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3/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38.0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ISBN: 9789860372809
  • 頁數: 442
紙本書定價:NT$ 224
電子書定價:NT$ 280
電子書售價:NT$ 224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本書係由周琇環及張世瑛共同口訪編輯,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第二天美國即對北韓採取行動,以海空軍支援南韓部隊。9月15日,美軍於仁川登陸,將北韓軍隊逼回38度線以北。10月8日,毛澤東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19日,中共志願軍主力部隊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25日,與南韓及美國軍隊交戰,開始了第一次戰役。中共志願軍入朝鮮後8 個月間,即1950年10月至翌年6月,與聯軍共大規模接戰5次。據中朝方面統計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韓軍。中朝軍隊傷亡0.85萬人,其中志願軍傷亡0.58萬人。聯軍將俘獲的志願軍戰俘,陸續送往釜山收容所,聯軍依國際戰爭法與日內瓦公約規定,未將戰俘分別隔離,華籍與北韓戰俘雜處一地,其後果則是華籍戰俘間又開始有親共、反共的衝突。第四次重大戰役後,共軍在人海戰術下,被聯軍俘獲的戰俘大增,釜山收容所營房不夠分配,而決定遷往巨濟島。1952年2月27日,美國在志願遣俘原則確立後,透過甄別行動對戰俘進行分類,以便區別願意遣返與不願遣返之戰俘。其中的反共戰俘約1萬4千餘人,他們堅決拒絕返回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決定來臺定居,這就是一般習稱的「韓戰反共義士」。經過中華民國政府,特別是外交部在國際社會的奔走與折衝下,1953年6月,在各界援助義士委員會成立前,趁韓國釋俘機會,衝出戰俘營,重獲自由63位義士,在救總的接濟下,於10月8日搭包機2架抵達臺北,
是首批來臺的義士。後來,根據韓境停戰協定,韓戰交戰雙方同意將不願直接遣返回國的戰俘,交由1953年9月9日成立的「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至12月23日,終止解釋工作,同日,聯軍統帥赫爾(John E. Hull)上將宣布,將運用一切方式,終於在1954年1月間使1萬4千名華籍反共義士送往臺灣。本書主要訪談對象為位於新北市三峽臺北榮民之家的榮民,臺北榮民之家是專為收容韓戰反共義士的榮家,目前仍居住在此的韓戰反共義士仍有兩百餘人。本計畫從99年度開始執行,主要設計的訪談課題如下:1.在大陸時期的家庭情況(成員、職業、社會關係、經濟狀況等)2.個人成長經驗(家庭及學校教育、對時局的認識、對故鄉的印象)3.入伍的原因與過程(部隊番號、訓練過程、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的經驗、對國軍與共軍的看法)4.1949年中共統治大陸後的人生際遇轉變與生活情況5.被派加入韓戰中共志願軍的原因與過程6.在戰俘營中的生活與遭遇7.選擇來臺的原因、背景與過程及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出版日期:2022-08-01
    電子書: NT$ 672

    本书系作者的部分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对象是晚清时期的史事。这些史事的涉及面比较广,政治方面包括了对晚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及具体政治事件的探讨;军事方面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军事做出的某些改革,军队出现的变化,同时对相关的战争问题也给予了关注;经济方面对晚清时期的公债问题、铁路借款问题、广东盐务...

  • 出版日期:2019-12-01
    電子書: NT$ 312

    本书以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变化为线索,挖掘正史、实录、地方志、文集、碑刻、家谱等资料,围绕永昌地区与周边局势的相互关系,讨论卫所、府州县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本书将卫所与州县之间的转换过程放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讨论,并讨论卫所与州县转换的复杂因素以及卫所、州县转换背景下的区域社会文化变迁。

  • 出版日期:2018-04-01
    電子書: NT$ 276

    本书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描述公元前3300年至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从中国历史出发,横向涵盖同时期的世界各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这个东方文明的交叉。让普通读者能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还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同时段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 出版日期:2019-06-01
    電子書: NT$ 556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1995年以来发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的近20篇论文,涵盖了自北美殖民地时代以来,美国移民史上的重大问题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契约工移民、美国移民政策的变迁及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移民与美国城市化、“镀金时代”的政治腐败、非法移民、人才吸引政策的特点、亚洲科技移民以及美...

  • 出版日期:2011-07-01
    電子書: NT$ 192

    本書以日治末迄戰後1950年代為限,討論臺灣農會改組期間的組織制度、法令規章及人事等變革,分析改組之前因後果,闡述國民黨政權與臺灣社會及地方菁英的相互關係,以瞭解國民黨統治基礎的建立。 回顧戰後至1950年代農會的三次「改進」。戰後農會組織延續日治時期的經濟性角色,持續到1949年陳誠的主政時期。...

  • 出版日期:2010-05-01
    電子書: NT$ 184

    李常受,於1925年得救成為基督徒,32年開始跟隨倪柝聲,興起煙台召會,49年臨危受命,來臺工作,62年赴美,所建召會遍及歐、美、亞、非等洲,影響深遠。

  • 出版日期:2019-06-01
    電子書: NT$ 392

    本书以撒切尔政府至特蕾莎?梅政府英国养老金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养老金研究的一般理论,对英国养老金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希望回答如下问题。一,撒切尔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改革的动力是什么?二,撒切尔政府之后的各届政府在养老金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改革是否延续了私有化改革的方向?三,如何评价...

