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Missional Discipleship
「使命門徒」:與耶穌建立一生之久的跟隨關係,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宣教行動裡。
在「我世代」和「躺平世代」裡,
跟隨耶穌的「使命門徒」,如何熱血不厭世?
用翻天覆地的禱告,加入神國的冒險之旅!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像一本系統神學導覽,能夠擴張我們對禱告的認知框架, 我們或許會發現,禱告本來就不只是要讓我心得安寧,而是要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 是要開創神的新創造及嶄新的為人方式。 祂將古代猶太教和異教追求「正確行為」的真實洞見, 置於新的根基上; 並啟動重塑人類的企畫: 讓人的心靈得以被潔淨、軟化, 並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得著改變, 開始學習新發現的神國語言及行為。 神國就這樣進入這個世界, 賦予人們連亞里斯多德...
提摩太凱勒牧師的牧會心法 「中心教會」異象三大支柱 ▌福音 耶穌基督的福音具有改變一切的大能,徹底重新模塑我們整個事奉,包括內容、格調與策略。 ▌城市 城市對全球文化影響日益增大,我們需要採取積極的路線投入文化,認識到城市位居福音事工的戰略樞紐,既欣賞也挑戰其中的文化。 ▌運動 我們不是只關注...
★亞馬遜網站讀者4.7顆星好評推薦 看似忙碌的牧者,其實不是委身的象徵,而是背叛的徵兆; 它不代表忠心,而是變節。 :: 畢德生安息年的收成之作。 畢德生思想「牧師」身分的本質(不忙碌的、具顛覆性的、具終末觀的), 檢視牧師步下主日講台後其他六天的工作重心(治癒靈魂), 竭力對抗世俗文化對牧者的...
心之所愛,比腦中所知,更加重要;心雖然很抽象,但會具體呈現在所愛的人事物上,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欲望的門訓》指出,基督徒可以藉由教會的崇拜與禮儀,讓內心的欲望恢復到正確的方向。
最幽默有趣的九型人格靈性導覽 帶你踏上通往真實自我的道路 ✦ 入圍美國獨立出版Foreword INDIES 2016年度好書獎 ✦ 宣教使命聯盟2016年度必讀書目 ✦ 全美銷售破50萬冊
我們為幫助窮人所做的努力,可能對彼此都造成傷害 ▌▌▌███ 貧窮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因為錯誤的假設可能導致造成傷害的策略。 本書以聖經為基礎,讓讀者明白何謂貧窮與如何扶貧, 學習如何在具有極大轉化能力的關係中,為這受傷的世界建造出有果效的事工。
基於對欲望的全新認識,丹尼爾‧貝爾二世完成了這本《欲望經濟學》。一方面,貝爾從聖經的神論、人論、救恩論出發,闡述基督教神學對欲望的觀點,如何幫助教會面對這個世界,乃至於深深影響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力量;另一方面,貝爾也根據他對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提出「屬天的經濟學」,以基督教兩千年來的屬靈智慧和傳統,與當...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從詩篇編輯者的宏觀角度來看詩篇 也從微觀觀察詩裡行間的至微之處 ::: 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 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 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
跟著賴特的腳步,重讀福音書, 發掘十架與上帝國的關聯, 看清耶穌是如何成為這世界的王、祂如何開啟祂的國, 而祂作王對你我,又有什麼意義。
▘約伯的世界,不只有苦難▗ 常有人在遇到苦難時, 以為可以從約伯記找到答案, 結果卻大失所望。 他們不明白為何自己或摯愛會遭遇苦難, 不解為何苦難何其多; 他們期待約伯記能解惑, 期待這卷書能解釋神為何容許人受苦, 甚至容許義人受苦。 何以這些期待轉為失望? 「智慧」才是這卷書的關鍵。 在約伯受...
為了陪伴妻子孩子在異域工作與生活, 小老百姓神學家勇敢放棄生活舒適圈,展開北美新生活探險! 但是,當固定薪水不再、過往種種肯定逐一淡去, 如何不看自己是失意的魯蛇,而是神手中正在創造的傑作, 就成了最真實的挑戰──
大多數的聖經讀者,最熟悉的經卷莫過於新約的四福音書。四福音書不僅記錄了耶穌的生平事蹟,更闡明祂帶來了盼望和救恩。然而,你心中是否也常有個疑問:既然福音書已經講得差不多,我們還需要讀舊約嗎? 著有《基督教新約倫理學》的知名學者海斯,這次帶來《聖經倒著讀》,將要帶領我們看見新約與舊約之間的影響力!本書...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 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 長久以來,教會不太...
