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年的中國「反日」運動來看,其原因形形色色,而這些事件不僅使中日對立加劇,就連東亞局勢也受到極大影響。但是,中國究竟為何「反日」?為了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中國為何反日?》一書記述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並通過中日比較進行細膩的脈絡分析。
報界大老×職業小說家×上海通──海上漱石生,以史實為基底,憑博聞廣見之長,用生動筆法,引領讀者重現民初老上海文人逸事與風俗百態
一部近三百年的清韓宗藩關係史, 正是朝鮮王朝由「尊明貶清」到「尊明奉清」的演變史。西元1637年,歷經南漢山城盟約之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國,雙方關係被視為「典型的朝貢關係」。但秉承「尊華攘夷」儒家觀念的朝鮮,在明、清朝代更迭中,只認同明朝為中華,把清朝視作夷狄,且自稱「小中華」。這種思想的交鋒如何影...
本書《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集結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的數十篇書評,以曾經造訪大元帝國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與出使大清帝國的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的中國經驗作為討論切入點,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
18世紀的清皇朝,真的是一個漠視海疆的內亞帝國嗎? 從測繪海疆、伐木造船與海防方略,到《海錯圖》、追逐魚翅與渡海詩文, 讓我們重探一段被遺忘的盛清海洋大歷史!
此書原名《蒲壽庚考》。作者桑原隲藏,是20世紀日本近代東洋史學先驅,著作《宋末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的事跡》,蒲壽庚是宋元之際到中國發展的阿拉伯商人,此書考證其個人事跡,兼及論述唐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海上交通、貿易往來。1929年中華書局翻譯出版,譯者陳裕菁增補甚多,改名為《蒲壽庚考》,為中...
本書在各種原始檔案基礎上,探究1786-181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方方面面,討論公司在經營中國市場時相關的管理議題,和1810年代面臨的各種挑戰,反映此一階段廣州、印度、英國、美國等地商業環境的快速變遷,以及彼此間的緊密關聯。 本書增進對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華組織發展...
擺脫讀歷史時間線老是陷入混亂的窘況! 本書依照年表先後順序 詳細列述臺灣從遠古到現今的歷史軌跡 無論是那些曾經在課本裡看過的 或是那些未曾被講述的事實 一次完整、有條理地呈現於你的眼前
閱讀世界史時, 各個地區的歷史容易感到混淆嗎? 本書一目了然地區分 大事發生的年代、地區及詳細記事 讓讀者輕鬆掌控各國歷史脈絡,一讀就通!
向左!向左!!向左!!! 沿著「五四」的道路 應著時代的怒吼 年輕的共產主義者 守緊共和國每一座窗口 為黨、為社會主義 槍口,向右!向右!!向右!!! 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毛澤東) 有人甚至已經在大字報中提出了「要人權、要自由、要民主」的「反迫...
權悳永教授代表作,首度全面性將古代韓半島來唐使節界定為「遣唐使」! 古代韓半島諸國自隋唐起便定期向中國派遣使節,唐代尤以新羅最多:高句麗與百濟各派遣26回,渤海派遣119回,新羅則派遣178回,平均每1.6年便派遣一次。各國與唐朝的關係,先是在政治上藉由接受中國的冊封以實現...
中國「反日」的歷史解釋與深層結構大揭開!
◎中國人的愛國,為何一定會變成反日?
◎從五四運動到近十年的反日遊行,真的只是因為民族主義的操作嗎?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容易相信政府的說法?
「中國人將『愛國』和『反日』畫上等號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無法理解也感到不悅。」——岡本隆司
就近年的中國「反日」運動來看,其原因形形色色,而這些事件不僅使中日對立加劇,就連東亞局勢也受到極大影響。但是,中國究竟為何「反日」?為了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中國為何反日?》一書記述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並通過中日比較進行細膩的脈絡分析。
【社會體系】:就日本江戶幕府的統治而言,由於權利統治須尋求與社會體的合作,因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緊密。而在清中國,由於社會體聽憑「家族」、「鄉團」等中間團體的規範,因此國家與社會之間處於游離狀態。
【經濟運作】:由於日本江戶幕府限制與海外貿易,因此對自然資源進行徹底迴圈再利用的經營方式,得到了持續不斷的自我發展,政經之間極為緊密。而在商業化發展的清中國,由於政府不願介入民間經濟,但中間團體所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導致政經互相背離。
【對外態度】:日本江戶幕府因「鎖國」政策與外國的接觸較少,但官民均熱衷於收集外國資訊,相比之下,與外國人事物接觸機會眾多的清中國,卻因實用主義致使外國資訊無法廣及整個社會。再者,進入十九世紀後,雖然清中國和日本都與西方諸國締結了條約,但清朝並無意接受主權國家之間對等的國際關係。而日本卻結合西方的意圖解讀條約,將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轉化為推動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就這樣,由於政治與社會游離所形成的「軟結構」中國,在吸納「開港」的「衝擊」之後,並未呈現巨大變化。而因凝聚力強所形成的「硬結構」日本,卻因受到「開國」的「衝擊」,開始謀求結構上的徹底變革。而這種對「西方衝擊」的「反應」差別即為中日對立的根源。
那麼,於十九世紀後,「開港」後的「軟結構」中國與「開國」後的「硬結構」日本,又是如何具體走向對立的呢?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欲以西方「條約體制」重建對外關係。而中國則沿襲了明代以來的「抗倭」觀念,加深了對西化日本的戒心。從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條規》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為避免直接衝突而多次談判,但最終還是沒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的爆發。之後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的戰勝國日本意欲接管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但遭到中國人民的抵制。這就是「反日」局勢的最早出現,並歷經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國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戰爭」,之後在共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下,中國人從此將「愛國」和「反日」畫上了等號。
綜上而論,本書透過漫長的歷史視野比較中日兩國的體制,並清晰地闡述了中日兩國走向最終對立的過程。
作者簡介
岡本隆司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東亞國際關係史。著有《近代中國與海關》、《在屬國與自主之間——近代清韓關係與東亞之命運》、《馬建忠的中國近代》、《李鴻章——東亞的近代》、《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等。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代表的日本人》、《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