  • 出版日期:2015-01-01
    電子書: NT$ 840

    本書由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邀集圖書資訊學界的教師與學者以共筆方式,訂定十大研究主題:資訊組織研究、計量學研究、研究資料管理、資訊行為、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資訊服務機構、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共計33篇論文,64萬餘字。

  • 出版日期:2006-01-01
    電子書: NT$ 160

    出類拔萃人物訪談錄─05農田水利─徐金錫、甘俊二訪談錄:本書是兩位農田水利界的名人--徐金錫和甘俊二先生的訪談錄。徐金錫先生,歷任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員、工程員、助理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及會長等職務,總計其為嘉南地區的農田水利灌溉事業,投注身力、心力超過45載寒暑。無論身處基層,進行水文調查分析與排水改...

  • 出版日期:2015-01-01
    電子書: NT$ 316

    本書在2005年面世、2010年再版、2015年第三版。第三版結構調整和內容修訂較多。結構調整是為了使重點更加突出,使這套叢書風格更為統一;內容修訂是更新2010年以來的統計資料。此次再版在章節結構上做了調整,第一章概覽部分概括介紹了自然地理、國土與人口、民族與宗教等,增添了特色資源部分,重點更突出...

  • 出版日期:2019-05-01
    電子書: NT$ 472

    日本江户时期长崎唐通事是史无前例的特殊翻译家群体,他们是华裔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使者。他们落叶扎根于日本长崎这片土地上,与异国他乡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本书通过对明清时期25家福建籍通事家族史料搜集整理,与田野调查资料相互...

  • 出版日期:2019-04-01
    電子書: NT$ 392

    本书采用问题式研究方法,以受到西学影响,中国文坛发生的重要的文学观念变革与文学现象变化等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诸如东西文学观的会通、“科技论说辅教”、学堂乐歌、鸳鸯蝴蝶派小说、女性文学、北部边疆游记、表征性书写与技术性书写两种书写范式等,在尽量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追溯此一时期文学观念变革与文学现象变化是...

  • 出版日期:2019-02-01
    電子書: NT$ 516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教育现代化为例》一书,从概述全球化、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入手,通过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和特点,论述了全球化下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本书以我国广东的教育现代化为例,在借鉴国内综合研究成果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经验的基...

  • 出版日期:2019-09-01
    電子書: NT$ 392

    本书以法律规范主义为方法论,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成,直面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实践和问题,是对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积极尝试。不同于从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或政治中国的角度解读中国以及中国历史实践,法理中国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着力开发并建构的中国面向,通过这一面向,...

  • 詳細資訊

    本書係由周琇環及張世瑛共同口訪編輯,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第二天美國即對北韓採取行動,以海空軍支援南韓部隊。9月15日,美軍於仁川登陸,將北韓軍隊逼回38度線以北。10月8日,毛澤東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19日,中共志願軍主力部隊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25日,與南韓及美國軍隊交戰,開始了第一次戰役。中共志願軍入朝鮮後8 個月間,即1950年10月至翌年6月,與聯軍共大規模接戰5次。據中朝方面統計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韓軍。中朝軍隊傷亡0.85萬人,其中志願軍傷亡0.58萬人。聯軍將俘獲的志願軍戰俘,陸續送往釜山收容所,聯軍依國際戰爭法與日內瓦公約規定,未將戰俘分別隔離,華籍與北韓戰俘雜處一地,其後果則是華籍戰俘間又開始有親共、反共的衝突。第四次重大戰役後,共軍在人海戰術下,被聯軍俘獲的戰俘大增,釜山收容所營房不夠分配,而決定遷往巨濟島。1952年2月27日,美國在志願遣俘原則確立後,透過甄別行動對戰俘進行分類,以便區別願意遣返與不願遣返之戰俘。其中的反共戰俘約1萬4千餘人,他們堅決拒絕返回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決定來臺定居,這就是一般習稱的「韓戰反共義士」。經過中華民國政府,特別是外交部在國際社會的奔走與折衝下,1953年6月,在各界援助義士委員會成立前,趁韓國釋俘機會,衝出戰俘營,重獲自由63位義士,在救總的接濟下,於10月8日搭包機2架抵達臺北,
    是首批來臺的義士。後來,根據韓境停戰協定,韓戰交戰雙方同意將不願直接遣返回國的戰俘,交由1953年9月9日成立的「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至12月23日,終止解釋工作,同日,聯軍統帥赫爾(John E. Hull)上將宣布,將運用一切方式,終於在1954年1月間使1萬4千名華籍反共義士送往臺灣。本書主要訪談對象為位於新北市三峽臺北榮民之家的榮民,臺北榮民之家是專為收容韓戰反共義士的榮家,目前仍居住在此的韓戰反共義士仍有兩百餘人。本計畫從99年度開始執行,主要設計的訪談課題如下:1.在大陸時期的家庭情況(成員、職業、社會關係、經濟狀況等)2.個人成長經驗(家庭及學校教育、對時局的認識、對故鄉的印象)3.入伍的原因與過程(部隊番號、訓練過程、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的經驗、對國軍與共軍的看法)4.1949年中共統治大陸後的人生際遇轉變與生活情況5.被派加入韓戰中共志願軍的原因與過程6.在戰俘營中的生活與遭遇7.選擇來臺的原因、背景與過程及8.來臺後的軍旅生涯與退伍時間。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