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華北台灣人眼中的二二八事件
收錄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台灣人二二八相關珍貴資料
在荒謬年代,愛國本身是值得死的罪愆…… 他們是台灣最後一代理想主義者, 這更是台灣最後一本良心知識分子的親筆回憶錄 1950年的青島東路三號,約是現在的台北喜來登飯店之地,當年是軍法處看守所,許多台灣精英知識分子,在這裡等待判決。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中,作家鍾理和之弟鍾浩東,即是從這裡走向馬場町...
一九四七年的嘉義火車站,是個令人驚悸悲憤的傷心地。國民黨軍隊先後於三月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分三批在喜義驛前公開槍決十六人。處死之前遊街示眾;處死之後,曝屍示儆,其慘絕人寰,前所未聞。 這十六條冤魂,有的是勇於維護人民權益的民主先進;有的是試圖和平解決的談判使者,他們的犧牲,赤裸裸的反映出執政者...
一個橫跨殖民、威權與民主三個時代的家族, 他們在時代洪流中抗爭、沉潛、轉進、奮鬥和衝撞, 展現不服輸、永遠在打拚的台灣知識份子精神, 也為台灣與台灣人近百年來的遭遇,留下重要的歷史側寫。
反抗貪官污吏、反抗殖民統治、反抗專制獨裁,是台灣人民數百年來抗爭的精神與目標,但是,隨著時代更迭,台灣人建立理想新社會的信念,卻不斷地被統治者扭曲、矮化,甚至踐踏! 二二八事件中的嘉義現場,即是台灣人抗爭精神的具體表徵,本書從圍堵水上機場、各地支援部隊,到南靖慘案、血洗劉厝庄,活生生的再現台灣人民奮...
金鼎獎好書重新出版。 深刻描述林獻堂、洪炎秋、葉榮鐘那一代的文化人。 作者林莊生,出生於台中霧峰吳厝庄的大家族,是台中中央書局創辦人之一莊垂勝之子;他在去國多年之後,驚覺長輩日漸凋零、台灣也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因而對已消失或正在消逝中的舊台灣產生無限思念,覺得應該記錄下來,於是完成本書...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從寬廣的歷史來看二二八,可以瞭解台灣歷史發展的脈動;但要掌握巨視的歷史觀,則需要整理個別的歷史事件。經由細微事件的研究,才能培養洞澈歷史軌跡的智慧。 本書以八堵火車站作為口述歷史調查的對象,就是希望以小觀大,更加瞭解時代的脈動。本書出版,擴大了二二八的研究領域,也點燃了「二二八學」的光芒。
詩人吳晟之女、報導文學作家吳音寧,用詩歌般的文字、故事的語言,寫下台灣在戰後五十年的變遷與農民的困境,為這塊土地留下一幅最懇切真摯的描摹。 「歷史,輕輕踩過農人集體灣駝的背,像踏過稻浪和水面,在其上簽訂合約。」
地緣上的互動關係,以及民風的強悍、講義氣,雲林、嘉義各鄉鎮,北港、朴子、新港、梅山、古坑‧‧‧‧‧‧等地的民眾,在反抗惡政、保護鄉民的同仇敵愾下,共同寫就了台灣二二八事件中的最後抗爭史詩。 從本書收錄的三十七篇嘉雲地區口述歷史訪問紀錄中,攻打虎尾機場、斗六市街戰、北港自衛隊、崁腳遇伏、樟湖的抵抗等等...
鐵線貫穿手腳的證人-林木杞(1921-2005)。228事件中林木杞被中國兵仔用鐵絲貫穿手腳拖到基隆港槍決,因被綁在9人一串的最邊緣,槍擊未中,落入基隆港中後掙脫鐵絲死裡逃生。40多年過去,手掌及腳脛骨仍留有疤痕,是228腥風血雨的顯影。
王育霖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州,曾在日本和台灣擔任檢察官。二二八事件爆發不久,3月14日下午,在家中遭六名配槍軍人強行押走,時年僅27歲,至今遺體猶不知在何方。
本書為一九七○~一九七三年間,美國國務院外交官員,針對台灣各界的私密訪談報告,揭露出一般政府公報看不見的真實聲音。 內容跨越聯合國代表權、台美關係、台日關係、蔣家政權交棒、內政改革等諸多台灣當時面臨的內外處境與問題,是還原此段歷史的重要拼圖。 瞭解歷史的過往,是展望台灣未來走向的基石,這...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
李國鼎一生積極任事的態度, 正是專業人士能夠不斷學習、即知即行、 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現狀的工作典範! 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與領航者,有「台灣財經建築師」的稱譽。他歷任重要財經首長,參與台灣的重大財經決策,提出許多開創性的前瞻觀點,包括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獎勵投資條例、出口導向政策等,...
