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哀慟是人生的必經課題,
勇敢傾訴,並慢慢走出來。
不代表你選擇遺忘、或礙於他人眼光,
而是繼續生活。
重新定義哀悼
讓你面對喪親之痛時,不再無言以對!
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 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金言, 也將帶你擺脫焦慮風暴、生命備受鼓舞! 達賴喇嘛: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 瑞典最暢銷心靈書,連續三年獲獎不斷!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最動人的生命體悟 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
美國銷售突破500萬冊! 地表最強男人,終於出書! 10項實作練習,帶你擁抱「哥金斯心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長踞排行榜現象級暢銷書 ★97,000讀者書評,激動推薦 ★韓、巴、德、法……百大暢銷書 ★Yahoo財經「2019年最佳商業書籍」 ★史上唯一通過美國海軍特戰海豹...
一起把苦瓜人生活得精彩! 曾經受過的傷或許無法完全癒合,卻讓人更勇敢而堅強對抗世界的黑暗, 最無私的分享,帶領你朝著光亮的地方,遇見更美好的每一個自我。 【電子書加值版】獨家內容〈歐娜第一次巧遇故事主角的瞬間〉
他的人生勇於嘗試,保持覺知投身於未知 看似衝突的態度,卻是一種全然的開放 ——李崇建(作家,資深生命教育工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講創業心法、面對挑戰的書, 這是一本有關品牌,有關人生哲學,有關如何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你如果在人生當中迷路了,翻翻他,能夠幫助你活出自己。 ——龔建嘉(鮮...
減重這檔事,1%靠人提醒,99%靠自己覺醒! 斬斷情緒性進食的智慧之劍,破解日常飲食陷阱的理性之聲 懂得控制體重,更能掌控人生。鍛鍊你的大腦,讓瘦身變簡單 ✽168斷食、生酮、低醣、防彈、地中海,試遍各種飲食法還是瘦不下來? ✽工作壓力與人際關係讓你備感焦慮,總是陷入情緒性進食?...
死是這樣地短暫,為何生卻如此漫長? 當呼吸都讓人滅頂、世俗使人憤恨,肯定生命有何意義? 厭世時代絕無僅有的生命指南,日本讀者共鳴「這本書改變了我!」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2500年來人類朝朝暮暮地徘徊在生死之間,所求究...
《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百萬暢銷作家 @Yang’s OWL 老楊的貓頭鷹 解答25個早解決早快活的大人難題, 給你「被討厭的勇氣」和「做自己的底氣」!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面對失去的傷痛,我們需要的, 從來不是堅強,而是全心全意的哀傷…… 被留下來的人,有悲傷的權利。 一份給失去摯愛的人,最療癒的禮物。 ★楊育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前馬偕醫院院長)專文撰序。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周志建(故事療癒作家、資深心理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
生命的盡頭是愛,因為死亡不是終點,死亡讓我們更謙卑、更珍惜、更學習如何生。 當走到最後一刻, 如何讓生命的盡頭是愛, 而非悲傷、苦痛與遺憾? 兒子起身至媽媽耳旁輕輕說了一聲:「媽媽,你安心的走吧!」並轉身對我說:「我已把我要說的話說完。」 「不會有遺憾?」我問。 「不會有遺憾。」他回答。 我知道...
「搞飛機系列」第一部曲前傳:首度公開被惡質長官列為黑五類的航空業職場奴役記 ◎繼《給我搞飛機:型男機長瘋狂詹姆士飛行日記》、《又來搞飛機:型男機長瘋狂詹姆士の東洋戰記》,首度公開詹姆士當機長前的10年奮鬥記! ◎記錄詹姆士從副駕駛晉升到機長的苦勞過程,以及在廉價航空「台灣虎航」爭取職場權益的...
本書從自我認知、經濟管理角度切入,作者引出68條對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諸多影響的心理學、管理學、定律、法則,比如沉錨效應、瓦倫達效應、霍桑效應、洛克定律等。將一個個看似艱深難懂的定律及法則以故事巧妙呈現,對理解人性及了解社會、商業的潛規則有極大的幫助。
曾經, 站在風光的出道舞台上,接受著萬千矚目, 沒有人知道,她有多不自在、多想逃。 曾經, 面對童年創傷、身處情緒低谷卻不自知時, 怨懟、自卑,還有更多的為什麼,無法得到回應⋯⋯ 但是,她依舊扭轉了這個「負分」人生, 而且,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現在, 篠崎泫想告訴你...
死亡與哀慟是人生的必經課題,
勇敢傾訴,並慢慢走出來。
不代表你選擇遺忘、或礙於他人眼光,
而是繼續生活。
重新定義哀悼
讓你面對喪親之痛時,不再無言以對!
為了不想干擾周遭的人,我們總是避免談論死亡、隱藏悲傷,
但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你我他的死訊,可能會如病毒般地傳播;
當臉書自動提醒逝世親友的生日,被強制隱藏的傷口又再度破裂。
卸下面具吧!坦承面對傷痛,讓自己的心喘口氣。
現代失落網站的兩個創辦人歷經喪親之痛,難以重新生活,也得不到同理支持,共同創立可談論哀慟的網站,讓傷痛者暢所欲言,無論多久,都有人陪伴。本書集結40多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以獨特且幽默的口吻,又哭又笑地分享他們內心無法癒合的傷口,涉及的主題廣泛,祕密、收養、遺產、同性婚姻、身分認同等,但他們找到了與傷口共存、共榮的方式,繼續生活。幫助擁有類似經驗的你我,放肆大笑、崩潰大哭、整頓悲傷、獲得認同。
9個話題,失落的人同理分享
●喪親後要面對的事,除了悲傷,還有一大籮筐!
