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縱橫在歐非邊界、捕捉非法移民產業如何運作,如何將祕密移民變成一門好生意的民族誌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人類大歷史》作者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破解300多種勒索軟體, 拯救全球400萬名受害者,省下數十億贖金 卻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 ★宛如《一級玩家》碰上《社群網戰》的燒腦之作 ★普立茲獎得主與提名人攜手共寫、《紐約時報》《經濟學人》一致好評、榮獲美國奧迪有聲書大獎 請注意,您的所有檔案已經被鎖死! 您已永遠失去這...
為什麼20、30歲的女性容易得憂鬱症? 會得憂鬱症不是因為「本來就有病」 讓她們以自己的語言述說 擺脫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 替女性書寫全新的受苦簡史
每個人,都有與苦難交錯的瞬間 我們如何意識到向烈焰索取涼冷的荒謬性,並迎向不同質地與軌跡的生命狀態? 《靜寂工人》作者將田野自碼頭轉向苦難工作者的日常 與受苦之人同行,需要一鏟一鏟地堆疊,讓自己警醒如鐘、穩如大山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 寫實與虛構、犯罪與藝術之間的鑽頭世界 ★ 身為底層網紅的鑽頭饒舌歌手,如何在「流量才是王道」的世界中殺出一條血路 ★ 「暴力人設」能賣,但可能要拿命來換?
為何現代多數人,不分胖瘦,都對體重增感到如此恐懼,多一分肉就如臨大敵,罪惡滿懷? 在健康假設和審美文化的外衣下,到底包裹了多少東西? 肥胖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外在條件,變成對一個人在智識、性格、乃至道德上的判斷依據? ◢◤◢◤面對以健康之名合理化的集體恐懼與內化歧視, 肥胖不是醫療議題,是關乎正...
一本縱橫在歐非邊界、捕捉非法移民產業如何運作,如何將祕密移民變成一門好生意的民族誌
阿潑(媒體工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專文推薦
不斷移動、追尋的人如今是移民。這些家庭原本靠一小塊土地維生,四十畝地生於斯長於斯,土地裡的收成決定他們能吃飽還是得挨餓。如今他們在西方世界的後院漫遊,四處奔走,尋找工作;海上有一船又一船的人,邊界壕溝有一排又一排的人。在他們身後,還有更多人即將來到。沙漠與邊地充斥著移動的人們……移動改變了他們:公路、路旁的營地、對饑餓的恐懼與饑餓本身改變了他們;沒有晚餐的兒童改變了他們;無止境的移動改變了他們。他們是移民。敵意改變了他們,融鑄了他們,聯結了他們──敵意讓富國集結起來,耀武揚威,擺出驅逐侵略者的架勢。巡邏艇上的邊界警衛與配備步槍的非洲警察捍衛這個世界,防備自己的同胞。
──本書作者根據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所改寫
來自非洲的移民搭著小船出現在外海、行走在沙漠,他們有時是亟需被救援的危殆者,有時是讓人恐懼的黑色勢力,有時已化作冰冷屍體;他們窮盡所有力氣,只為扣開歐洲大門……從二〇〇〇年開始,這些非法移民(祕密移民)意象透過各種照片、文字、影片,占據了新聞版面,彷彿是歐洲二戰後的最大威脅。以此而生,包括邊境管理、國防、救援工作、媒體學術等在內的非法移民產業(illegal migration industry)也蓬勃興盛,歐盟與歐洲各國投注了大量預算與人力,就為控制人口移動,將「威脅」阻擋於歐洲之外。
從馬利到華沙,透過在歐非之間邊地的大量田野與實地觀察,作者安德森指出非法產業本身的荒謬性。首先,這些祕密移民在統計學上無足輕重,所謂的「入侵」根本就沒有發生,歐洲國家的反應過於極端。再者,非法產業的存在是為了阻隔祕密移民,然而它們卻從祕密移民身上得利,當國界上的威脅愈被彰顯,這個產業愈能取得資源,收益也愈可觀……如此恐怖的迴圈,被生產與被消耗的是它們原欲排除的人,並讓這些活生生的人困在深淵中進退不得。
由於本書討論的範圍是「產業」而非限定範圍中的特定群體,作者設定的田野調查場址是延伸(extended)且流動的,轉換於出發╱被遣返、抵達╱被收容,遷徙路線的封鎖點╱指揮控制中心之間,大範圍地拼出非法產業的多個面向,希望能為全球人口移動的辯論提供資源,甚或找出可能解答。
安德森以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結合新聞學的採訪寫作,與一百多位移民、八十位非政府組織主管與各國官員、五十多位邊界警衛、四十位紅十字會員工進行深度田野對話,企圖恢復這些祕密移民的真實面貌,一如作家史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所寫的奧克拉荷馬人,他們想要的就是更好一些的生活,他們不多也不少,就是一群遷徙的人。
作者簡介
魯本.安德森(Ruben Andersson)
人類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移民、邊界和安全問題,特別關注西非撒赫爾(Sahel)和南歐地區,現為牛津大學國際發展部社會人類學教授。
著有《非法公司:來自非洲的祕密移民如何在歐非各國形成一門好生意》(2014)、《無望世界:恐懼如何重繪我們的地圖、感染我們的政治?》(No Go World: How Fear Is Redrawing Our Maps and Infecting Our Politics,2019),合著有《災難經濟學:為什麼是時候該結束對一切的戰爭了》(Wreckonomics: Why it’s time to end the war on everything,2023) 。
安德森 最近正在進行一項計畫:「即將到來的啟示錄:安全、顛覆和為人類未來而奮鬥」(Apocalypse soon: Security, subvers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a human future),是關於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年代,如何多地點地擴展全球安全議程的研究。
作者個人網站:rubenandersson.com/
譯者簡介
閻紀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曾任《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重要譯作包括《亞洲海洋大歷史》、《新疆再教育營》、《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主譯)、《美國夢的悲劇》、《石頭之屋》、《向法西斯靠攏: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永不屈服》、《價格戰爭》、《決斷2秒間》、《強國論》、《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別對我撒謊》、《紙醉金迷哈瓦那》、《非理性的魅惑》、《魔鬼詩篇》、《遮蔽的伊斯蘭》、《中國即將崩潰》(主譯)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