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禪修活動文字紀錄首次公開發行。
◎據錄音錄影逐字校修,真實還原講課情境。
◎本書內容未經南師審定,為眾學友同好共同編輯而成,謬誤或所難免,也請各方不吝指正。
自小錦衣玉食、眾人求娶的公主, 為了實修清淨正法而逃婚,毅然捨棄無上的尊貴身分── 一夕成了以風為食的無家之人、任人使喚的卑微僕女。 她承受眾人的汙衊和輕賤,在極寒與疾病前無依無助,數次瀕臨死亡。 色拉康卓的一生充滿艱辛與劇變, 然而她在苦難面前仍一心唯向正法、堅定成辦蓮師弘法利生的事業,...
中國佛教之瑰寶──玄奘大師傳 玄奘大師,俗名陳褘,隋唐時人。十一歲獲破格錄取,准予出家。鑑於當時譯出經論不全,且互有出入,因此誓志西行求法。孤征沙漠,獨行雪峰;歷經艱危險阻,足跡遍及五印。留印期間,極力宣揚我國文化,五印各國皆遣使來朝。返國後,翻譯經論達千百卷,唐太宗尊為國師。他的德行事功,對中國...
修習《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最佳讀本 只要修持藥師法門,就能滿足世俗富貴名利、 遠離危厄凶險、趨近安穩吉祥, 獲得現世的身心安康與喜樂,從而悟得終極智慧。 本書將經文拆解為55個單元進行分析, 並介紹相關儀軌及其中的24股智慧能量, 同時深入探討有關藥師佛和十二神將的典...
台灣書史第一本由「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之大作 靈修達人宇色叩問母娘,揭櫫民間信仰與靈界的金錢祕密 有人天生帶財來到世間嗎?金錢與業力的關聯是什麼? 坊間有補財庫術法,這些儀式真的可以增加今生財運? 無極瑤池金母會希望人們多參加開財運的宗教儀式嗎? 對於沒有錢的人,應該先解決錢的問題還是先修行...
──出版十二周年 ‧ 暢銷改版── ◆現代神經科學的觀察與千餘年前的佛學唯識理論,為什麼會互相符合? ◆你還認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種嗎? 本書依據佛教唯識學的基本論點,即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列舉數個科學觀察實例,建立腦部功能與前六識的關聯性,說明腦部是連繫無形心識與有形物質的...
蔣勳說:這是一本祝福的書 扉頁於是特別印上兩句話「眾生平安 皆大歡喜」 為自己、為親人朋友祈願平安 一朵花寬度的書,讓心靈也滋養出一朵花 從文學、哲思、繪作、書法、版本、聲音 在菩提葉與悉達多的意象中,我們走向了《金剛經》 看它的誕生、口傳與歲月流轉 看它的翻譯、信仰與版本...
普林斯頓大學高評分公開課程! 第一本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佛學的作品, 解析佛教推崇的靜坐,如何成為擁有清晰思慮和持久幸福的關鍵。
「本書不僅是中陰階段的敘述,更是現世與來生的修持指引。」 本書是西藏佛法大師確吉.尼瑪仁波切融合現代西方觀點與藏傳佛教的深廣義理,精闢講述了四中陰經典教導《正念明鏡》(由策列那措讓卓大師所著)的內容彙整。確吉.尼瑪仁波切簡要且明確地說明每一種中陰,並進一步闡釋每個中陰經歷的體驗,接著則是闡明每個中...
剛開始禪修的時候,覺知就像是朵小小的、微弱火焰。如果不斷地添加木柴,它將會成長得越來越強。把每一個生起的念頭、任何一個生起的煩惱都善加運用,就像為覺知的火焰添加薪火。
這本書分兩大部分,主文所開示的是蓮花生大士傳承下來的「六中陰」,教授六種不同的中陰狀況。第二部分附錄則為作者於2014年5月在台灣「億次阿彌陀佛大法會」中所教授的「破瓦法」。
《六妙門》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六種觀呼吸方法——『數、隨、止、觀、還、淨』。原本佛陀只講「隨息」,注意力跟著呼吸的進與出,但後來祖師又補充「數息」,越補充越多,到了部派時代又有「止、觀、還、淨』。所以這六妙門不是智者大師發明的,最早在《大毘婆娑論》裡已經提到。
達賴喇嘛的一句指示改變了作者: 「你為何向自身以外尋求療癒?療癒的智慧就在你的內心。」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用慈悲克服仇恨, 慈悲會喚醒內在療癒身心的力量。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經典,可以說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種對治煩惱,解答人生疑難,尋找身心安頓,在人間歡喜修行的法門,都能在此經找到答案。本經以維摩詰居士作為主角,闡述聲聞弟子與菩薩共同討論菩提、六度、四無量心、不出生死、不住涅槃、不斷煩惱、不捨眾生的真諦,及大乘菩薩應如何修...
一九九四年二月,南懷瑾先生應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妙湛老和尚之邀,於寺內新落成之禪堂舉辦禪修活動,定名為「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此次活動海內外參加者眾,活動內容並曾剪輯為錄影帶出版發行,名曰《南禪七日》,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七天之中,南師融匯顯密,貫通三家,結合佛法與科學,以禪定實修為主旨,從生命的法則講起,詳釋靜坐與安般法門,配合《瑜伽師地論》的學理,介紹禪宗、中觀與唯識,最後以修證了義的《楞嚴經》作結。理事並重,深入淺出,為有志身心修養的學人提供了一條真修實證的道路。
本書內容未經南師審定,為眾學友同好共同編輯而成,供有意了解當年活動的讀者參考,謬誤或所難免,也請各方不吝指正。
作者介紹
南懷瑾講述
南懷瑾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
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
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