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便有陰影,想要透過榮格理論更深入了解自我陰影的各個層面,就不能錯過這本含金量極高的作品。
★本書以榮格的角度切入,協助讀者循序漸進了解自身的陰影。字裡行間有榮格理論的脈絡,亦有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此次作者強森再次發揮說故事的本領,帶領讀者進入既黑暗又光明的世界。
我們本能地逃離陰影,
但陰影總會出其不意地一再出現,
只為了提醒我們:擁抱陰影才是人生的解方。
「陰影」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榮格的女弟子馮.法蘭茲甚至大膽疾呼:「陰影就是無意識整體。」那些令我們厭惡、憤恨、忌妒、鄙視的人或特質,就是陰影的躲藏之所。它總是投射在親近的人身上,例如煎熬的親子與伴侶關係,往往反映著我們的陰影議題。但其實,陰影是自我的一部分,更是創造、圓滿自我的活水。要解開心中枷鎖、邁向完整,我們不得不低頭親近一度被自己捨棄的陰影。
榮格分析師強森是位優秀的說書人,他在本書中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切入,由個人、集體與原型三個基本面向,交織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揭示陰影的神聖價值。
強森剖析,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自我如何與原始陰影分離、分離後的傾向(例如英雄崇拜、貶低他人)、壓抑陰影的後果(情緒失控、中年危機、婚姻觸礁甚至戰爭)。強森也告訴讀者如何在生活乃至宗教層面融合自我與陰影。最後,他以曼陀羅與靈光的圖像為例,強調結合對立面的重要性,而擁抱陰影的方法就在日常中。
擁抱陰影意味著勇敢面對失衡,當意識到失衡的那刻起,我們離身心平衡又更近了一些。
若想拒絕他人的陰影,不需要反擊,而要像優秀的鬥牛士閃過公牛一樣。
尊重並接受自己的陰影,是極為深刻的靈性修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羅伯特‧強森
推薦序一 ▎本來無一物:閱讀《擁抱陰影》
魏宏晉(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師)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聖經》啟示錄22章13-14節。
羅伯特.強森的是位優秀的說書人,其《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一書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 點切入,以淺白的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交織,旨在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析論陰影的神聖價值,精彩生動,是部講述心靈故事的佳作。「陰影」(shadow)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以為理論的骨幹,古典榮格學派大師馮.弗蘭茲(von Franz)甚至大膽疾呼:「簡單地說,陰影就是無意識整體。」幾乎置科學精神於枉聞,更突顯陰影這個概念在分析心理學中的地位非凡。
陰影的前身:情結
榮格的精神分析事業始於情結(complex)的科學實證研究,他的「字詞聯想測驗」(Word Association Test)為佛洛伊德在治療病人豐富經驗裡,所歸納出不快的記憶會被壓抑進潛意識的假設,提供有力的證據。眾所周知,此舉奠立了兩人合作的基礎。情結理論在兩人合作無間的時期中被發揚光大,成為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論根據。後來,榮格自立門戶之初,還曾經把自己的理論稱為情結心理學,以分析心理學正式為名則是 稍後的事。
情結一詞由德國心理學家希奧多.濟安(Theodor Ziehen)率先提出,他指稱其為「複雜的情緒所組成的」(complex compounded by the feeling),是個「情 緒的複合體」(emotional complex),榮格贊同這個看法,也認為情結就是「各種想法充斥的複雜情緒體」(feeling-toned complex of ideas),可謂之為「情感飽滿的情結」(emotionally charged complexes)。