無論在神學、組織或群體經驗上,教會都具有強大的動能,幫助公共生活中的眾人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份關係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世界的多元差異化為一份寶貴的禮物,見證上帝所應許的合一。
斯托得牧師提醒我們,一個清晰簡單的原則就是:得罪誰,就向誰認罪。肢體間認罪後所蒙的赦免,正說明了肢體間團契關係的修復與和好。讓我們跟隨斯托得牧師,重新思想認罪、赦免、和好之間的關係。
用五個關鍵詞彙,重塑牧者的身分: #管家 #報信使者 #見證人 #父親 #僕人 斯托得牧師忠於聖經的根基,從聖經挖掘出「讓全人生命更新的力量」,以新約當中的五個關鍵角色,描繪出世界在等待的牧者樣貌。
在快轉的漩渦中定時向生活喊停,規律地體會心裡的起伏和耶穌的同在,這是跟隨主的操練,也是主所愛的門徒特有的恩典。 鍛鍊情感的心靈重訓 檢視10種信仰病徵 X 開啟4種情感省思 X 培養3類安息節奏 情感,是上帝賜給每個人應對世界的超能力! 別讓未經檢視的感受、回憶和情緒, 破壞了你感知生活、愛人如...
神學若是只在讀者與書本之間,便將凍結在貧血的嚴寒中; 惟有迎向來自超越象限的挑戰,才能瞧見新知的迸發與踴躍! --- 聖經既作為神向人說的話, 因而神學以及神話語的傳講應是一個事件, 是「神的道的發生」(Wortgeschehen)。 若要讓神學或傳講成為「神的道的發生」事件, 神學所...
關於呼召的問題百百種,各種說法、見證莫衷一是。當我們期待回到聖經,尋找問題的答案時,卻可能遇上另一個問題──錯解聖經中的呼召,將常聽到的說法當作真理。有鑑於此,聖經學者曾思瀚寫下了《被誤解的呼召》,華人教會第一本詳盡詮釋呼召經文的著作。
第一手堂會訪查報告 全在地教會經驗分享 劃時代青少事工定義 最務實青少門訓SOP 「選擇一位上帝」是青少年在尋找自我身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有效的門訓要從「認識自己是誰」開始: 知道我們的身分是上帝的孩子、祭司與新婦, 同時也是寄居在世上的上帝見證者與僕人。 這樣才...
本書作者黃旭榮自高中信耶穌後,心中就不斷湧出問題泡泡, 成為學生輔導後,三十餘年持續面對不同世代的疑惑, 這本小書能夠陪伴你,勇敢面對腦海中浮現的天才問題, 持續尋找終於能讓自己心滿意足的給力答案。
身為耶魯神學院的系統神學教授、「信仰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大神學家沃弗,用本書收錄的65篇平易親民的小品文,向我們示範: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每個場域,都是神學教室;生命中的每一次信仰省思,都是一堂最深刻的神學課。
華語世界風行近三十年長銷書《過猶不及》全新增訂譯本, 新添數位時代與界線, 幫助讀者逃離以愛為名的迷思牢籠,展現自我、健康成長。 界線模糊,就會讓人無法誠實表達、自由決定,勇敢去愛。
跨越半世紀的經典鉅作,赫舍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認識先知,也遇見悲憫的上帝! ★本書榮獲《今日基督教》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當代福音派神學中最常被引用的舊約經典
作者曾思瀚老師在本書中進行「心理敘事」鑑別研究,把對觀福音裡面跟「必須」有關的經文都挑選出來仔細剖析,幫助讀者明白敘事者透過角色這樣說話、行事背後的心思意念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本艱深的釋經書,卻是一本提升讀者踏入聖經研究的入門書。
每個服事者都是記憶的治療者。舉凡查經講道、小組聚會、關懷探訪,乃至於教會行政會議,無一不是為了使人想起聖經對耶穌的記憶,並將它與個人的記憶連結在一起,進而使人心意更新而變化。
在信仰的深層裡作反思,在大光照耀中與神相遇 理性的成長通常比感性迅速,缺乏人生體驗、青澀的神學旅人常有「知道了」等於「體驗了」的錯覺,以致往往一面倒地傾向用理性做神學。 感性成長來自人生的悲歡離合,歲月的淘洗焠煉,而後多少反映在神學家的晚期著作,亦即那些歷經生命考驗成熟的神學旅人。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生命的驚喜》、《婚姻的美麗》、《死亡的奧祕》 出生、婚姻、死亡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我們在其間經歷了最大的喜樂與最深的悲傷,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意義的源頭。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是一份小小的禮物,幫助人在不同的生命季節,找到神、認識福音──那最大的禮物。
聖經中的六十六卷書裡頭,士師記可以說是最缺乏榜樣的一卷書。究竟,士師記何以出現在聖經?為什麼聖經要收錄以色列民這一段腥風血雨、不見太平的歷史?如果士師記充滿了血腥暴力的故事,為什麼還值得讀?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啟發?
