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的一生
0 篇書評

憨山大師的一生

7 人評分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531.8K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字數: 37,878
電子書售價:NT$ 0
暢讀包
輕暢讀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一、出家前的生活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一天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母親很歡喜地把童子抱了起來,從此以後就懷了孕。

到了明並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誕生了一位白色雙層胞衣的胎兒。當剝去胞衣洗濯時,整個室內充溢著異常的香氣,這似乎預告中國將行一位巨人出來重振佛教宗風了。

父母為這奇異的嬰兒取名為大美。好事多磨,這位嬰兒走進人間後並不順利。第二年,當大美周歲時,生了一場嚴重的風疾,病得幾乎死去。慈愛的母親見醫藥無效,就在觀音大士前至誠祈禱,並許下願說:「觀音大士啊,如能使我兒大美重病痊愈,我就讓他長大後出家為僧,住持正法,來報答菩薩的大恩!」過了幾天,病果然痊愈了。為了使大美的生活順利,母親又把他的 名字寄託在村中的長壽寺裏,並改乳名大美,稱為和尚。

幼年的大師性情好靜,常常喜歡獨自一人靜坐思考問題,不喜歡與村裏的孩子們一起遊戲。祖父見孫兒整日獨坐,經常對人說:「這孫兒好像木樁一樣。」

叔父平日對他十分鍾愛,一日忽然死去。他從外面進來,見叔父躺在床上,母親過來對他說:「你叔父睡著了,你可叫他起來。」於是他叫了幾聲叔父,但不見叔父回答,只聽見嬸母悲痛地哭叫著:「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便滿腹疑團地問母親:「叔父身體明明在此,又到哪里去了?」母親回答說:「你叔父已經死了!」他又問:「死了到哪里去了呢?」母親沒有告訴他,但他對「死了到哪里去」的問題,越發懷疑,從此時常思考這一問題。

過了不久,嬸母生了一個兒子,母親帶著他去看望。他看見嬰兒有這麼大,便好奇地問母親,「這嬰兒是從哪兒進人嬸母腹中的?」母親見他問得奇怪,便拍了他一下說「癡子!你是從哪兒進人你娘腹中的呢?」他聽後更加不解,人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從此,「死了到哪里去」與「生命從何而來」的二個疑問,佔據了他的幼小心靈,正像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一樣,在兒童時代已經產生了探索真理的思想火花了。

到了七歲的那一年,母親送他入社讀書。第二年。又轉到隔河的學社讀書,因來回不便,就住在親戚家中。母親只許他每月回家一次,其餘時間不准回家。

一日,他回家探望,因為愛戀母親而不肯過河去讀書。母親慍怒地把他趕到河邊,他又不肯登船,母親一氣之下便提起他的髮髻,把他拋到河中央去,就頭也不回自顧自地離開了。正在這危急時刻,祖母剛好打這兒經過,看見他在河中掙扎著,趕緊叫人把他救起,並送回家中。母親見有人把他救起送來,仍然生氣地對他們說:「這不才之子,不把他淹死,留著又有何用!」隨即又把他打逐出去,沒有絲毫的留戀。少年的大師見母親對他這樣狠心,毫無愛戀之情,心裏雖然很痛苦,但從此以後反而能認真學習不再想家了。大師去了後,母親時常隔著河淌眼淚,祖母怪她太無情,母親卻說:「必須斷絕了他的愛戀之情,才能使他認真讀書啊!」

一天,他來到寺院讀書,聽寺中的一位和尚說,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能救世間的一切痛苦和災難,心裏非常高興,就向和尚請來一本《普門品》,暗暗地攻讀起來,沒過幾天,便能背誦。母親經常在觀音大士前燒香禮拜,他若在家也總隨母親一起禮拜。一次他對母親說:「觀音菩薩有一卷經。」母親從未聽說過,他即為母親背誦了一遍,母親聽後非常高興他說:「你這是從哪兒學來的?你誦經的聲音真像寺裏的老和尚!」他便把經過情形一一告訴了母親。

到了十歲的時候,因母親對課程監督得很嚴格,他覺得讀書既費神又艱苦,便產生了厭煩情緒。一天他問母親: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77

      由當代最重要的大手印成就者之一,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的親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闡釋   博學、擁有甚深體悟的創古仁波切   從一窺、全覽到深入禪修、指引次第,直到保任與守護禪修專注於三摩地狀態   簡單扼要、完整而清晰地教導大手印修持   無論是在哪個階段的修持者,都能找到相應的修行指...

  • 電子書: NT$ 322

    這是一本描寫第十世貢噶仁波切(Bo Gangkar Rinpoche)自一九八三年出世以來,走過人間四十年的生平故事與心情感悟。他的前世,將藏傳佛教帶到漢人社會,引起深遠廣大的影響。他的此生,繼承了前世的光環,但是只以最低的生活條件長大。他的真誠,讓他自在,他的慈悲,使人受惠。 「在當佛弟子之前,...

  • 電子書: NT$ 240

    "有成千上萬的修行者,依此言教步入了大圓滿的神聖殿堂,獲得無上成就。 博學廣聞的研究者和佛學愛好者們,如果能從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詳細深入地把這本書完整地閱讀一遍,我相信你們的思想和生活都將會得到改善,所作所為也將會變得更加慈悲和智慧,並且能夠從中得到許多快樂。"

  • 電子書: NT$ 319

    「覺性」是輪涅萬法的唯一狀態, 只要安住於自心本性並持續保任覺性, 沒有比這個更高階的道途了。  

  • 電子書: NT$ 240

    「三句擊要」是以 一、直指本來面目(直指本元) 二、唯於此中決斷(決定堅定) 三、對於解脫得把握(立定解脫) 此三句竅訣擊中關鍵要點,進而見到內心的實相!