濟安是聯想心理學(association psychology)的倡導者,他在自己所創的「心理生理學認識論」(psychophysiologicalepistemology)範疇內,提出屬於他自己特別的「二元論」(binomistic)思想,提倡他名之為「內在原則」(the principle of immanence)的一元實證主義哲學立場。他的哲學方法論奠基於現實主義、客觀主義和絕對理性主義之上,所持的唯心主義認知模式反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唯物主義自然科學觀。
儘管佛洛伊德的情結理論觀點並未背離濟安的二元論的想法,但是他畢竟在科學方法論上傾向唯物的因果論,主張人類具有普遍共通的情結,且無法逃離它的影響,也就是他所說的絕大部分心理疾病的核心不出伊底帕斯情結的問題,此說主張明顯為性慾一元論。然而榮格卻認為,人類心靈由多種情結構成,且許多情結間彼此會形成二元對立,問題不單只因性慾而起。
二元對立:情結到陰影
榮格認為,人是情結的複合體,基本上,心靈就是由各種不同情結所構成的。而形成情結的原因,要追究到陰影。陰影先於情結存在,於情結背後擔任主導的角色,兩者皆屬原型。
在心靈的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在個人經驗裡,陰影隨個體成長而發展累積,會自發性地組合叢聚。由一個共同主題所組合起來的情緒、記憶、認知以及欲望的模式與核心,一組組被壓抑的心靈內容物圍繞這個核心或者模式,聚集成情緒飽滿的思想概念群,形成諸多情結。如因為想爭奪母親的幻想,產生對父親的敵意,又加上現實父親帶來真實與想像傷害的恐懼、記憶與痛苦所形成的陰影聚集在一起,因而發生戀母弒父的伊底帕斯情結。因此,情結是個人無意識的主要內容。
而進入到榮格心理學的重點,也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第二個層次,榮格將情結與陰影做了進一步的區分。
榮格在一九○六年到一九一二年與佛洛伊德合作期間,抱持著支持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立場,盡量援引佛氏概念詮釋心理現象,期間於一九一二年出版的《無意識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裡頭並沒有提到陰影,那時是以情結替代。兩人分道揚鑣後,他在《轉化的象徵》(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1956年)裡寫道:「我分析美國人時,經常看到的劣勢人格,所謂的陰影,是以黑人或者印地安人的樣貌出現。」榮格在討論美國人這個族群時,以一位年輕的美國女性的夢境分析為案例,他指出,出現在她夢中的美洲阿茲特克原住民,可能不是她自己的陰影,因為那是個男性,所以要將他當作她人格中的陽性部分。這是以集體無意識心靈中的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這組二元對立的原型結構作為分析的基準。
原型常常會形成對立的組合,比如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各 自成為彼此對立面的陰影,這在古典榮格學派裡,構成集體無 意識分析的主題。而原型的特性在於絕對不可妥協,本身就是個二律背反(antinomy),比如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都無法獨立存在,如果不能彼此彰顯,便只是無意義的各自概念而已。因此,原型本身也有陰影。榮格曾以舊約上帝只因撒旦的質疑,便降災試煉他的虔信子民約伯為例指出,約伯對上帝的無情且無來由的懲罰一概承受,反而顯現出被造者的心性比創造者高尚完美的矛盾。耶和華不信任他所造的約伯,正是他的陰影投射;多疑獨斷且憤怒殘酷的性格,透露出他的困境。也因此,這個不完美的舊約上帝,只有透過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以新約基督的人的形象親身經歷他所創造的人世間的苦難,完成榮格學派理論所謂的個體化歷程後,才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實現上帝原型所指涉的真實意義內涵。
陰影的破與立
綜上所述,陰影的涵義涉及了三個層面。一是個體的,為來自個人經驗過程被壓抑的幻想、願望、衝動和思想等;二是集體的,不源於個體,可能是因文化、族群、權力、仇恨等,而產生的共同欲望的投射;三是原型的,為心靈中的絕對模式,亙古恆存的至善、邪惡、諸神眾鬼等。