在文學家托爾金的故事〈尼格爾的葉子〉中,描述了一個一生都在畫樹的人。因為他太想要把眼中所見的葉子畫出來,以至來不及畫好整棵樹便去世了。後來他到了來世,意外地遇見了一棵無比美麗的樹,就像是一份早已預備好的禮物等待著他,他實在太驚訝、太感激了!其實這棵樹早已賜給了我們,那就是耶穌的福音。司傑恩在本書中要...
本書總結了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式,用來説明我們如何認識上帝、耶穌和聖靈,並按照我們和那三一神的關係來認識自己是誰,以及這一切將如何影響我們被造來要從事的工作。我們都身在歷史、生涯和社會中的特定文化和時代處境,而如何在這種處境中工作,則是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社群中思考清楚的問題。然而,所有答案的關鍵都在於以下...
- 揭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作家——魯益師的完整生涯,深入大師的內心世界 - 由當代知名神學家麥葛福執筆撰寫,繼研究基督教思想家《全民神學家巴刻》、《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後再創力作 - 榮獲2014年ECPA非小說類金書獎
家,可能是世上充滿最多矛盾的地方,就像一場暴風雨,可以帶來雨水滋養生命,卻也能同時讓人感到快要滅頂,無力自救。 家庭,可以使人感到愛與歸屬,也能使人嚐到羞辱與折磨;可以是一份祝福,也可能是終其一生想逃開的咒詛。不論你的家庭處境如何,都有可能經歷如暴風雨般無法掌控的強烈震盪,在其中顫抖飄搖。要想安然度...
《天路日引》幫助決心進窄門,走小路的天路客,每日有著最紮實並有深度的靈修,在真理中得釋放,得安慰,得裝備,得榮耀,得更新!
本書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包括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愛與苦難是無可避免的人生課題……要如何承受羈絆與心碎,讓生命完整無憾?這是困難的問題,或許需要的是一個大膽的答案。安.福斯坎,《紐約時報》百萬暢銷作家,以其網路書寫引發無數現代基督徒女性的心靈共鳴,在她自己對生命苦痛的艱難提問中,與聖餐中破碎血肉並傳遞出去的耶穌相遇。
摩根没有讀過神學院,但是他的信息講章,卻為神學院和傳道人所研讀,他從來不用任何宣傳和手腕吸引聽眾,但無論他到哪裡分享,總是座無虛席。本書作者張文亮教授大量閱讀摩根的著作及資料,寫下這位屬靈榜樣的生平和事奉,獻給這一世代基督追隨者。
在「我世代」和「躺平世代」裡,
跟隨耶穌的「使命門徒」,如何熱血不厭世?
重新定義作主門徒的意義、文化及時代挑戰,
在多元及快速變遷的時代,開啟神聖的想像力,
持續創造及更新,回應上帝的整全使命。
使命 Mission:生而為人的真實存在意義
文化 Culture:對世界的理解和在其中的創造
門徒 Disciples:一生之久的跟隨耶穌旅程
前路 Journey Ahead:富創意地回應時代的挑戰
建構回應多元社會的新世代門徒力,本書提供:
- 一網打盡使命書單
- 一鍵看完媒體資源
「今天,我們常把作耶穌門徒的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二十八19),直接化約成就是要參加教會一壘、二壘、三壘的訓練,就是要當小組長,要當招待;如果你歌喉好,還可以去參加敬拜團;然後,如果你再愛主一點,就去讀神學院,甚至投入全時間的牧養工作。
不要誤會,我絕無貶低投身教會事工的價值,然而我們需要不斷來到上帝面前,誠實回答一個問題:我們所做的這一切,最終所為何事?我們是在建立教會組織,把我們的身分認同建立在事工的成敗上?還是在忠心回應上帝託付我們的使命?
