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死亡權利法」類別Top 2,上百篇讀者熱淚好評
紐約公共圖書館2022年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決選入圍
——面臨終身癱瘓的人,是否應被允許在醫師的幫助下結束生命?
——人是否能夠選擇在被痴呆症奪走意識前,自由無痛地死去?
——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死亡,而不是衰老?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 ★入圍英國惠康圖書獎★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豆瓣9.3高分評價★ 很多人不怕死亡, 恐懼的是對最後一段路的未知。 從30個真實故事看清死亡的樣貌, 你就能活得更好、死得更好。 正因為每一天都在倒數計時, 才讓每一天成為無比貴重的禮物。
「快點離開吧……」 「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 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 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這裡的醫師、護士與病人,讓我相信了日常小事的重要, 也讓我目睹了宛如植物終能綻放綠意的療癒過程; 那不只是醫療,更是一種奇蹟,彷彿是一種魔術戲法。 ──維多莉亞.史薇特/作者 ★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二○一二年度好書(非小說類) ★ 邦諾書店二○一二年度好書(非小說類) ★《科克斯評...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
本書記錄了作者由患癌入院到化療完成的點滴、感受和心路歷程。 這個突如其來的病令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加上當時他正面對創傷後遺症和人際情緒困擾,對他來說,這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本書盼望將治療期間閱讀詩篇所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內容關於治療與禱告的經驗,作者如何藉此與自己和上帝對話,與詩人共感。 雖然...
深沉的愛與智慧,有時只在最終時刻湧現。 有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 也有心痛感人的故事…… 重新思考愛、告別,與生命的真諦──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14週,版權售出韓.中.德.英等超過16國 ★ 獲選《今日美國》(USA Today)五大最佳回憶錄 ...
誠品、金石堂 當月選書 一部書寫安寧照護的挑戰與荊棘之書。 善終是一種歷程、心境、情緒、關係、靈性的平安。 斷食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 不斷食,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 ▲許多人誤以為安寧只有安然逝去。事實上,在安然逝去之前,我們更在乎的是:活得像自己,到最後一刻...
編輯每讀必落淚! 「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別等到最後一刻才說出口。」 執業20年「癌症照護」心理師林維君,首度出書!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八成民眾拒絕無效醫療, 為何臨終前仍平均「臥床8年」? 引爆日本《讀賣新聞》討論熱潮 「到這個年紀,不怕死,怕的是受折磨!」 在歐美,幾乎看不到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 在台灣,不住院、不插管,竟成了一種奢望。 醫院不該是用來告別人生的地方。 如何主張醫療自主,為自己、也為摯愛的家...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時代雜誌〔20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 出版逾50年,生死學傳世不墜經典 } ✽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隨著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老齡化,對「安樂死」的追求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對於許多人來說,死亡權通常意味著有尊嚴地死去的權利。愈來愈多的州和國家通過死亡權法案,允許病患和飽受折磨的人士者在醫生的幫助下在預定的時刻結束生命。然而,即使在有這些法律的地方,法律仍然無法顧及許多人的需求。
《生命的非選題》跳脫法律,在灰色地帶檢視那些精心策劃自己生命最後時刻的人。這些求死之人,遠離醫療診所、立法會議廳和醫院倫理委員會,也不理會禮貌性的空泛言談。透過這本書,讀者得以窺探幫助這些求死之人,包括他們的親人,有時還有網路上的祕密團體,共同組成的「地下安樂死世界」。
資深記者凱蒂.恩格爾哈特歷時四年調查訪談,範圍橫跨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於本書專注探討六個人的情況;這些人代表死亡權爭論的不同面向。其中兩位是醫生:一位是加州醫生,他開設了一家一家高級安樂死診所,開出的致死處方比其他的美國醫生還要多。另一位是澳大利亞人菲利普.尼奇克(Philip Nitschke),他因為在「DIY死亡」(DIY Death)研討會上教人如何無痛且平靜地結束生命而被吊銷醫師執照。其他四章探討一心尋死的人,因為他們承受無法忍受的痛苦,好比年老病痛、慢性病、失智症與精神苦痛。他們認為,自殺是唯一的出路。