  • 電子書: NT$ 0

    予少喜讀老莊、苦不解義。惟所領會處、想見其精神命脈、故略得離言之旨。及搜諸家註釋則多以己意為文、若與之角、則義愈晦。及熟玩莊語、則於老恍有得焉。因謂註乃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也。以老文簡古而旨幽玄、則莊實為之註疏。苟能懸解、則思過半矣。空山禪暇、細玩沈思、言有會心、即託之筆。必得義遺言、因言以見義...

  • 電子書: NT$ 0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

  • 電子書: NT$ 315

    「對我和我的人民而言,本書都是一部意義重大的著作……在我身為達賴喇嘛的角色中,沒有什麼比本書所提出的議題更為重要。」 ──達賴喇嘛 ★ 流亡超過六十五年的翔實記事,完整見證達賴喇嘛的信念、抗爭與希望   達賴喇嘛在本書中回顧了他的一生,流亡超過一甲子歲月,自解放軍入侵西藏以來與中共政權抗爭七十...

  • 電子書: NT$ 224

    大圓滿法是寧瑪派的主修法門,大遍智龍巴尊者可謂寧瑪派最重要的祖師,即著有《大圓滿心性休息論》、《大圓滿禪定休息論》、《大圓滿如幻休息論》,合稱「三休息論」。三者相輔相成,為大圓滿法的總綱,亦為學修大圓滿者必備的根本論典。

  • 詳細資訊

    一、出家前的生活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一天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母親很歡喜地把童子抱了起來,從此以後就懷了孕。

    到了明並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誕生了一位白色雙層胞衣的胎兒。當剝去胞衣洗濯時,整個室內充溢著異常的香氣,這似乎預告中國將行一位巨人出來重振佛教宗風了。

    父母為這奇異的嬰兒取名為大美。好事多磨,這位嬰兒走進人間後並不順利。第二年,當大美周歲時,生了一場嚴重的風疾,病得幾乎死去。慈愛的母親見醫藥無效,就在觀音大士前至誠祈禱,並許下願說:「觀音大士啊,如能使我兒大美重病痊愈,我就讓他長大後出家為僧,住持正法,來報答菩薩的大恩!」過了幾天,病果然痊愈了。為了使大美的生活順利,母親又把他的 名字寄託在村中的長壽寺裏,並改乳名大美,稱為和尚。

    幼年的大師性情好靜,常常喜歡獨自一人靜坐思考問題,不喜歡與村裏的孩子們一起遊戲。祖父見孫兒整日獨坐,經常對人說:「這孫兒好像木樁一樣。」

    叔父平日對他十分鍾愛,一日忽然死去。他從外面進來,見叔父躺在床上,母親過來對他說:「你叔父睡著了,你可叫他起來。」於是他叫了幾聲叔父,但不見叔父回答,只聽見嬸母悲痛地哭叫著:「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便滿腹疑團地問母親:「叔父身體明明在此,又到哪里去了?」母親回答說:「你叔父已經死了!」他又問:「死了到哪里去了呢?」母親沒有告訴他,但他對「死了到哪里去」的問題,越發懷疑,從此時常思考這一問題。

    過了不久,嬸母生了一個兒子,母親帶著他去看望。他看見嬰兒有這麼大,便好奇地問母親,「這嬰兒是從哪兒進人嬸母腹中的?」母親見他問得奇怪,便拍了他一下說「癡子!你是從哪兒進人你娘腹中的呢?」他聽後更加不解,人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從此,「死了到哪里去」與「生命從何而來」的二個疑問,佔據了他的幼小心靈,正像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一樣,在兒童時代已經產生了探索真理的思想火花了。

    到了七歲的那一年,母親送他入社讀書。第二年。又轉到隔河的學社讀書,因來回不便,就住在親戚家中。母親只許他每月回家一次,其餘時間不准回家。

    一日,他回家探望,因為愛戀母親而不肯過河去讀書。母親慍怒地把他趕到河邊,他又不肯登船,母親一氣之下便提起他的髮髻,把他拋到河中央去,就頭也不回自顧自地離開了。正在這危急時刻,祖母剛好打這兒經過,看見他在河中掙扎著,趕緊叫人把他救起,並送回家中。母親見有人把他救起送來,仍然生氣地對他們說:「這不才之子,不把他淹死,留著又有何用!」隨即又把他打逐出去,沒有絲毫的留戀。少年的大師見母親對他這樣狠心,毫無愛戀之情,心裏雖然很痛苦,但從此以後反而能認真學習不再想家了。大師去了後,母親時常隔著河淌眼淚,祖母怪她太無情,母親卻說:「必須斷絕了他的愛戀之情,才能使他認真讀書啊!」

    一天,他來到寺院讀書,聽寺中的一位和尚說,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能救世間的一切痛苦和災難,心裏非常高興,就向和尚請來一本《普門品》,暗暗地攻讀起來,沒過幾天,便能背誦。母親經常在觀音大士前燒香禮拜,他若在家也總隨母親一起禮拜。一次他對母親說:「觀音菩薩有一卷經。」母親從未聽說過,他即為母親背誦了一遍,母親聽後非常高興他說:「你這是從哪兒學來的?你誦經的聲音真像寺裏的老和尚!」他便把經過情形一一告訴了母親。

    到了十歲的時候,因母親對課程監督得很嚴格,他覺得讀書既費神又艱苦,便產生了厭煩情緒。一天他問母親: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57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