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店長
柳美里

當月店長 ── 柳美里


柳美里

韓裔日籍的日本知名作家。1968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16歲從橫濱名門高中退學,不久進入劇團擔任演員並開始寫作,1993年以小說《魚之祭》獲第37屆岸田國士戲劇獎,創造了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紀錄。1996年以《家夢已遠》獲泉鏡花文學獎、野間文藝新人獎;1997年以《家族電影》獲日本純文學界的指標芥川獎,成為日本極少數30歲之前即獲得如此重要獎項的作家之一。其代表著作包括:《命》、《魂》、《生》、《聲》、《口紅》等,作品也曾改編成電影、舞台劇等。

2011年福島核災後隔年,她因接受南相馬市電台邀請,主持震災廣播節目和東北結緣。之後,以行動支持無懼返鄉的居民,2015年舉家遷往福島南相馬市,後遷居小高區,開設複合型書店「Full House」(フルハウス),持續在地深耕至今。


柳美里新作:《JR上野站公園口》
蛻變中的柳美里──從「療癒書寫」到「悲憫眾生」




▌ 柳美里老師的現況

二○一一年後,在日本三一一核災後駐居福島,並在該地開了一間書店,曾經有採訪詢問柳美里老師:「為什麼決定開一間書店?」她說:「高中二年級時,曾夢想一個安靜美好的畫面,希望在雨天在等待爸爸媽媽接送期間,車站附近能有一間書店,這樣既可以買書,又可以吃些點心。」直到現在,她仍是一位作家、劇作家以及書店經營者。

讀者所知的柳美里,是從關注自我開始,多在解決自身及家人之間的難題,《JR上野車站公園口》則是呈現出他人的幸福與苦難,表現了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的創傷及被遺忘的人們。


▌ 選書思路  透過文字,重建遺失的風景

1、想為災區遺失的風景做個標記,編寫一個新的故事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我第一次到訪福島縣南相馬市。這一天是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子發電廠將半徑二十公里內的區域設定為「警戒區域」,並撤離居民的前一天。

從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我與福島的連結。

我認為自己的所有都存在於過去。所謂的過去,並不是只有自己活著的時間。
在自己出生之前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是我不知道他們姓名的祖先、許許多多的先人們所生活、經歷過的時間——數百年、數千年、數萬年的光陰,都記錄在我的細胞裡,成為記憶。而這個記憶的累積,就是過去。

人是無法和這樣的過去切分開來而生存的。

一個人的過去,或許有一些瞬間會被幸與不幸、走不走運、善與惡等重大的舵給引領。但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重複一些沒有必要特別汲取出來討論或書寫記錄下來的瑣碎日常。然而核子發電廠事件所奪走的,正是這樣的日常。但是海嘯和地震所引起的破壞是肉眼所見,由放射性物質所引起的汙染卻是看不見的。

無論什麼樣的光景,都有著形成這個模樣的漫長過去。這個過去包含了喚起人們想像力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成為歷史,演變成將人們帶向未來的推動力。

然而就在某一天,所有的人都從街道上被抽離了——無論是家園、車站,都從那一天起,開始刻劃成為廢墟的光陰,與人們記憶中的光景產生了斷裂。隨著時間越久,這個裂縫也就越深。
決定留在這個城鎮的居民,決定離開此地的居民,沒有人的心是毫髮無傷的。
和自己的孩子分離,孤零零回到出生長大的家裡,最終自殺或孤獨死去的老人層出不窮。

儘管如此,老人們仍然不願離開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到陌生的土地生活。對他們來說,他們並非是想要在這裡生活而回到這裡,是因為想要在這裡逝去而回來的。

當我在思考「小高產業技術高中」的學生們需要的是什麼時,左思右想後,最終得到的答案,是在小高車站附近開一間咖啡書屋。只要在店裡放上可以寫作業、吃點小東西的大桌子,就可以成為學生們等電車時聚集之地,或者等待家長開車來迎接時的碰面地點。

❐ 推薦書單——書店經營人視角
• 夏目漱石《
• 川端康成《少年
• 竹林出《小津安二郎的軌跡
• 太宰治《美男子與香菸【經典珍藏版】
• 森鷗外《澀江抽齋

❐ 推薦書單——日本關懷視角
• 姚巧梅《地獄是可以克服的
• 松本創《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
• 河合雅司《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2、努力追求文字的力量,目的是通過文字還原場景

我在想著與台灣的關聯,二○○二年,我曾經到訪台灣,但我從來沒出過國,因為一來不喜歡坐飛機、二來不喜歡和陌生人見面,但是那天早上我在台北街頭跑了一個鐘頭,看到台灣的媽媽推嬰兒出來散步、老人打太極拳,心中很想下次還有機會再來跑一圈,很感謝,才讓我有機會與擦肩而過的你們發生關連。

我喜歡跑步,因為感覺跑步與寫作很像,腳步只能不斷一直往前去。另一方面,「跑步可以瞬間雙腳離地,那是暫時脫離現實的時刻」。

❐ 推薦書單
• 章蓓蕾《明治小說便利帖:從食、衣、住、物走入明治小說的世界
• 角田光代《幾千之夜,昨日之月
• 關家良一《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


3、親手把文字的釘子敲進現實裡,是自剖還是贖罪?

我一直認為,已經成為書籍的作品,便不再是作者的所有物,而是讀者的東西了。所以我覺得作者不應該對自己過去寫的作品說太多。

我並不會再去讀自己已經出版成書的作品,一旦寫完小說的最後一行字,我就會把原稿交付給負責的編輯,經過反覆推敲、結束對校後,這個作品就不再是我的所有物了。所以就算有人問我關於內容的問題,我也只能回答:「你(訪問者)應該是比我更瞭解吧。」我並不是以一種「讀者們,快來看我吧!」的心態,想要寫出「私小說」的。

我甚至對「私小說」這個說法有種牴觸感。

所謂的我(也就是日文當中的「私」),是一個與外界世界或他人交流而編織出來的存在,換言之,所謂的「我」即是「他者」。自從我出生以來,直到寫出這個作品為止的人生當中,歷經了各式各樣的經驗,這又與他人的經驗交織在一起,不可切分。我認為我的小說就是描繪了這些東西交織在一起時所產生的「結」,又或者是我試著把手指伸入這些結,試著解開,再重新編織後所產生的模樣。

❐ 推薦書單——我視角
• 內田百閒《貓小說集:日本文豪筆下的浮世貓態
• 岸政彦《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
• 村上春樹《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 山本文緒《自轉公轉


※ 本文感謝 《聯合文學》雜誌 協力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