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以文獻證據求得歷史真相,而「口述歷史」正是歷史真相尚未泯滅之前最佳的活證據。本書以1947年宜蘭地區 228事件的當事人及其遺族和見證者為口述歷史為對象,從目擊事件的背景、人物、時間和過程,敘述228 事件的始末。本書的出版,必能帶動台灣各地區有系統地記錄228事件的口述歷史,而為...
228事件中,嘉雲地區包括仕紳、學生、農人、軍伕、商販、工人…….,他們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無怨無悔、戮力追求的,僅只是為了維護身為台灣人的基本尊嚴!本書收錄的訪談記錄,具實而質樸的呈現出事件參與者在衝突中遇害;在逃亡中遭屠殺;以及事件後遭整肅、誅連親友的慘酷景貌;並娓娓道出當年民軍抗爭的心路歷程。...
如果說,台灣青年的為義從容赴難,具有悲壯的陽剛之美;那麼,台灣女性忍痛含悲、延續生命的堅毅,更具有陰柔中的偉大。 二二八受難女性家屬在遭逢巨變後,一肩雙挑,獨力照養子女、撐持家務以及忍受世態炎涼的辛酸,在本書的訪談紀錄中潺潺流瀉,自然而樸實。不僅刻劃出二二八的悲憤與歷史意義,更見證了台灣女性生活史的...
本書收錄了有關林茂生、宋斐如、阮朝日、吳金鍊、蔣渭川、廖進平、林麗鏘、郭琇琮等人的口述歷史訪問。從其家屬敘述中,具體而微地勾勒出二二八事件時,活躍於台北都會區的台灣菁英,他們從嚮往「祖國」、希冀能重建台灣,到眼睜睜看著台灣在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毫無法紀,於是挺身而出,要求改革,最後卻成為「祖國」的「...
這是一本個人奮鬥的具體見證,藉著書籍與講義的誕生,展開人生旅途第二春的寫照, 永遠不要憎恨你的敵人,因為他們的存在,這才造就自己日日夜夜地戒慎恐懼與戮力奮發。千萬要記住,上天只幫助那些經得起考驗的人,自助而後天助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世間種種感應,包括陰陽交感、剛柔交感、是非交感、善惡交感、...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二二八事件發生已六十年,這一道歷史的傷痕,迄今仍影響全台灣,甚至海峽兩岸中國人民的福祉。以往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均為口述歷史拼湊,本書作者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彰健先生,以多年來收集的珍貴歷史文件,還原了歷史真相,於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之際,完成本書。
本書原於1947年4月20日在中國北平出版,由台灣省旅平同鄉會、天津市台灣同鄉會、旅平同學會所編成共48頁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共分成七部分,分別是一、二.二八前夜的台灣;二、社論.評論;三、善後.處理;四、外國人眼中的二.二八;五、學生.教授和二.二八;六、雜品;七、二.二八大慘案日記。
文章取材多來自上海《文匯報》,北平《平明日報》、《世界日報》等當時華北、華中所刊行之報刊;大學新聞有《清華周刋》與《燕京新聞》;期刊有《北平太平洋月刊》、《觀察週刊》。此外另有收錄1947年3月12日由台灣旅平同鄉會等華北同鄉會所共同發表的〈為台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胞書〉、〈台胞在華北及東北二.二八慘案發生後的活動經過〉、〈聯合招待外國記者概況〉、〈致蔣主席白部長電〉、〈由台灣寄到北平一封信〉、〈北大輿論〉等獨一無二且極為珍貴的文章資料。
本書校註者許毓良為台灣少數對中國所藏相關台灣史料認識最多的學者之一,常年鑽研下,整理了當時中國發行的期刊雜誌中論及台灣的輿論並加以說明註解,來做為延伸閱讀,精闢地解析身在「異鄉」的台灣人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看法與評論,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與鮮為人知的「另類台灣史」。
作者簡介
許毓良
1971年出生,新北市中和區人。
現為天主教輔仁大學進修部歷史系副教授,累計發表期刊、會議論文五十餘篇。
雖然從小對歷史已有興趣,但踏入台灣史研究可說從研究生時代才開始。前後二本專著,均在北京出版─《清代台灣的海防》(2003)、《清代台灣軍事與社會》(2008)。本書是校註者在台灣出版界的第一本,亦是從清代台灣史研究,跨入戰後台灣史研究的第一本。
【專文推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名家見證】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溫振華(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