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推薦人桑普說的:「香港獨立」這四個字,在許多香港人眼中,猶如眼中刺,更如計時炸彈,避之唯恐不及。從政的,怕被褫奪從政資格;從商的,怕被紅色資本針對;評論的,想要明哲保身而知所進退,希望「小心駛得萬年船」──他們都以「港人多反對、外國不支持、共諜才推銷」這三節棍,來告訴主張香港獨立的人:「閉嘴、休想、停手」,以致他們活像十惡不赦。
疫情上海封城期間,《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陷入了政治抑鬱,每天邊刷手機邊流淚。「我想要做點什麼,能夠和中文世界的人直接溝通,也藉此擺脫深深的無力感。」 她做了「不明白播客」,試圖回答:為什麼中國走到了這裡?本書從不明白百期訪談中精選出15篇,深度解碼中國的黨國體制、經濟困局,普通人的愛與苦,抗爭與...
化繁為簡 精選美國重大司法案件 拼湊出一部當代人類最迫近「正義」的成文憲法 理解美利堅核心價值 就從理解憲政演進開始 國民法官時代必備!認識美國法律史的第一本書
2009年,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畫」,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至今十年已經過去,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都變成中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我們還能知道...
將近2,000,000港人站上街頭,這一刻,他們為何挺身而出? 從2014年雨傘革命後寫起,爬梳「反送中」運動的來龍去脈 呈現6/9、6/12、6/16、7/1大遊行及示威現場--
「誰」有權述說香港的歷史?「誰」能夠決定香港的未來? 港英政府?中共政權?還是每位「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的人們? 讓中國懼怕的事物,就是記憶的力量, 我們必須想辦法不斷記得, 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一切……
香港開埠後,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便由荒涼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此段歷史可謂波譎雲詭,充滿傳奇色彩,過去一直被形容為「神話」。本書作者嘗試在不同歷史檔案或文獻中耙梳鈎沉,透過分析不同商業家族的起替興落,有系統地探索1841-1941年間,香港社會走過的曲折歷程。
本書聚焦八個在香港金融歷史上具轉捩點的關鍵年份,分析當年重大金融事故的來龍去脈,帶出香港一百多年來貨幣、銀行以及證券資本市場的演變,從中見證香港如何在回應各種危難與挑戰中,逐步建立穩健的金融體制,最終從一個被稱為「荒蕪石頭」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媲美紐約、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
成功的香港企業,大都有着濃厚的家族元素。這些世家大族的形成,均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本書作者為了研究華人家族企業在香港的成長和發展,梳理了大量檔案和歷史資料,更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
2019 年伊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 年之際,向台灣提出在「九二共識」下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蔡英文隨即回應「一國兩制」並非台灣共識。 網上不難看到一句話:「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實行「一國兩制」將近 22 年的香港,經歷了沙士、雨傘運動,當初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下,香港的政制...
作者余杰則指出,在中共的打壓和中國兩千年中央集權的文化和政治傳統這雙重束縛之下,港獨確實「難如登天」,但承認其困難並不意味著就放棄這一理想。他認為在現階段,港獨還停留在理念的探討和傳播層面,港獨要形成一種得到廣泛認同和支持的社會主流思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港獨的實現,除了港人自己的努力之外,還要等待國際大環境出現變局,特別是中國走向崩解。
本書分為五卷,並收錄由香港眾志提供的反送中相關珍貴照片。作者在這本書中反覆強調的主題是:香港不是早已被中共馴化的北京、上海、廣州或深圳,香港如同雅典、耶路撒冷、日內瓦和但澤,是一座充滿榮光、擁抱大海的自由之邦。香港人比表面上已經獨立的新加坡更獨立:新加坡不過是李光耀家族經營的一所幼稚園,李顯龍有什麼資格對香港人以一城敵一國的自由之戰指手畫腳?沒有人能奪走香港人的自由之心,即便威脅要將「分裂分子」全都「粉身碎骨」的習近平也不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感謝 法學博士,獨立評論人 桑普 專文推薦
※感謝 香港眾志 圖片提供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