佛洛伊德早年對一元性驅力精神分析理論戮力以赴,及至晚年卻意識到當中的侷限。人如果只有趨生的本能,就無法解釋抗拒痊癒、攻擊殺戮等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於是,他終於再提出具爭議性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概念。他在《超越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1920年)一書中指出,人會以「強迫重複原則」,讓自己有可「控制」的快樂。自我毀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為死亡本能。性本能是建設性的,反向的死亡本能則是破壞性的,兩者同時並存,但消漲方向正好相反。他為自己的理論辯護道:「我們的觀點從一開始就是二元論的,……相反地,榮格的欲力理論是一元論的……」然佛洛伊德的辯解則反倒令人更加生疑。人生的價值也許並非僅止於眾多佛洛伊德學派學者所主張的:「可以工作、可以愛,足矣。」工作與愛人,只能算世俗標準,對志在人生實相、宇宙真理者,世俗的成功,卻可能只是換一種方式受苦。人前富貴,人後受罪,終非解脫之道。就榮格而言,身處二元對立的世界,如何整合人生內外的複雜對立才是根本。從個人、集體到原型,總有著表象之下的另一個極性,從個人觀念心性、集體道德責任,一直到終極的宗教悖論,陰影能量充沛,可正可邪的影響力真實不虛,如何去除?且同時又加以融合納入?實為關乎性靈的宗教性要事。
以上的分析,可以先備,以為閱讀貫通本書的輔助性知識。
暗裡靈光
本書的篇幅不長,結構也簡單。連同導論加上三章,共分四大部分。導論言簡意賅地指出陰影的珍貴,但容易被忽視、遭誤用的特性;正文第一部分析論陰影形成與運作的來龍去脈;第二部分由男女情愛觸動阿尼瑪∕阿尼姆斯原型的討論, 進入到集體無意識,初步涉及二元對立消弭與融合的問題,開啟最後一部份「靈光」的討論。「靈光」這部分篇幅最短,實為宗教問題之探索,旨在消弭二元對立,故易讀難「懂」,宜隨詩意行文倘佯漂流,隨緣觸動為要。
「靈光」亦即榮格學派理論之「自性」(Self),為心靈整體,也是核心,本自具足,盡虛空、遍法界。自性為「神」的原型,但既非已浮上意識的任何宗教的上帝所能概括,因此也不全然等同於沉入無意識裡的魔鬼。它是個體化之前的概念、完成後的成就、引路的燈塔、是起點也是終點,帶領著人們完整經歷生命所有的痛苦與磨難,照亮無意識中的黑暗。
陰影深埋心靈,靈光可謂整合陰影的唯一法寶。遮蔽光明而讓個人產生陰影的,不外乎人格面具;至於集體陰影,則因認同神聖的集體精神而來;而原型的陰影肇因於性質極端、彼此互為陰影的原型,一個有若意識上的形式,如天堂,另者竟成無意識中的能量,像地獄。
不管陰影起於個人經驗、集體認同,或者原型對立,不外乎因緣合和而生,本來無一物,如露亦如電。當因緣成熟,走上榮格學派所謂個體化自我探索與整合之路者,不時會有靈光乍現之際,於其時,電消露逝,無去亦無來。一時天清氣朗,恍如身處天堂;精神飽滿,有若神力滿溢。而,那就是了!
天堂有門,地獄是路
個體化歷程走的不是迷宮,沒有死路;探索的是迂迴卻必定通達的明陣(labyrinth)。靈光常伴,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遍於心靈諸角落,照亮所有黑暗,破除任何二元對立。最後,完成旅程的英雄可以站立在拜占庭式的聖三畫前,開啟二元對立悖論無門關入口,參與到聖神當中,補足神聖結構的四位一體,成為神的本身。
《擁抱陰影》依循傳統榮格理論的路徑,從個人、集體與原型三個基本面向,為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上的精神分析尋求 對立統合之道,最終再以榮格本人所建議過的宗教心靈方案作 為根本的解決辦法,文獻豐富,深入淺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值得細品慢讀。
推薦序二 ▎擁抱陰影
鐘穎(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討論陰影主題的理論專書,不同於法蘭茲博士以童話作引子來介紹惡與陰影的主題(參見《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心靈工坊出版),作者羅伯特.強森是從宗教體驗上去談陰影的。對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會直接拉高你的學習層次,提示你陰影猶如生命之泉,它會在我們熟悉的地方消失,然後又從人們沒有想過的地方冒出來。對已走在陰影工作上的讀者來說,它會提示你注意支點與中心就是神聖所在之處,也提示我們可能會將陰影中的黃金投射在他人身上,要記得將它認同回來。
