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以社交為視角的全球明信片史,品味手寫與投遞的歷史記憶
超過100張私人珍藏、博物館、圖書館典藏的珍貴明信片圖像,獨家全彩收錄!
本書特色: 1.見微知著:透過隨處可見的地址,引領我們思考背後的身分、階級、種族等社會議題。 2.全球視野:橫跨美、歐、非、亞各洲不同國家的門牌號碼,展現各地的文化和風俗民情。 3.取材多元:從歷史資料到口述訪談,描繪出許多彷彿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
這是一本容易親近的歷史讀本,全覽綜觀東南亞,擺脫過去僅將其視為殖民客體的偏頗角度,展現東南亞人作為主體的豐富性與活力,能帶給學者、學生和剛接觸東南亞歷史的人一段趣味盎然的閱讀體驗。
◆史學家卜正民為大眾而寫、最受全球讀者喜愛的歷史著作! ✽ 漢學巨擘史景遷,重磅推薦。 ✽ 超脫框架的迷人歷史故事,將維梅爾的畫作化為開向過去的窗。
戰爭結束過後,凡事都要回歸日常, 有誰真正在乎原子彈落下後,廣島的真實景況? 在人們開始談論「新新聞主義」之前,一九四六年出版的《廣島》就證明這種寫作手法的力量—— 跳脫科學角度的報導,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展開新聞調查! 來自六位廣島原爆倖存者的現場記憶,一位記者於二戰後轟動全球的逆風報導! ★★★...
從諸神相殺不止的海盜王國,到推崇平等與社會福利的民主國度 這中間的千年空白,就由本書來填補! 享譽國際的北歐社會學家,穿越斯堪地那維亞的神話與歷史 ※臺灣第一本北歐通史※
2015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獎得主最新力作 伊斯蘭專家林長寬博士審校 走訪形塑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重要城市 回顧伊斯蘭千年璀璨歷史
雄踞美國亞馬遜「美食史」、「咖啡與茶」雙料冠軍! 《紐約時報》經典暢銷巨作! 【獨家收錄】作者私房話:寫作靈感、內文拾遺、常見問答!
1990年,當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個國家消失了。 在德國即將歡慶統一35週年前夕, 東德人民被忽略的生命經驗、被抹除的歷史篇章,將在此書再次重現。 忘掉過去你所知的東德刻板面貌, 抛開冷戰論述對他者的既定形象,只要願意直視東德, 將發現鐵幕之下,並非只有黑白的世界。 ★《經濟學人》:「本書希望世人...
▎「這些海盜就跟其他海盜一樣行徑卑劣。但是,當我們回想起他們的殘酷犯行,或是因為他們駭人聽聞的破壞與其他殘忍之舉而倒抽一口寒氣時,倒也不能忘記他們的紀律、堅忍、同袍情誼與武德,讓他們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所向披靡、最大膽無畏的族群,無人能夠比肩。」──溫斯頓.邱吉爾 ▎「『難』不過舉手之勞,『不可能...
唯一以臺灣觀點詮釋的日本文化通論 * 全新收錄精選珍貴歷史文物圖 內容精心編排 提升閱讀舒適度與典藏價值 * 十年前,歌廳秀王子蔡桑橫空出世, 掀起日本文化討論熱潮,締造至今無人匹敵的紀錄! 以講日本、說日本為畢生職志的蔡桑, 經典重磅回歸,邀你再探這座島國的無限魅力。
「這個國家的人毫無羞恥心嗎?」 美、法、德、瑞等各國使節團、官方紀錄,一致質疑。 這是一段 新政府覺得丟臉,強迫人民穿上衣服, 進而衍生出一連串 遮掩副作用、偷窺 的黑歷史 ?! 下町老街的公共浴場、混浴傳說,默默隱藏在角落的裸露書刊,社會上瀰漫一股壓抑氣氛…... 老一輩的常說,日本人有禮無...
全球暢銷逾50萬冊的「The Shortest History」系列 最切中當前世界局勢的作品 ※※※※※※※※※※※※※※※※※※※※ 越害怕戰爭,就越應該了解戰爭。 國際權威歷史學家與軍事專家格溫‧戴爾 將五千年的戰爭史濃縮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小書 只要一個下午,就能了解人類為何發動...