《生命的非選題》既令人不安又感人至深,以大無畏的精神審視各項環節,審問了讓我們最不舒服的道德問題,如實呈現日常生活中人們為做出不可能的決定而苦苦掙扎的寫照,揭示繁榮、生存與死亡的意義。
本書特色
1. 書中包含六個個體的生命故事,故事除了以主角本身的敘事為主軸外,還加入周圍其他人對於「死亡自決權」的觀點和體驗,由此精巧地提供正反兩面和存在於灰色地帶的許多思辨的可能,不加評判地留給讀者自己理解和思考的空間,是部兼具討論深度和可讀性的好作品。
2. 作者捨棄了繁複的立法辯論、艱澀的神學觀點,和聳動的新聞內容,反過來微觀地呈現「個人」如何面對「死亡自決」的心路歷程。這些人的經歷(衰老、漸凍人、失智症、精神疾病),很有可能也曾發生或正在發生在讀者周遭的親友身上,因此讓人讀來會特別有共鳴。
3. 在東方社會,「死亡」話題往往讓人避諱不談;在臺灣,隨著「生前遺囑」、「安寧照顧」、「臨終關懷」等觀念和政策,逐漸受到民眾廣泛地討論和接受,衝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把死亡變成貼近的現實,促使人不得不去思考「人與死亡」的關係。在本書作者細膩動人的文字帶領下,讀者應該能更坦然面對「死亡」這個人生無法迴避但又令人難以啟齒的議題,獲得更深的啟發。
專業推薦
吳教恩/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
林東茂/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林靜如/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鋕雄/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
楊玉欣/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創辦人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律師
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生命的非選題》 是一本新聞報導作品。作者觀察入微,語帶同情,以精湛的文筆探討所謂的地下死亡權。身處那個黑暗世界的人很想知道,為何醫療體系會拼盡全力延長他們的壽命,卻不願讓他們以平和無痛的方式結束生命。」——布魯克.賈維斯(Brooke Jarvis),《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凱蒂.恩格爾哈特研究深入後撰寫了這本著作,詳實報導民眾熟悉卻深感困惑的議題:人是否有權依照自己的意願而死亡?」——《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非常重要卻易受抨擊……如同許多偉大的敘事新聞作品,《生命的非選題》描繪主流體系之外的人如何互動往來,敘事生動活潑,不愧是絕佳的新聞報導作品。本書探討醫療界之外的臨終護理情況,甚至探討民眾如何對抗這個體系。」——埃琳娜・薩維德拉.巴克利(Elena Saavedra Buckley),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恩格爾哈特探索現狀,敘事極富同理心……不偏不倚提出相反的論點……但她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闡明死亡權運動的功效以及是否合乎倫理道德,足以讓許多讀相信它對社會的價值。」——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只要你關注臨終生活的品質,就必須閱讀本書。」——《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論)
「恩格爾哈特透過詳實的報導,忠實捕捉令人不安的死亡場景,敦促讀者去思考人是否必須履行『活著的責任』,或者應該能夠『有尊嚴地死亡』。」——《書目》(Booklist)
「恩格爾哈特巧妙闡述人選擇何時死亡的權利。我想正派理性的人都不會反對她的說法。」——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作者
「讀了《生命的非選題》,就會不斷尋找和提出尖銳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讓人很不自在……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未竟之業》(Unfinished Business)的作者
「凱蒂.恩格爾哈特文筆誠實大膽,毫不保留。我從未讀過這樣的東西。」——阿里.韋爾什(Ali Velshi),MSNBC節目《韋爾什》(Velshi)主持人
「本書感人至深,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求死的看法。」——拉瑞薩.麥克法奎爾(Larissa MacFarquhar),《溺水的陌生人:不可能的理想主義、極端的選擇和助人的衝動》(Strangers Drowning: Impossible Idealism, Drastic Choices, and the Urge to Help)的作者
作者簡介
凱蒂.恩格爾哈特 Katie Engelhart
美國NBC電視網的作家和紀錄片製作人,曾任VICE新聞(VICE News)駐英記者和節目主持人。她曾獲頒各類新聞獎項,包括美國國家雜誌獎(American National Magazine Award)、加拿大國家雜誌獎(Canadian National Magazine Award)和英國廣播獎(British Broadcasting Award)。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曾獲美國翻譯協會(ATA)英譯中檢定合格任證。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