陰影工作即個體化
陰影工作是什麼?它幾乎就是個體化的全部。
從認識陰影、忍受陰影、到接納陰影,那是一種將天堂的形式與地獄的能量相結合的過程。也是本書作者所說的,在黑暗中尋找黃金的過程。事實上,我認為我們透過陰影找到的黃金並不是什麼別的,就是內建於自身,和群體相連的「大我」或「自性」。
陰影被界定為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我們否認和排斥的特質與面向,用榮格早期的定義來說,則是那些在無意識中所包含的任何事物。這些與自我認同相對立的一切何以會蘊藏著黃金呢?因為對生命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就是開展,就是實現。但其所欲實現的並非「小我」(也就是所有我們在向陌生人自我介紹時會說的那些東西),更是那些被小我遺棄和本能式地所迴避的一切。黃金就位於我們的對立面,只有在我們認識且接受了陰影之後,才可能短暫地經驗到這種榮格心理學家或求道者終其一生所欲追求的那種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完整」。
為什麼說短暫?因為當我們接受了自身的對立面達成了進一步的整合時,新的陰影就會再度成形,它永遠與個人處於辯證關係。因此對學習榮格心理學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品質或許是將「對立」體驗為「相對」的一種能力。自我與陰影看似在彼此的對立面,但兩者事實上是相對的,正如所有我們在意的兩極一樣:貧與富、善與惡、成功與失敗、出人頭地與默默無聞等都是如此。
從對立走向相對
「對立」會使我們生命的立足點越來越小,「相對」卻允許自我能被兩者同時穿越。舉情緒為例,正因我們認為身心健康的狀態是我,甚至正向積極的情緒才是我,因此就視難過、悲傷、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為寇仇,急著想要擺脫或「治療」這些並不屬於我的東西。我越執著於我渴望的狀態,就越得迴避所有會丟失這些狀態的情境,從而只留下了狹小的空間給自我。這是人處於對立的狀態。
而在相對的狀態中又如何呢?在這個情境中,我們知道無常即是真理,知道每一種情緒狀態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雖然要對情緒負責,但卻不是情緒的主人。我們允許各種情緒來,也允許各種情緒走,猶如天上的白雲,海面的波濤。我們站在作者所說的「中間地帶」,縱然那被稱為刀鋒,位於時間與空間之外。但就在那短暫的時刻裡,創造、意義,與平靜,所有那些我們在「苦」裡遍尋不得的東西,都在這個狀態裡出現。
陰影工作的聖與俗
面對陰影既是世俗的,也是神聖的。
世俗的那一面正如上述,它是我們解決生命之苦的手段,同時又是一種道德的必須。為什麼呢?那些不願在自身處理陰影的人,就會將內心的黑暗丟給外界、丟給他人。陰影最容易在我們的家人、同事,與朋友的身上找著。那些本該由我們承擔的一切,成為了他們身上固有的邪惡特質。投射的防衛機轉如此強大,以致於多數的我們都會堅信,那些與我價值觀不同的人,與我國籍血緣不同的人,就是懶惰愚蠢,而且心懷狡詐的人。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各種仇恨、殺戮、戰 爭、集中營的慘況都在在顯示了投射陰影所帶來的災害。我們樂得每晚在政論節目裡從同胞中尋找敵人,而非在他人身上認回自己的陰影,從敵人中尋找同胞。因此陰影工作的世俗性即在於確保了人性的品質,從而也促成人群的合作基礎,以及社會的平和及穩定。
而神聖的那一面同樣如上所述,它是我們走向個體化,完整開展自我的第一步與最後一步。在那裡,已不再有主與客,也不再有失與得。有的只是相對且平等的一切。在那裡,我們得以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我們的生命。禪師傅大士有詩一首:「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請讀者們細思之,空手把鋤頭,是有鋤頭還是沒有呢?步行騎水牛,是徒步行走還是騎著水牛呢?當作者羅伯特.強 森介紹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靈光」(mandorla),並將之視為 兩極衝突時的和解象徵時,禪宗同樣以其特有的悖論將我們從 原先分裂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中拉出來,直到玄祕的高點。
