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尖失控、眼球失速的年代
找到全人發展的平衡點
恐懼錯失任何新訊息、收到訊息必須立即做出反應或回覆的焦慮,或是總有聽到鈴聲或感覺振動的錯覺而不斷檢查手機或其他可攜式裝置……
回顧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也曾這樣的「驚慌失措」?這個現象,過去不曾發生,是各種可攜式連網裝置普及後的科技時代所獨有的「恐懼」。根據《遠見研究調查》2018年的報告,有超過六成的人,只要有一定時間沒上網,就會覺得好像錯過什麼;甚至,近五成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會坐立不安。這樣,代表已經網路成癮了嗎?答案卻也不然。
本書特色: 1.見微知著:透過隨處可見的地址,引領我們思考背後的身分、階級、種族等社會議題。 2.全球視野:橫跨美、歐、非、亞各洲不同國家的門牌號碼,展現各地的文化和風俗民情。 3.取材多元:從歷史資料到口述訪談,描繪出許多彷彿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
在台灣社會中,長女常常承受各種期待,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最好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同樣是子女,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為了探究「長女」如何養成,作者透過觀察與採訪,紀錄了十幾位長女的生命故事,涵蓋不同世代與階級。這些故事呈現當代台灣「女兒」、「女性」在...
★★★ 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 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愈來愈覺得這個世界冷漠、自私、甚至可怕? 社會不公、假新聞、詐騙橫行,讓我們愈來愈難相信他人, 也愈來愈懷疑,人性是否早已腐敗?
美國上流家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有錢人都生三胎? 耶魯畢業的富家女為什麼選擇當全職媽媽? 每小時一萬六千元的親子課程在上什麼? ──問他們的保母就知道! ★房慧真、鄧九雲 誠摯推薦
男生當什麼女性主義者? 正因為女性主義與男性的人生息息相關, 且能為男性解除枷鎖、得到不亞於女性的真正自由。 所以,無論男女,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一個被焦慮養大的市場,靠時間估值、用科技包裝, 在這場冷凍革命裡,當愈來愈多人忙著以科技延長時間,以資本換取更多選擇, 我們是否逐漸忘記,生或不生本來就是與生俱來的自由? \\烏恩慈(烏烏醫師)共感推薦// \\感電出版 × Dr.情趣 聯名活動:購書即享專屬限量贈品//
電玩歸電玩,政治歸政治!只要夠好玩,有什麼不可以? 結果就是厭女思維、微交易斂財、剝削式開發生產充斥…… 電玩能改變世界,問題是,改成誰喜歡的模樣? 金獎電玩工作室產業評論家 Marijam Did直擊電玩產業的反思之作
曾參與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峇里島恐攻爆炸案、 黛安娜王妃車禍調查、坎布里亞郡槍擊案、加瑞斯.威廉斯神秘死亡案, 英國權威法醫病理學家理查.薛賀德的犯罪實錄╳人生體悟之作── 是什麼樣的犯罪意圖、什麼樣的作案手法, 讓無辜的生命成為不幸的受害者? 薛賀德醫師切開屍體,解開謎團, 卻也揭開了...
•國際權威經典首度中譯 •大學課程與司法心理實務指定教材 •全面呼應台灣司法改革與法庭科學的進展 司法是處理人的問題,心理學是人類行為科學的典範 本書開展一場最全面的法律與心理的對話
波蘭最重要文學獎Nike Award得主 驚心叩問「垃圾文化」的生態浩劫觀察實錄! 人類經濟已落入只有加速發展、加速產生廢棄物的情況下才能維持。 每個人可以如何務實行動?
本書將是你最後一次能讀懂霍金的機會 牛頓給了我們答案,霍金卻給了我們問題。 而且霍金所提出的問題,仍將在往後數十年間, 持續引領出重大的突破與進展…… 我們將可歸因於,我們是站在霍金肩膀上的緣故。 ——索恩(Kip S. Thorne),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連續7年登上美國亞馬遜犯罪紀實類暢銷排行榜 ★Amazon4.7星,入選年度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作品 ★Goodreads4.4星,入圍年度讀者選書最佳非小說類獎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尼克.比爾頓震撼人心的史詩級巨作! ──服刑12年,川普連任後首位特赦囚犯── ──好萊塢導演操刀,...
恐懼錯失任何新訊息、收到訊息必須立即做出反應或回覆的焦慮,或是總有聽到鈴聲或感覺振動的錯覺而不斷檢查手機或其他可攜式裝置……
回顧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也曾這樣的「驚慌失措」?這個現象,過去不曾發生,是各種可攜式連網裝置普及後的科技時代所獨有的「恐懼」。根據《遠見研究調查》2018年的報告,有超過六成的人,只要有一定時間沒上網,就會覺得好像錯過什麼;甚至,近五成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會坐立不安。這樣,代表已經網路成癮了嗎?答案卻也不然。
對於網際網路相關議題的探討,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機構的思考角度,由過去認為使用網際網路是知識涉獵工具的改變,到如今深入家庭關係、社群關係、人際網絡連結、認知行為改變、生理和心理影響等目的性研究。
跨越世代,人類追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始終不變,只是透過網路與數位科技裝置,改變了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與生活的頻率。
迷戀網路、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不一定就是成癮,但如果無法及時約束、控制,有朝一日發展成「網癮」也未可知,而這也是網路沉迷受到各方關注的重點。是否染上網癮,必須經由專家嚴謹評估,釐清是否失控進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手機、平板電腦、桌機……指尖輕點實體或虛擬鍵盤,眼球在螢幕之間來回穿梭。置身全網時代,人類如何與新世界和平共處?本書從三大觀點、五大構面、八大現象、兩大方向,與身為數位原住民或數位移民的你,共同思考這個關鍵問題。
▍作者簡介
邱玉珍
醫藥記者裡的「老屁股」。健保開辦那年,開始接觸醫藥新聞,不敢說對醫藥新聞有多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有人說起醫藥重大新聞事件,絕對說得上嘴。
陳清芳
從醫藥記者出發,以公衛社福大小事鋪路,在鍵盤上練功,至今仍未出師,希望將輕盈的、沉重的、美麗的、醜陋的、青春的、老邁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為跳舞的文字,躍進閱讀者的腦裡。
楊琇雯
曾任《蘋果日報》副刊醫藥組組長,現為自由作者。關注全球衛生、志願服務、倫理學等議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