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與魔
0 篇書評

聖與魔

4 人評分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3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9863874447
  • ISBN: 9789866873171
  • 字數: 191,636
紙本書定價:NT$ 320
電子書售價:NT$ 224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我試圖在小說中讀出邪惡也讀出神聖,讀出沉淪也讀出救贖。心靈構圖只是虛線,並非實線,可作無盡的推衍與想像──在寬廣的小說道德觀尺規內外,無是無非,正邪並容,神魔一體,只能說言為心聲,作家真實傳達時代變遷之際的重要價值與書寫美學觀,以及心靈與思想上的張力與深刻之處。 --周芬伶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49

    這是唯一用真正的小說體寫出的血肉張愛玲,並且每個註釋有憑有據把她的人生呈現的一本書。 原以為不會對同一個人第二次動心,卻因可風這本《謫花》而重新認識張愛玲──對謎一樣的人,每次相遇都有初相見的驚嘆──張愛玲身上帶有能引動爭議、窺伺、追隨的詭異特質。——簡媜

  • 出版日期:2013-10-22
    電子書: NT$ 99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1821~1880)認為,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沙子,作家必須細密觀察,用心描寫,而創作者不該在作品裡表露自己的觀點,這些創作觀和風格影響後來的小說家十分深遠。《波法利夫人》對虛偽的社會面貌看似未加批判,但客觀、冷靜而精確的描寫,表現出來的悲劇氣氛和控訴力量反而更強。

  • 電子書: NT$ 423

    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看見完整建構台灣同志文學史發展! 「同志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人事物的文學」 「同志文學史」是「立基於同志文學的公眾歷史」 公眾歷史就是有別於主流史觀的另類記憶

  • 出版日期:2018-10-31
    電子書: NT$ 175

    宋澤萊在提出「人權文學」的構想後,短短一、二年之中即因個人意見的激烈程度而在文學界掀起軒然大波,論者稱之為「宋澤萊風暴」。 宋澤萊(1952~)這位土生土長的彰化人,究竟有何等魅力,能捲起本土文學「宋澤萊風暴」呢?激進之愛如何走,從宋澤萊筆下的小說一窺究竟。

  • 電子書: NT$ 403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 電子書: NT$ 420

    二○一三年國家文藝獎得主宋澤萊 跨足文學創作與理論研究的精心之作

  • 電子書: NT$ 228

    ★ 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 ★ 性是權力的根源,文學是社會革新的力量 寫給每一顆騷動心靈的臺灣.性啟蒙讀本! ★ 電子書獨家加值「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 ★ 收錄未曝光展間照片,特展現場一覽無遺 ★

  • 電子書: NT$ 514

    本書透過10篇論文,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展示台灣從20世紀以來,作為一個全球化下的新興文化場域,如何吸納世界思潮和文藝美學,進而形構出與世界/文學共振、共鳴、對話的精彩面貌。

  • 電子書: NT$ 273

    一百年,一百零一個故事。這是我的世紀! 李時雍、何敬堯、林妏霜、馬翊航、陳允元、盛浩偉、楊傑銘、詹閔旭、鄭芳婷、蔡林縉、蕭鈞毅、顏訥,他們寫下101篇「故事」,回顧百年臺灣文學!

  • 電子書: NT$ 99

    《奧瑟羅》(奧賽羅)、《李爾王》,莎劇四大悲劇的其中二部。有別於嬉笑怒罵的喜劇,與批判封建時代的歷史劇,莎士比亞中期所創作的悲劇,深刻地探討人性問題。相對於「哈姆雷特」因優柔寡斷造成的悲劇,「奧賽羅」的悲劇則根源於妒忌猜疑。而《李爾王》蘊含強烈的社會價值批判,呈現世態炎涼的生命悲劇。黑澤明電影《...

  • 詳細資訊

    我試圖在小說中讀出邪惡也讀出神聖,讀出沉淪也讀出救贖。心靈構圖只是虛線,並非實線,可作無盡的推衍與想像──在寬廣的小說道德觀尺規內外,無是無非,正邪並容,神魔一體,只能說言為心聲,作家真實傳達時代變遷之際的重要價值與書寫美學觀,以及心靈與思想上的張力與深刻之處。 --周芬伶

    回顧台灣現代文學的研究,歷來以外緣的歷史研究與政治文化角度為多,對美學與作品內在研究略顯缺乏。《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一書擬跨度數十年歷史脈絡,採王國維以降的心靈觀照與印象批評傳統為主,心理與神話批評為輔,並期望延續薩伊德與傅科的知識考掘精神,選擇台灣戰後各世代具代表性和讀者也較熟悉的作家,探勘、對照他們作品心靈與思想深度,主體性與關懷點的演變──能否將美學的「神韻」提昇至「神聖」層次,或是萎縮退化卻另闢蹊徑?由此形諸理論架構。

    同時,也深盼這樣的論述模型能打破研究者、創作者間涇渭分明的分裂與對立,找到理論與敘述主體彌合的契機。《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也是周芬伶在新世紀之初整理的,誠摯地讀文、讀人、讀心的記錄。

     

    作者簡介

    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雨客與花客》、《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分享書書評

    分享書書評列表(1)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