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拜佛

3 人評分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60.1K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字數: 2,720
電子書售價:NT$ 0
暢讀包
輕暢讀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南海古佛慈訓

夫天道自然,人性俱足圓滿般若,從容而可到達波羅蜜也。

人生下凡,物慾所蔽,放失本心之作為,識神當權,不知還鄉之路,流浪他鄉客地,認苦為樂,醉生夢死實可憐可憐。

孟子曰:山徑之谿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六萬餘年之山徑谿間,而茅塞之矣,故要求道。

人生落後天迷眛本真已久了,道雖然各自俱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之俱足,久而不能顯現,故須要求道,得明師之指點,顯露本來之面目也。

至於道者天命也,在天曰理,賦人曰性,人皆得天命而謂性,故曰,天命之謂性。

既然,道則是理,理則是性,此性是天道之化名,所以性可謂佛也。

性既然是佛,故佛與性之名詞雖異,而本一也。

人之性,本為道,為佛,還求什麼道,學什麼佛否,這都是自家之物,何必向外覓道,向外覓佛,所謂以道覓道,以佛覓佛耳。

因為人有道方可以成道,人有佛方可以成佛,所謂成道與成佛之名詞,這都是未達彼岸之假名詞,至於大地無眾生之時,哪有佛之名言耳。

其實求道二字是求知之意,為求知道耳,知有大道,知有天道之性,而使其恢復本來之面目,與天地合其德之謂求道之意義。

故求道得道,並非真的求道,亦非真的得道,更非真的成道,故不是重新得來之道。

人之性雖曰天理,更有三能也。因為理,理之動則是能,此能是人之生命力,萬物亦然,具有生命力,與天地之理同在,因有生命力,為欲維持生命之本能,故有食,為欲延續生命之本能,故有色,為光大生命之本能,故有道。

道為性之本,與宇宙之真理同在,這就是宇宙之同體之謂公,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求食與色,此則為私,從其公則聖,從其私則凡,所謂求道之求知,乃欲明本識末也。

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放什麼心耳,放失本來之天心,此天心若放失,只是求食與色,故道不現,為求到道之流露,當然就要求明師。

當今之世,人生不知自己有道,以為道是身外得來,猶似魚之在水,不知有水,人之在道,不知有道,沈迷在物慾妄想之中,故以求道二字誘之於入道,再次第講解成全,使人人明其本體,至於全體之大用,在表裡之精粗達到者,是為復性之初也。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0

    自序 道者理也。不明理。焉修道。故欲修道。必先明理。明理之法無他。全在有疑必問而已。惜乎世人。皆恥下問。以故愈疑愈迷。迷而不悟。離道遠矣。夫本道自開普渡以來。原子。不為不多。然而求其能明理修道者。則又寥若晨星。此何故。是皆由於有疑不問。問而不能領悟之故也。余因有鑒於斯。乃有疑問解答之作。是書共分上...

  • 電子書: NT$ 0

    南海古佛降序 慾念俗事沾滿身 事到臨頭求苦難 勸君勤修大道進 化戈為平無事關 天道降世為迷因 苦修行功立道根 能了生死一大事 才稱西方不老僧 天道降世,乃為解脫眾生一大事因緣而下傳也! 皇母慈悲眼觀苦海眾生,沈迷於慾海之中,迷失了昔日降凡渡眾的大愿也!呼嘆!眾生下凡之後為利、名、財、色...

  • 電子書: NT$ 0

    第一章天道是什麼 天道者佛性要歸天堂之路也。吾人未生之前,皆為一靈性住於理天,理天就是靈性之故鄉,吾人當初靈性下世,投胎為人時,是從一條正路而來的,直到年邁壽完,欲離世間,却不知從何而返,迷失當初來的正路,從此遍走四門,墜入地獄輪廻,生死轉變而不休矣。惟有大智慧之人,能徹悟人生要受生老病死輪廻...

  • 電子書: NT$ 0

    白陽弟子進修先天大道應有之基本認知 修道要承先啟後 師尊、師母不在世,我們如同失去父母的孤兒。可是吾們點傳師、壇主、講師皆是代表師尊、師母領導後學,希望眾生脫苦海、登彼岸,不能忘了自己的誓愿與自己的責任,我們是領導者,我們自己先要做好模範,如佛規禮節,素日生活、言語行動、克苦耐勞、德行火...