疾病與藥物寄生於戰爭之中 戰爭是靠吃藥壯大的! ┤齊聲推薦├ 李芳全│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生物學角度全新解析《人類大歷史》 讀懂歷史與文明前,先讀懂生物學 「年度新思維作家」達奈爾 橫跨遺傳學、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 揭示形塑人類文明的合作與衝突、貿易與掠奪、瘟疫與戰爭
★ 探索現代人的酒櫥或者流連酒吧吧檯後方各種酒類的起源,令人大開眼界! ★ 從古至今以酒作為醫療用途,到中世紀鍊金、製藥、蒸餾技術的發展,再到如何步入人類生活中隨手可得的飲料之一,歷史典故在作者筆下,就如晶瑩剔透的利口酒,透明卻有各種芬芳。 ★ 附有經典酒譜,讓你也能成為調酒專家,了...
世界歷史繞不開的山頭,非軍事迷也需要的知識座標 對史上最重要戰爭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上個世紀! 二戰研究第一把交椅、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沃夫森歷史獎得主 李察.奧弗里 Richard Overy 匯聚40年的封頂之作 活動時間:即日起~2024/8/27 活動辦法:於活動截止日前,領取《二戰(讀墨試...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數個世紀以來,「眼線筆」不僅為各個民族「勾勒」出他們的歷史; 時至今日,它也為這個世界描繪出了不只一種標準的「多元的美」。 眼線甚至可以「銳利到殺死一個男人」 ——貓眼妝的愛好者 泰勒斯 眼線不但可以展現個人風格、提高自信,甚至可以帶出一個人的靈魂。 在「一線之間」,他、她、他們,...
《經濟學人》、《旁觀者》、《文學評論》齊聲好評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作者賈斯頓・多倫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大衛・貝洛斯一致推薦 譯者既要傳達訊息,又不能打破特定限制 既要掌握原文意義,又要呈現精準有效的譯文 翻譯者在許多「近乎不可能」之間挪騰舞動,世界也隨之挪騰舞動 他們...
何謂真實?誰說了算?我們該怎麼活? 這是千百年來圍繞著西方世界「東方迷戀」的三個大哉問。 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披頭四, 從資源的掠奪到真理與靈魂的求索, 有哪些事物讓西方人沉醉於亞洲的光芒中?
美國總統隱瞞病情,妻子悄悄代政,人民從此不再信任政府… 黑死病帶走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卻也為人類社會帶來另一道曙光 揭開過去元首的重疾,洞見國家動盪興亡最裡層的關鍵 隨重大流行病的到來,體驗盛世下的陰影、亂世後的希望
第一本以社交為視角的全球明信片史,品味手寫與投遞的歷史記憶
超過100張私人珍藏、博物館、圖書館典藏的珍貴明信片圖像,獨家全彩收錄!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吳紹華(插畫家、2021世界明信片日首獎得主)聯合推薦
手寫時代的IG,流行於19、20世紀的社交媒介,
史上最傳奇、數量最龐大的物品交換,
用手寫的力量展現個人魅力,串起兩個世紀的歷史,
來自美麗景點、來自社運現場,也來自已不存在的地方……
在明信片的黃金年代,社會、人際關係、物質文化造成怎樣的轉變?
而在科技通訊便利的21世紀,明信片已滅絕嗎?
當你遇到開心的事或在旅遊時想跟親朋好友分享,身處21世紀的你,會立刻發臉書、IG,並搭配圖片,無論圖文是否相符,無論有沒有人按讚,你就是想發。而19、20世紀的人們,就是想寄明信片!
明信片問世在通信、通話昂貴且不便利的時代,買張包含郵資的卡片就能與親友聯絡,幾乎立刻成為當時全球通訊的首選。政府為明信片熱潮改革郵務,更挽救瀕臨破產的美國郵政;商人不斷推陳出新,躍升為流行的主角。當時明信片在世界的寄送量,可說以「億」為單位!
引領全球科技、經濟的脈動;見證局勢、歷史的演變,
隨時隨地都能建立人際網絡,參與全世界!