在那一點上,我們摒棄了思考。所以當僧人問洞山禪師「什麼是佛?」時,一旁正在量胡麻的洞山禪師回他:「麻三斤。」思維在此處是無用的。我們的意識已經為我們做了太多解釋,這個是佛,那個不是。這樣做是佛,那樣做不是。當我們執著於「是」和「不是」時,陰影又躲到了「不是」的旁邊,並再度將我們帶離完整之地。在禪宗的傳統裡,十牛圖將那完整表意為「入塵垂手」,畫中是一位老者向一位幼童伸出了手。老與幼的同框,意味著兩極展開了有意義的相遇。西方傳統則慣用男女之間的愛戀故事來表意,但其所象徵的意思卻是相同的。
完整也是煉金術中色彩斑斕的「孔雀尾」,象徵著歷歷分明的覺知,象徵著人對自身每個面向的認可,在那之中陰影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正如本書所言,整合不是中和,也不是妥協。否則孔雀尾就不會變成一道彩虹,而是混雜的灰色色塊。
陰影的處理方法與原則
展開陰影工作的具體方法是什麼?羅伯特.強森在書裡語帶玄機地說「花俏的解決方法不會有效。」雖然我也偏愛這種不將玄機道破的方式,但此處還是有些提醒可以跟讀者分享的。首先是我們的陰影躲在哪裡?答案是:那些我討厭的人就是陰影的躲藏之所,因為它總是容易投射在與我們親近的人身上。在那些令我們痛苦難受、憤恨難解的親子與伴侶關係中,往往就反映著我們自身的陰影議題。
其次,處理陰影的方法有哪些呢?最要緊的是把握平衡的原則。作者告訴我們,人們多少可以控制要如何或在哪一方面付出黑暗的代價,陰影的展現「最好能夠在獨處時完成,不要傷害到周遭環境或身邊的人。」因此如果你是得久坐或長期動腦的上班族,不妨做點手作或打掃整理房間,甚至動動自己的大肌肉,讓受到冷落的身體可以動起來。凡是那些不會影響他人的恐怖電影、懸疑小說、成人影片也是選擇之一。本書最有用的提醒就是潛意識無法分辨現實行為與象徵行為的差別,因此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儀式(例如拔除雜草、對空揮拳、用模型小車排個車禍場景,或編寫個充滿憤怒或性誘惑的小故事),都有助於解放我們在這一天中產生的陰影,從而維持好平衡。書中提到,榮格學派的治療師法蘭茲博士與芭芭拉.漢納兩人同住,如果哪個人特別好運,就要負責倒當週的垃圾。這是在釋放正面事物的陰影面,也是追求平衡的一種方式。
追求平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健康,真正重要的是為靈性經驗作準備,而這是現代人最容易在潛意識裡忽略,也最容易在意識裡反對的一件事。現代社會對靈性經驗有多缺乏,情歌裡的盲目與狂熱就有多受歡迎。我們或者把戀人視為高不可攀,以及提昇自己的工具,或者把戀愛視為性慾的代名詞,沉浸在性的解放與滿足裡。這兩種極端肇因於同一個根源,亦即靈性經驗的無能與枯竭。
愛情是屬於人的,但上述所說的提升、滿足與解放等詞彙卻屬於宗教。做為局外人的我們或許覺得難以理解,但對那些熱戀期淡去的愛人們來說卻很熟悉。愛情的魔力擄獲他們、折磨他們,而後遠離了他們。戀人是真正的附魔者,而戀愛經驗則常常是宗教體驗的替代品。未經處理的陰影如何與我們熟悉的事物相結合而表現在生活中,此處又是一例。
結語
關於陰影工作我還能說什麼呢?在這麼優異且個人化的作品之前再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分析師羅伯特.強森分享了他對西方世界的觀察與體悟,我在文中也用禪的故事回應了他。如若讀者們不嫌棄,且再聽我一個故事當作本文結尾。
印度守護大神毗濕奴的第八化身名為「黑天」(Krishna),他的命運是戰勝自己邪惡的叔叔。他在小時候 就顯露出了種種奇蹟,有一回,他就像每個不懂事的小孩子那 樣坐在地上亂吃著東西,母親叫他把東西吐掉,但他卻說自己什麼也沒吃。母親氣極了,叫他把嘴張開檢查,沒想到,母親卻在黑天的嘴裡看見了日月星辰,看見了整個宇宙。
如果宇宙在這孩子的包納之中,那麼母親所身處的宇宙又在何處呢?每個被我們分裂出去的自身陰影或心靈碎片都包含了整體性,這既是一又是多,既是殘缺又是完整的悖論看似矛盾,卻是實實在在超越性的證明。想想葉子上映照出整片藍天的水珠,以及朝向自己生命而去不斷分裂成長的健康胚胎吧!個體化不僅是個人實現完整的動力,也是大我存在的基礎。包含了無意識中所有事物的陰影將會有你一直以來尋求的奧祕。
這個過程無疑是辛勞的,猶如我們想在世俗生活中取得的任何成就一樣。但此番旅程你什麼都不會得到,你只會得到自己,得到「日日是好日」的愜意,得到「行到水窮處,做看雲起時」的從容自在。你一直嚮往著的這一步,該開始了!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