  • 電子書: NT$ 0

    目錄 道 人生 生命、生活、生死 悲觀、樂觀、中觀 無始、無終、無常 利他、利己、利一切 生死苦樂 學佛應有修養 道的平凡 疏導人性、調和心情 貪嗔痴三毒 攝情歸性、返觀自在 堅信心、陪道苗、行善立德 識眞假、知苦樂、勿執我 因果報應 體認空的眞義、打破名利觀念 ...

  • 電子書: NT$ 0

    智慧如水順溪流 萬事如意順理行 理性本在內心頭 豁開心頭自然明 水能行千裡路,因其能順應大自然。人要萬事如意,必須順天理行事。人順天理行,是謂智慧,順人意而作,是謂聰明。 每個人本來俱有天賦的理性,只要我們順著良心做事,智慧就在其中,但是若用心用腦思索利弊得失,再來行事的話,那叫做聰明。...

  • 電子書: NT$ 0

    釋:知命與立命   夫者,古今修道之士,無不以本性超脫而遍訪明師,惟求修道成佛,然而成道者卻鮮矣。   今逢皇天慈憫,大開普渡之門,明師應運轉世,如緣得聞上乘大法而不知立命者,似同入寶山卻空手回,惜哉乎!明心者乃知命;見性者即立命,汝能知命立命而修持有恆,聖佛仙真常相左右,或者沈淪四生六...

  • 電子書: NT$ 0

    自序 一貫道真理,會五教而同歸一貫,含萬法而盡入中庸,是應運於末世,眾生容易修持得渡的法門。 世界上有五大宗教,儒、釋、道、耶、回也。五教聖人一世說法,皆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定法,是以方便智說方便法,用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也。此正與孔聖之因材施教。孟子盡心篇曰:「君子之所...

  • 電子書: NT$ 0

    序   世態猖狂,道德淪喪,令人悲痛!今之社會人心不古,只圖名利,不顧道德,實在令人心痛也。   社會道德之表現,可見人心之好壞,今世之人往往拋開堯舜之風,步入於沉淪不復之境,使得罪業日益深重,不能自拔,故常導致於己身數世無以翻身之苦難,應多省思也。如今奉命著作「社會道德省思」,應屬良劑,以度世...

  • 詳細資訊

    南海古佛慈訓

    夫天道自然,人性俱足圓滿般若,從容而可到達波羅蜜也。

    人生下凡,物慾所蔽,放失本心之作為,識神當權,不知還鄉之路,流浪他鄉客地,認苦為樂,醉生夢死實可憐可憐。

    孟子曰:山徑之谿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六萬餘年之山徑谿間,而茅塞之矣,故要求道。

    人生落後天迷眛本真已久了,道雖然各自俱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之俱足,久而不能顯現,故須要求道,得明師之指點,顯露本來之面目也。

    至於道者天命也,在天曰理,賦人曰性,人皆得天命而謂性,故曰,天命之謂性。

    既然,道則是理,理則是性,此性是天道之化名,所以性可謂佛也。

    性既然是佛,故佛與性之名詞雖異,而本一也。

    人之性,本為道,為佛,還求什麼道,學什麼佛否,這都是自家之物,何必向外覓道,向外覓佛,所謂以道覓道,以佛覓佛耳。

    因為人有道方可以成道,人有佛方可以成佛,所謂成道與成佛之名詞,這都是未達彼岸之假名詞,至於大地無眾生之時,哪有佛之名言耳。

    其實求道二字是求知之意,為求知道耳,知有大道,知有天道之性,而使其恢復本來之面目,與天地合其德之謂求道之意義。

    故求道得道,並非真的求道,亦非真的得道,更非真的成道,故不是重新得來之道。

    人之性雖曰天理,更有三能也。因為理,理之動則是能,此能是人之生命力,萬物亦然,具有生命力,與天地之理同在,因有生命力,為欲維持生命之本能,故有食,為欲延續生命之本能,故有色,為光大生命之本能,故有道。

    道為性之本,與宇宙之真理同在,這就是宇宙之同體之謂公,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求食與色,此則為私,從其公則聖,從其私則凡,所謂求道之求知,乃欲明本識末也。

    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放什麼心耳,放失本來之天心,此天心若放失,只是求食與色,故道不現,為求到道之流露,當然就要求明師。

    當今之世,人生不知自己有道,以為道是身外得來,猶似魚之在水,不知有水,人之在道,不知有道,沈迷在物慾妄想之中,故以求道二字誘之於入道,再次第講解成全,使人人明其本體,至於全體之大用,在表裡之精粗達到者,是為復性之初也。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21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