是我最推薦的書籍。

這個方向的選書多針對顧問和服務業,但我認為每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是別人的顧問。這本書能讓讀者理解「不是你的人他可能在想什麼?」進而讓你掌握該如何教他、什麼東西可能影響他,當個成功的顧問。

最後這是我老婆出的書(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