很多時候,我們把跟隨耶穌變成只是建立一套組織跟制度,如果我們重新去看耶穌是誰,祂會顛覆我們的看法。在馬可福音第十章,耶穌顛覆了年輕財主,後者用他既有的宗教框架來理解耶穌是誰,用既有的政治想像來理解彌賽亞要做什麼,可是耶穌顛覆了他,不過並不是給他一個條列的答案,而是對他說:『來跟從我』,那是一個旅程,一個邁向未知的旅程。」──摘自第二章「使命門徒」
MD:Missional Discipleship
「使命門徒」:與耶穌建立一生之久的跟隨關係,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宣教行動裡。
◎如果青年人能夠為理想充滿熱血,為什麼為上帝和教會不能?
◎蘋果、微軟、Google的使命宣言提出人類的宏大遠景,上帝國度豈不更大?
◎為了迎合「真我時代」的需求,我們是否把福音變小、變弱、變狹窄了?
◎在工具理性、M型社會及數位科技時代中,我們要如何回應多元社會?
◎基督徒如何讓個人生命、群體文化和所在社會,都經歷福音的創新和轉化?
上帝的救恩,不該被簡化為治癒個人苦難的靈丹妙藥;
基督的福音,不該被化約為個人得拯救、進入天國的保證;
作主的門徒,不該被描述為一筆划算的交易,換取進入新天新地。
福音不只是關乎個人的救恩,更是關於上帝國度的闖入與開展,
使命門徒肩負使命,門徒人生超展開!
【作者介紹】
董家驊
在台灣出生,畢業於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赴美於富勒神學院取得道學碩士、神學博士學位(主修實踐神學)。先後擔任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華語青年堂牧師、英文堂牧師,二○一八年返台後曾任石牌信友堂牧師,二○二一年接任世界華人福音中心總幹事,致力連結全球華人教會,共議推動普世宣教的福音策略。
修讀過往鮮為華人教會所知的實踐神學博士,是上帝出人意外的帶領,卻讓他看見一片「理論與實踐交互作用」的神學新天地,也著力推動華人教會更多認識實踐神學的內涵與貢獻,在各地講授「實踐神學方法論與當代議題」,蹤跡遍及北美、歐洲、澳洲、亞洲及台灣教會。
針對關鍵的議題,他適時提出一針見血的評論與深具牧者心腸的建言,在北美《舉目》、《海外校園》與台灣《傳揚論壇》、《校園》雜誌等處發表文章。因應後疫情及多元世代來臨,錄製「實踐神學線上課程」、「前瞻論壇」、「使命門徒」Podcast等線上多媒體資源,串連虛擬與實體的網路世代門徒。
他是一位實踐神學家與牧者,清晰又帶著平衡感的思考方式,加上溫柔而敦厚的性格,在他的言語中總能體會到對上帝的信靠、對人的關愛。他期許自己能成為一位搭橋者,在教會實踐與神學反省、專業神學家與平信徒門徒、教會的使命與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信仰與公共參與之間,建立起世代的連結。
海內外牧長學者/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欽慈(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國際總主任)
杜明達(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
柏有成(基督使者協會會長)
柳子駿(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思路・豐(香港網路青年作家)
郭俊豪(高雄浸宣武昌教會主任牧師)
陳世欽(前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陳傳華(香港播道會雅斤堂主任牧師)
陳維恩(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
馮浩鎏(OMF國際總主任)
黃志靖(東湖禮拜堂長老)
黃國維(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萬力豪(The Hope主任牧師)
蔣祥平(SIM國際事工差會東亞區理事會主席)
蔡玉玲(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蔡志堅(花蓮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
謝木水(新加坡神學院院長)
戴繼宗(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鍾興政(台北信友堂牧師)
譚文鈞(世界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