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理論關鍵詞》續篇
台灣不只是經驗的提供者,也能成為理論的生產者
從在地複雜性出發,開創世界理論的新語言
既然做不了中國人和日本人,那讓我們做臺灣人吧。 十九世紀尾聲,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入列帝國主義下追尋自我的弱小民族成員。 「成為臺灣人」或「福爾摩沙意識形態」的萌芽,本身是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問題、文化問題與歷史問題。 是臺灣史,更是日本史、東亞史與世界史,本書是政治學者吳叡人漫長思想越境之旅的...
代誌無解決,正義無可能──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史研究者陳儀深 「二二八事件」研究三十年集成之作。 透過史料解讀探究真相,釐清責任歸屬推動轉型正義,直指蔣介石是「元凶」最全面、最完整的學術觀點。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具有官方報告的性質,提供決策參考,成為政府解決二二八事件的開端,不只在二二八事件研究的里程碑中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在二二八事件研究史上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即使後來隨著不斷新出土的檔案史料,已有許多專家學者累積不少豐富研究,不過本書仍是在深耕研究回顧中不可不讀的經...
|越過海洋,福州的滋味如何融入台灣的常民飲食| 味蕾記憶了移民的路徑,飲食承載著族群的記憶 繼光餅、雙胞胎、紅糟…… 你我日常慣習的味道,其源頭可追溯至福州 而馬祖,則是他們的中繼站 透過追溯福州飲食,如何經由馬祖人的移動,來到台灣 我們得以看見移民如何來自四面八方,融入且融...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無論「性別」為何, 每個人都有免於被歧視的自由! 德國國家廣播電台票選「給青年讀者的7本最佳好書」! 揭開「女權」的偏見與迷思,迎接真正的「平權」時代!
台灣理論,能否從經驗之島走向世界對話?從原住民歷史到漂流身分,從中介狀態到生態空間,《台灣理論關鍵詞II》繼續以關鍵詞為方法,從台灣自身的複雜經驗中,發掘出直面全球問題的理論資源。本書不只探索台灣如何思考自己,更推問:台灣如何成為理論生產的主體?在流動與交錯、未完成與生成之間,台灣提出自身的問題意識,創造出可以對話世界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關鍵詞II》是《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續篇,各詞條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並且多所開展。本冊的理論關鍵詞有三大特點,一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普遍的關注和深化。二是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渡有關,也有不少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或是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三是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人當成主體與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展現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這些探討可以彰顯台灣殖民歷史、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的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各種重大議題。
編者:史書美(Shu-mei Shih)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Irving & Jean Stone人文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合編《知識臺灣:台灣理論的可能性》以及《台灣理論關鍵詞》第一冊,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著作大部分以英文出版,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與華語語系研究相關的專著有《視覺與認同: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合編有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以及Sinophone Studies across Disciplines。2023年出版專書《跨界理論》,關注理論問題,如跨界與在地理論生成、比較方法、弱勢跨國主義、世界研究等。
編者: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學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著有《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20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
編者: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回國後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目前為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名譽教授。主要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編者: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跟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形成,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理論的發展是必須要連結到台灣社會的情境,並且提出實踐的可能性。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作者:巴代
小說家、巫覡文化研究者。
臺東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裔,現為專職作家。研究領域為卑南族巫覡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學。著有研究專書兩冊、短篇小說《薑路》一冊、長篇小說《月津》等十一冊。曾獲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吳三連獎、高雄文藝獎。
作者:方偉達
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作者:王敏而
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音樂學博士
作者:王梅霞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作者:王智明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主編。 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與後殖民理論。 曾獲得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2009)以及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2014)。
作者:史書美(Shu-mei Shih)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Irving & Jean Stone人文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合編《知識臺灣:台灣理論的可能性》以及《台灣理論關鍵詞》第一冊,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著作大部分以英文出版,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與華語語系研究相關的專著有《視覺與認同: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合編有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以及Sinophone Studies across Disciplines。2023年出版專書《跨界理論》,關注理論問題,如跨界與在地理論生成、比較方法、弱勢跨國主義、世界研究等。
作者:史惟筑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作者:甘偵蓉
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利文祺
牛津大學SNSF Mobility 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邱怡瑄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姜學豪(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教授
作者:高俊宏
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助理教授
作者:高嘉勵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向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向。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2016)和《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2012)。
作者:梁廷毓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
作者: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作者:曾秀萍
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女性與同志文學、臺灣電影、性別人權等弱勢議題。著有學術專書《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及多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文學、電影評論。
作者:黃厚銘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作者:蔡志彥
臺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鄭芳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場表演博士,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臺灣戲劇、酷兒批判、島嶼論述。論著發表於Asian Theatre Journal、Third Text、《戲劇研究》、《中外文學》等國內外期刊及各藝術評論雜誌。
作者:謝世宗
清華大學臺文所教授
作者:鍾秩維
清華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
作者:蘇榕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