在大眾傳播還不發達的年代,各行各業將明信片熱潮從一般通訊發展到廣告宣傳,相機、沖印技術在當時也相應升級,觀光業、社運人士、政界、國家等等都將自己想傳達的視角透過真實照片明信片向全球宣揚,貫徹了明信片需要的「參與感」,成為與他人緊密結合又獨特的有形連結。
物質文化史學家莉迪婭.派恩從家族的明信片收藏談起,以「社交」為探索角度,探討郵政、印刷、宣傳、觀光、國族認同等方向,帶領我們回到明信片的黃金時代,透視明信片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發展演變以及在當代的樣貌。
✉明信片的演變✉
書寫素面明信片:沒有圖像,僅畫三條地址線,與遠方親朋好友聯繫,最廉價、最便捷的方式。
欣賞圖畫明信片:從照片轉繪風景、建築或手繪漫畫等圖像,不斷發展紙張、墨水、印刷技術,讓整體更美觀。可讓他人認識你的故鄉,你也能認識不熟悉的地域。
製作真實照片明信片:擁有一臺相機,人人都是攝影師,拍攝後立刻沖洗成明信片,除了記錄時事、宣傳理念,還可成就賺錢事業。
上傳數位明信片:社群網站圖文搭配的方式,明信片社交於網路再度重生?!
本書特色
✒ 從物質文化認識世界上早期的通訊與廣告方式。
✒ 可透過明信片對社群媒體有更不同的見解。
✒ 明信片圖像認識19、20世紀的社會轉變。
作者簡介
莉迪婭.佩恩
作家兼歷史學家,研究領域關注科學史、物質文化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歷史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Studies)擔任合作研究員。她的文章和論文曾刊登於《時代》雜誌(Time)、《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鸚鵡螺科學》雜誌(Nautilus)和《公眾領域評論》(Public Domain Review)等刊物。著有《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Seven Skelet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Human Fossil)、Genuine Fakes: How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Endlings: Fables for the Anthropocene等書。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1776革命未竟之地》、《不講理的共和國》、《運動健護全書》等。
由於派恩的研究主題時效性極短,她大大脫離其歷史記述的範疇是很合理的。她不但深入過去,也探索現今的各個離奇角落,尋覓各種奇奇怪怪的細節……。整個研究過程替這本書增加不少趣味……。派恩的書丟了許多大問題,足以重新形塑你思考明信片和其他事物的方式。──《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派恩帶領讀者進行一趟全球之旅,走過革命、社會運動、科學與科技大發現,還有充滿感性的個人連結……。《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做了很棒的深度分析,以激發想法的觀點讓讀者看見,今天數位社交網絡上的一切,幾乎都是從明信片的生產、書寫和寄送開始的。──《那不勒斯生活雜誌》(Naples Lifestyle)
歷史學家派恩現在把焦點轉到了明信片的生產和收集上……。明信片製造成本不貴、訊息往往是快速寫成、郵資也只要一便士,感覺一開始就是被設定成讀過即丟的東西。但是,同一時間,如同派恩力圖展現的,明信片也能夠強化國家和地區身分、頌揚公民生活、描繪異國的奇人怪事、催促人們啟程旅行(「真希望你也在」)。──榮恩‧史萊(Ron Slate)/作家
派恩的《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一書,技巧高超地講述了這小小一張函件是如何拯救美國郵政,成為今天以圖像為基礎的社群網站的根本。這本必讀著作是一部研究深入的通訊編年史,在喚起強烈懷舊感的同時,也替讀者建構了當下這一刻的歷史框架。──傑森‧法曼(Jason Farman)/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副教授
《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敘事節奏快,讀起來令人愉悅,含有滿滿的誠心和資訊,完美分析、說明了這個受人喜愛的媒體之整個歷史。派恩的研究範圍很廣,針對我們如何在不同的時空表現自己、如何在遠方仍跟親朋好友保持密切聯繫等層面,提出許多精彩有趣的見解。這是一本很棒、讓人很有收穫的讀物。──珍妮佛‧克羅夫特(Jennifer Croft)/作家
在這本圖片精美、文字輕鬆的著作中,派恩向我們介紹了推特、簡訊和迷因的祖先──明信片。派恩用這本書證實這一小張寫有簡練訊息的卡片,其實充滿郵務體系、印刷技術、日常事物描繪的歷史演變,同時也傳達了人類對有形連結的永恆渴望。──香農‧馬特恩(Shannon Mattern)/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人類學教授
《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不只是一部古雅的歷史書,還向一門失落的藝術致上敬意。派恩以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將明信片當作一種特殊科技來觀看,而且還是具有革命、宣傳和感性功能的科技。本書充斥豐富的歷史圖像,搭配派恩詳盡地解說,一起描述這項科技經過了哪些演變。這本書不只柔軟感性,也充滿智慧。──希拉‧李明(Sheila Liming)/尚普蘭學院(Champlain College)副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