剛開始的第一個月,眼淚留個不停,看到人就想抓著他談論逝去的親人,最好能抱著一起哭,但總有事情把你拉回現實,像喪禮的安排、照顧別人的情緒、尋求真相……壓力山大啊!然後生理失調。
●觸發傷痛的點多到令人吃驚!
過了第一個月後,眼淚已經不會隨時隨地流不停,但周遭似乎少了什麼,過節心痛、約會心酸、看到美食放空、看電視也難受……因為這些都是想跟逝去的他分享的一切。
●喪親後似乎不能再愛人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親朋好友都覺得你看起來恢復、走出來了,但其實你仍舊在悲慟中,悲慟更甚最初,現在的你封閉自己的心,只想發洩、想找個替代品、想瘋狂讓自己忙起來,避免想起他。
●原來親人的逝去,也會讓你的身分轉變。
當我們結婚、生子甚至換工作,身分都會有所轉變,但喪親後,身分的改變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試想當你自我介紹「我是去世OOO的某某」,一定會讓場面立刻冷掉,但是時間會讓這個身分越來越珍貴,你會慶幸自己還跟他保有連結。
●遺產不只是金錢、房產,更龐大的是回憶。
他留下的每一項物品甚至名字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你必須學習當個博物館長,讓這些東西發揮應有的價值,也讓自己的心得以慰藉。
●網路是現代最棒的發明,也是最殘忍的。
網路的普及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方便了,你我他不管相離多遠,總能即時聯繫;社群網站、數位遺產也成為懷念逝者的好媒介;但壞消息的傳遞也更顯迅速了,不想面對的事,反而因網路瘋傳,讓你再度受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你可能獨自嚥下,也可能最後一個知道。
失去深愛的人,在談起他時總會不自覺地為他編造完美的形象,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不好的一面;相對的,他生前或許也有隱藏的祕密,在去世後像多年沒發現的腫瘤爆發出來。無論是哪種情況,你不要懲罰自己,適時傾訴並放下。
●試著走出舒適圈,做些沒試過的事,迎接新的自我。
喪親帶給你巨大的悲傷,本來計畫一起去的旅行,或從沒想過去做的事,現在因只有你一人,反而有了能去冒險的可能性。即便還沒有準備接受別人,至少學著接納自己、發現自己,在這段與眾不同的旅程中跟自己對話。
●他永遠活在你的心裡,你將繼續創造精彩人生。
他留下的每個物品、每段回憶、每項觀念都一直存在,並不會隨著他的離開而消失,甚至傳承給下一代,你將永遠懷念他,並秉持他的精神與信念。
各界推薦
「喪親的話題令人恐懼,但本書並非如此。它讓你了解到即使長時間陷入深沉的哀傷,你的心也不會從此破碎不堪。這些故事出乎意料地有趣又真誠,重點不在於死亡,而是人生,以及在失去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史蒂芬‧荷伯(Stephen Colbert),主持人、演員
「終於有一本書能夠毫不避諱地談論喪親,並在從未被踏足的領域中尋得啟發、幽默以及最可貴的光明面。《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是我們集體的『現代收穫』。」
——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LOST檔案》、《末世餘生》共同創作人
「《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在哀悼和死亡之中顯露生命的光輝。這部作品直率、強烈、迷人、詼諧、有趣又充滿驚喜,絕對不是一般的臨終書籍。」
——大衛‧義賽(Dave Isay),StoryCorps創辦人
「喪親往往令人大受打擊,但本書坦誠又風趣,讓經歷這件事不再那麼孤立無援。我想把《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推薦給曾經、正在和即將面對同樣議題的所有人。」
——安娜‧塞爾(Anna Sale),主持人
「《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深入淺出、幽默諷刺、追根究柢並且撫慰人心,真希望當初我在母親五十五歲離世時能有這樣的書來引導我走出哀傷。索佛與柏克納集結的這部作品讀起來就像和摯友坐下來吃一頓晚餐,又哭又笑地分享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驗。」
——梅根‧歐羅克(Meghan O’Rourke),《漫長的告別》作者
「情感濃烈動人的《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創造了一個安全地帶,我得以閱讀一向都很害怕的死亡主題並從中獲得慰藉。它讓我在最需要的時候喘了一口氣。大家都有這種時刻。」
——凌志慧(Lisa Ling),CNN《漫談人生》主持人兼監製
作者簡介
蕾貝卡‧索佛(Rebecca Soffer)
蕾貝卡‧索佛是《現代失落》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曾任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節目《荷伯報告》製作人,現在則是專談失去與韌性的演說家,享譽全美。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經常為書籍、雜誌及其他媒體撰稿。蕾貝卡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住在紐約市、波克夏(Berkshires)及各個趕稿窩。
嘉貝麗‧柏克納(Gabrielle Birkner)
嘉貝麗‧柏克納是《現代失落》共同創辦人兼執行編輯。畢業於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常為全美報章雜誌撰稿。身為記者和數位內容策略師的她曾任猶太通訊社總編輯、《Forward》數位媒體總監和《紐約太陽報》專題編輯。嘉貝麗相信人要保持真實——即使是在她與丈夫和兩個孩子居住的好萊塢。
譯者簡介
洪慈敏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係碩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現為專職口筆譯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